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起,央行事隔兩年多首度降息,意在更有針對性地降低融資成本,同時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為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做好準備。
但是,降息并不意味著“大放水”,當前我國不需要對經濟采取強刺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取向不會改變。
非對稱降息為實體經濟減負
“不調低利率錨,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難以下行。”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降息是當前的必要舉措,對小微企業的支持也最直接,這將降低年內新增貸款的利率,也有利于在明年初存量貸款重新定價時系統性地下調融資成本。
當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對融資成本的承受能力有所降低,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總體上仍比較突出,需要更多更有力度的措施引導社會融資成本下行。
此次較大幅度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將直接降低貸款定價基準,并帶動債券等其他金融產品定價下調。央行表示,此次貸款基準利率的下調幅度大于存款基準利率,是對傳統利率調整方式的改善,將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市場利率及社會融資成本下行,促進實際利率逐步回歸合理水平,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目前,我國也具備降息的條件。“該不該降息要從實體經濟考慮,能不能降息要從通脹條件分析。”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強調。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CPI同比上漲1.6%,漲幅與上月持平;PPI同比下降2.2%,已經連續32個月同比負增長。總體來看,當前物價繼續保持低位,平穩運行在溫和上漲的合理區間。此時降息,沒有抬高通貨膨脹的壓力。
利率市場化更進一步
此次降息更與利率市場化舉措相結合。
央行指出,存款基準利率的小幅下調與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相結合,有利于把正利率保持在適當水平上,維護存款人合理的實際收益,擴大居民消費,提振內需。此外,若商業銀行用足上浮區間,則上浮后的存款利率與調整前水平相當。
但從長遠計,這是自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1倍后,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是在為完全放開存款利率作鋪墊。
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極為重要。此次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將進一步拓寬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有利于促進其完善定價機制建設、增強自主定價能力、加快經營模式轉型并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同時,也有利于健全市場利率形成機制,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變
雖然此次降息或多或少有些出乎市場意料,但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認為,“降息不等同于大規模刺激,并不是改革的對立面。”
但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利率的上行與金融機構風險偏好的下行成為矛盾。隨著各類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等受到熱捧,銀行存款流失嚴重,資金成本上升,導致其難以降低貸款利率。此外,隨著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銀行風險偏好的下降導致其需要提高風險溢價,貸款利率也就易上難下。在此情況下,降息能夠降低銀行負債成本,進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當前不需要對經濟采取強刺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央行強調,此次利率調整仍屬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央行在答記者問中表示,中央銀行需要根據經濟基本面的運行態勢,靈活運用利率工具進行微調,保持適當的實際利率水平。總體來看,我國宏觀經濟仍保持中高速增長,物價漲幅回落,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正從要素、投資趨動轉向創新驅動。因此,不需要對經濟采取強刺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