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1月 20 日防波堤引堤、圍堰施工現場(資料圖)。
荒灘、養殖池、農田、鄉間小土路、鐵皮集裝箱屋子以及零下十幾度的氣溫中呼嘯而來的寒風……2009年冬天,當董家口循環經濟區的第一批“建設者”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呈現在他們眼前的便是這樣的場景。經過五年的發展,原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如今已經成為了世界級大港,今年的吞吐量預計超過1億噸。11月27日,記者走進董家口循環經濟區,探訪港城崛起的背后故事。
住鐵皮屋 、化冰做飯
“從2009年正式來到董家口港工作,到現在已經5年了。在這期間這里的變化太大了。”11月27日,記者在董家口港區采訪到了這位80后的港區建設者邢東亮,這位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港建分公司工程主管從他的視角,講述了港口建設過程中感受到的變化。
“第一年來的時候是冬天,現在的房子、道路,水、電、暖都沒有。放眼望去,只有農田、荒灘再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馬路是當地老百姓的生產土路。房子住的是集裝箱房。”說起當年的場景,邢東亮記憶猶新。“尤其是在當時還沒有開發的狀態下,鐵皮集裝箱房無法抵御沒有遮擋 、呼嘯而來的海風,睡覺基本都是穿著衣服。水都是結冰的,做飯的時候先把冰化開。要想找熱水洗個臉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洗臉刷牙都是現用現化冰塊。”
大年初一打下第一根樁
創業奮斗的艱辛,對比港口的飛速發展,建設者們由衷地感到欣慰。“2010年的大年初一,我們打下了董家口港的第一根樁。當時在海上,感覺氣溫有零下十度,第一次過年沒有回家。心里既興奮,又有一些傷感。363天之后,建成了40萬噸礦石碼頭。通過5年的建設,董家口港目前已初具規模。”邢東亮感慨道。
據悉,目前董家口港擁有可???0萬噸級大船的世界最大的散貨碼頭,最大水深-25米。同時干散貨作業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陸域發展空間,堆場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堆存能力可達4000萬噸以上。
“為什么董家口會有這么快的發展速度呢?”帶著這樣的問題,11月27日記者采訪到了港口的建設者。“倒排工期,把工作計劃細化到每天,在設計、施工、組織上不斷進行優化。”邢東亮告訴記者,這樣一來,工期縮短了近3個月。
“小手機”掌控大港口
那么,五年前的董家口所在地如今會是什么樣子呢?原來的荒灘、養殖池、農田、鄉間小土路、鐵皮集裝箱屋子……這些曾經在港口的建設者、規劃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東西,現在會被什么所取代呢?在實地探訪中記者了解到,現在的董家口正從規劃中的藍圖一步步走向現實。
“董家口建設第四代物流強港,我們公司就是在全力打造保稅,期貨交割,破碎、篩分,配煤、配礦,洗煤等功能。”青島港董家口礦石碼頭公司生產副經理孫波表示。采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在孫波的手中有一臺平板電腦,他會不時點開查看。原來,這位從事港口工作30年的孫先生所持的正是董家口港區的生產管理人員都配備的“生產指揮系統”終端。“通過這個終端,不用在現場也能夠辦公。船只的狀況、港口的情況、報表等都能夠在這個信息化平臺上看到。”孫波告訴記者。高度的信息化、科技化也是第四代物流交易港的一個特點。
同時,探訪過程中記者也注意到,董家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港口建設的同時也在快速地完備。不僅港區的建設初具規模,經濟區的道路、建筑等硬件配套也在不斷地規劃建設,陸續投入使用。
第四代港口正崛起
港口的發展帶來人流、物流,同時聚集相關的臨港產業,進而拉動城市的發展。在董家口,除了港區的發展,這里的產業區也越來越成為令人矚目的焦點,第四代新港城正在董家口崛起。
“臨港產業在董家口集聚,大企業的戰略性轉移,形成產業區。”青島董家口循環經濟區管委副主任吳顯燁表示,港城聯動的發展理念強調港與城互為依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具體體現在互動、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董家口循環經濟區發展建設過程中注重“循環經濟”這一要點。“發展生態經濟,由原來的直線式發展到閉合式發展,實現企業內部、企業間、區域間的聯動。”吳顯燁表示。
據了解,更為完善的港城融合會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的聚集,由此可以吸引更多非相關產業來港城周邊發展;更為完善的城市服務功能與更便捷的交通連接,可以吸引周邊人口向港城聚集,形成地區性的生活及商業中心,通過產業基礎的提升、城市配套的改善及人口的聚集,港城整體將對外部資金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從而促進對港城投資的增長。文/圖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