新學期,為學生減負越喊越響。面對課業負擔以及學生成長,壓力鏈漸漸拉長,讓學生訴苦,老師很累,家長焦慮。記者采訪發現,有老師因工作壓力過大造成流產,而家長除了養家糊口,還要經受孩子學習壓力、升學壓力。新學期如何給他們降降壓,減減負?這成了許多人關心的話題。
老師 流產后剛過3天就來上課
9月 18日上午的大課間,市實驗小學二年級一班的班主任薛亞杰帶著全班的孩子來到操場進行陽光體育活動,她和孩子們做起了學生們喜歡的老鷹抓小雞的游戲。新學期開始了,薛老師又開始了忙碌的教學生活。“我的孩子上幼兒園大班,說來慚愧,平時工作忙基本照顧不上孩子,全靠家里老人和丈夫照顧。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是晚上睡前。平時孩子生個病家人都不會讓我陪著上醫院,因為我實在太忙了。”說起自己的工作壓力,薛亞杰眼眶有些濕潤。
薛亞杰告訴記者,干老師這一行真的特別累,壓力很大,自己永遠忘不了2007年的時候。“當時我干著兩個班的班主任,臨近畢業了孩子們的學習任務很重,我也不敢放松,一直靠在班級上。”兩個六年級班級,100人的數學教學任務薛老師要頂著,還要擔任畢業班學生的心理疏導、班級管理等工作,高強度的壓力讓薛老師感覺有點累 ,而當時薛老師懷孕不久。“4月份的一天,我正在給班里的孩子上課,突然肚子劇痛,疼得我直掉眼淚。”癱坐在凳子上的薛老師被緊急送往醫院,令人惋惜的是,薛老師不幸流產,這件事讓薛老師全家感覺很難過。
“醫生說與壓力大有關,我當時帶畢業班哪有時間注意自己的身體。”薛亞杰告訴記者,流產手術做完后她只休息了3天就回到班里上課。“這幫孩子是我從一年級帶到6年級的,感情非常深,我必須把孩子們穩穩地送到初中。”薛亞杰說,自己顧不上身體虛弱堅持來上課,送走了畢業班自己才真的松了口氣。
而在采訪不少老教師和其子女的時候,記者發現,作為教師子女,許多人不愿意再從事教師職業。“我曾經極力勸自己的女兒干教師,可她怎么都不愿意,孩子說看著我每天這么累,照顧不上家庭,她不可能當老師。”即將退休的教師王愛美說。“爸媽都是老師,小時候根本照顧不上我。如果我再當老師,肯定也是照顧不了自己的家庭。”教師孩子小閆說。
家長 孩子每天晚上得學到11點
“孩子作業太多,老師直接要求有些作業家長可以給學生代勞。”家長王女士的孩子上小學四年級,她告訴記者,前不久孩子拿來一張手抄報的作業,手抄報要辦出特色辦出新意,這可愁壞了孩子,家長只好插手,陪著孩子一起完成作業。
李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初三,孩子繁重的作業量讓她感到苦惱。9月 17日,李女士的兒子因為感冒發燒了,但是由于作業比較多,李女士的兒子只能吃了退燒藥堅持寫作業,這讓李女士既心疼又無奈,內心很是焦慮。“覺得很難為孩子,我們也不想孩子這么累,看著孩子每天學習到11點多,做家長的也很心酸。”李女士給記者展示了一下孩子的生物試卷,這是李女士孩子初二參加生物“小中考”時短短兩個月的試卷數量。“都是學校里發的,疊在一起得有十幾厘米厚,這只是生物一科,語文數學等卷子更厚更多。”而記者采訪了不少初三學生,有不少孩子表示,睡不夠,作業多到做不完。“感覺中考越來越近,要復習的東西也多了,確實感覺有點苦。”18日下午放學時,青島51中一位剛剛放學的張同學說。
這種焦慮的心情讓家長們苦不堪言,特別是當孩子處在初三和高三的升學關鍵點時。肖先生的女兒今年剛高考完,考上了省內一所不錯的院校,這讓他松了一口氣,可回想陪考時的家長壓力,他深有體會。“孩子在趕考,我們家長也在趕考,整日琢磨著怎么能給孩子服務好,還要考慮著孩子能不能考上個好大學,分數出來后還要擔心報考學校問題,孩子高考那段時間,我和她媽媽都出現了失眠的情況。”肖先生表示,孩子累家長也累的關鍵問題是孩子的升學壓力太大,課業負擔太重。
學生作業可以這么新潮
設計一件現代與古代風韻結合的服飾,用圖片視頻的方式記錄為媽媽做飯的過程……這可不是廣告詞,而是學生的假期作業。原來,青島19中的高中生在暑假里參加了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發起名為“中國好作業”的比賽。來自各行各業的33個專家學者每人出一道特色題目,參賽學生從這些富有創意的實踐類、人文類、科技類、創意類、體育類的作業中選擇一道,用心完成。青島19中的4名高中生獲得了銀獎、銅獎,打破常規的作業形式也引來老師和學生的點贊。
“我當時選擇的是‘為媽媽做道菜’的題目,倡導用照片或視頻的方式來完成作業,我選擇了媽媽喜歡吃的茭瓜餅。”獲得銅獎的高三學生張夢雨說,自己平時從不做飯,拿到這個題目還真有點抓狂,在媽媽的協助下,她自己買菜、洗菜、切菜、煎餅子,最終讓媽媽吃到了香香的茭瓜餅。“這是我第一次做這樣有趣的作業,把我為媽媽做飯的每一個過程記錄下來,媽媽的辛勞,乃至做事情的認真,都是我從做這樣新潮的作業中學到的。”張夢雨說。
“其實,我們獲獎的這四個學生都不是班里非常拔尖的學生,但是他們有著各自的創意和想法。”青島19中的大賽帶隊老師范鑫告訴記者,平時枯燥的作業內容單一,學生做起來興趣也低,無法真正調動起不同孩子的創造性和潛力,把家庭作業的形式變化一下,能夠讓許多學生非凡的個性突顯出來。
“教育應該鼓勵每個學生發展個性,我們將結合學校科技發展特色,將設計推出各種類型的‘好作業’,讓不同形式的‘好作業’成為學校教育的名片。”青島19中校長李安剛表示。
原因 成績“枷鎖”絆住減負腳步
“現在社會總在提減負,可不管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都把分數看得很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初二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前不久一份2014年青島市九年級中考考試統計的信息在家長中流傳,里面記錄了多個初中學校的普高達線率以及排名,哪個初中考上的多一目了然。這位家長表示,學生拼命往高分趕,家長“逼”學生往高分趕,這讓整個家庭圍著成績轉。
“家長的壓力來源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學生喊苦喊累源于分數、成才和升學的壓力。”島城一位高中校長告訴記者,減負年年喊,可家長和學生總是感覺累 ,源于社會用人用工的現實,一個高文憑是一個好工作的敲門磚的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改變。另外,考試制度的改革依然沒有實現人才的立交橋,家長和學生依然拼了命地去擠普高和好大學,這才讓焦慮和壓力增加。
“老師的壓力有一方面是來源于學校的壓力,一些學校和區市教育主管部門還是根據老師的成績優劣來衡量教師的工作好壞,而一些老師在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上都存在欠缺,只能通過增加作業量搞疲勞戰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教師的能力差也是他們感覺到壓力大的一個原因。”該高中校長稱。
成績的“枷鎖”牽住了減負的腳步,這樣的現實讓學生喊苦,家長焦慮,老師喊累。
探索 還老師尊嚴正確評價學生
“針對老師們壓力過大,我們學校也在進行一些改變。”市實驗小學校長鄧曉紅說,針對老師,特別是工作比較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他們學校會定期請心理專家對老師進行心理輔導以達到舒壓的目的。而李滄區實驗小學則為老師們準備了老師社團,老師們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點,選擇羽毛球、瑜伽等特色社團進行舒壓。青島實驗初中則在每年的11月到12月期間舉行“班主任節”,為班主任成立心理導師團,在節日里會有針對老師的感恩活動。
除了針對老師的排壓活動,怎樣才能讓老師感到幸福呢?李滄區實驗小學校長楊劍英表示:“我們學校呼吁家長參與到學校工作中,老師和家長成為‘同事’,共同為學生成長做點事,這樣或許雙方可以多些理解和尊重。”
而針對為學生減壓,孫睿則指出,應該轉變家長以及社會對于孩子成才的看法。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觀點,為孩子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另外,家庭教育也要更加關注孩子的綜合成長,不應眼光只盯在學生成績上。學生減壓了,家長則自然輕松了許多。
政策 招生考試改革意在為考生減壓
除了一些學校管理理念的創新以及開發,記者了解到,在提高教師待遇等工作上 ,青島市也在進行著一些改變。據悉,近年來,市教育局不斷探索學校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多層次的激勵機制,努力提高全體教職工的待遇。
“一是配合校長職級制改革,在績效考核中對考核優秀的學校,在核定全校教師績效工資總量時可按10% 的比例上浮。”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二是將班主任津貼提高至每個月 800元。另外,今年青島市又在全省率先啟動了事業單位特殊津貼制度試點,包括部分學校在內的一些事業單位開始試點,基層一線教師的某些崗位最高津貼每個月可達5000元左右。
另外,9月初,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爐。意見針對唯分數論影響學生全面發展,一考定終身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區域 、城鄉入學機會存在差距,中小學擇校現象較為突出,加分造假、違規招生現象等進行改革,提出了取消文理分科、取消體育等特長加分等措施。
屆時,將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文/圖 記者 魏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