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網友咨詢關于蕁麻疹怎么吃,不能吃什么的問題,蕁麻疹患者確實需在飲食上多注意一些,但要注意的是蕁麻疹雖然強調限制飲食,但也是要有針對性地,合理地限制。不少病友們著急犯病時,對飲食不知如何取舍,就采取極端措施,吃白飯喝開水,這樣適得其反,病情未見控制,反而把個人精神狀況搞差了,這樣就不可取了。
急性蕁麻疹并非啥都不能吃,宜補充胡蘿卜、芝麻等堿性食物
對于急性蕁麻疹來說,如果不是感染或藥物引起,應避免剌激性易過敏的食物,辛辣、海鮮、奶類、蛋類等,具體如:
忌食辛辣魚腥發物:在沒有發現可能誘因的情況下,盡量避免魚蝦、蟹及剌激性食物。如蝦蟹、牡蠣、海蛤、甲魚、帶魚、鱔魚、豬頭肉、公雞、牛羊肉、蘑菇、竹筍、香蕈等,因為這些食物容易生風化熱,可催生本病產生。辣椒、胡椒、桂皮、洋蔥、咖喱、茴香、煙酒等。因這些食品可助熱動血,誘發本病發生;有時也可直接成為過敏原,產生變態反應。
忌食油炸肥膩食物:如各種油炸、煎烤、熏腌肉制品、動物內臟、奶油蛋糕、巧克力等,因這些食品易生痰動火或聚濕生熱,使濕熱內蘊,郁于肌膚而誘發本病。
但同時也極需進清淡飲食,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的新鮮蔬果或是服用維他命C與B群,或是B群中的B6,多吃堿性食物如:葡萄、綠茶、海帶、蕃茄、芝麻、黃瓜、胡蘿卜、香蕉、蘋果、橘子、蘿卜、綠豆、意仁等,并注意多休息,勿疲累,并作適度的運動。
慢性蕁麻疹飲食須謹慎,但不用作過分限制
關于慢性蕁麻疹的食物過敏的推測,一般發病3-4天后,如果皮損減輕或消退,就往前回憶,在出皮疹前吃的食物與近3-4天有什么不同,如發現可疑的食物,但不能確定,待皮疹完全消退后,用激發試驗來排除。假如某人懷疑是吃了某種魚引起的過敏,但又不能肯定;待皮疹消退以后,再重復吃1次,如又出現了皮疹,就可以肯定是由某種魚引起。也有人可能會問,過去也吃過為什么不過敏呢?這種情況有可能是此沒吃的不新鮮,是否量太多,同時是否加用其它食物等。
慢性蕁麻疹飲食的限制要謹慎,因為慢性蕁麻疹的原因較急性更復雜,食物因素不是很主要。有些干果類,如核桃、豆類、花生醬、巧克力、咖啡、檸檬飲料等也不少見。對于蕁麻疹特別是慢性患者,必須仔細,耐心的尋找最有可能的原因。
慢性蕁麻疹決定忌食何物,應用食物排除法
慢性蕁麻疹所吃食物致敏性的確定很困難,因為有些食物,如牛奶、奶油、大麥、蕎麥、玉米、牛肉、馬鈴薯、蠶豆等,往往在食后24小時才發生遲發反應。所以決定忌食的最后方法是食物排除法,即僅允許吃清淡的不常致敏的食物,然后一種一種地增加上述易致敏食物,觀察反應,確定某種或某些致敏食物,然后嚴格忌食。
腸型蕁麻疹患者
除遵上述慢性蕁麻疹的忌口外,在發病期間還應嚴格忌食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煎、油炸、熏烤及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如韭菜、香菜、竹筍、腌菜等,否則,易損傷腸胃黏膜。
總之,急性蕁麻疹限制飲食是主要的,慢性蕁麻疹其他因素更常見,最好不要過分,盲目的限制飲食。
當心:飲食吃出來蕁麻疹
蕁麻疹的發生主要是由于過敏變態反應所致,最常見的誘發因素就是飲食。許多患者發病常常是在食用了魚、蝦、蟹、蛋、牛肉、草莓、可可、番茄、大蒜等食物后發生蕁麻疹;此外,食品的添加劑如調味品、色素、防腐劑等也可以導致過敏。
食物腐敗后(如臭豆腐、臭蛋、變質水果等)分解成的多肽類物質,以及食物中的蛋白質未能被很好地消化后以肽或胨的形式被吸收入血,都非常容易引起過敏反應,誘發蕁麻疹。因此,要預防蕁麻疹一定要對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忌口。許多患者身上蕁麻疹常常反復發作和不注意飲食密切相關。
除了食物以外,動物的毛、皮屑、花粉、汽油、粉塵、真菌的孢子甚至昆蟲叮咬等也是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少數病人發病與用藥有關,如青霉素、血清制品、疫苗、磺胺類制劑等。體內鏈球菌、結核菌、肝炎病毒的感染以及結締組織病(如紅斑狼瘡)、血管炎、腫瘤等也會誘發過敏反應。
治療蕁麻疹應雙管齊下
蕁麻疹治療要從兩個方面著手:阻斷過敏源和抗過敏治療。阻斷過敏源就是要盡可能地找出發病誘因并把它除去。例如,慎防吸入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蓖麻粉,避免接觸致敏物,禁用或禁食某些對機體過敏的藥物或食物等。對于那些在冷熱刺激后容易復發的患者,不應過分回避,相反應該逐步接觸,通過逐漸延長冷熱刺激的時間來適應。對于由自身病灶引起的過敏,患者要積極治療原發疾病,以杜絕過敏源。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