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的是“高大上”的動畫專業,每天卻跟五金配件打交道,在生產車間里忙著加工零件,干的是“不那么光鮮”的電鍍工作……作為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郭士剛還是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和一家金屬技術公司的總經理。12月10日,教育部部署201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要求各地高校加大對大學生自主創業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大學生休學就業。記者從市人社局了解到,現在全市大學生創業比例為5%(畢業5年內),達到全國同類城市最高水平。隨著各高校對在校生創業大開“綠燈”,更多像郭士剛這樣的“小老板”將在校園出現。□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王曉雨
“小打小鬧”意外成老板
“原來本科時,我偶爾會接點小活,幫別人做宣傳片、廣告片、微電影。 2012年10月,我干脆跟3個學弟成立了工作室,自己接單子。 ”學動畫專業的郭士剛,原來只想“小打小鬧”,2013年夏天,他所在的青科大,組織有創業意向的在校生注冊企業,還專門請來工商局的工作人員做培訓,郭士剛報上了名,讓他想不到的是,自己公司的工商注冊無比順利,2013年8月1日,他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當時學校在青科大都市科技園里給我們提供了50平方米的辦公室,整整免租3年,后來我的這家公司,又成功入駐青島國家廣告產業園。 ”一開始創業,郭士剛就享受到來自學校、社會提供的各項優惠政策,但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相對微薄的利潤和一年僅十幾單的業務量,郭士剛和學弟們也感受到了創業的艱難。
外地學新藝辛苦拉客戶
“偶爾一次聽朋友說起國家開始實施新環保法,對于高污染的傳統電鍍肯定打擊很大,環保型電鍍有市場,值得干。 ”郭士剛說,對金屬技術一無所知的他,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開辦另一家專做電鍍的企業。聽說到江蘇一家企業的技術好,從今年6月份開始,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跑去這家企業“學藝”,在工廠里吃住一個月,硬是學會了環保型化學鍍鎳的整個工藝。
回到青島后,拿著東拼西湊來的20萬元,郭士剛在城陽金嶺工業園租下了幾百平方米的廠房,裝上生產線,“忽悠”來了4個發小當員工,但沒有客戶卻成了最大的難題。“青島城陽、即墨、膠州一共有十幾個工業園,今年8月和9月,我全部都跑了一遍,向一家家機械廠、五金廠發宣傳單、自我推薦。”郭士剛說,那段時間他記不得吃了多少次 “閉門羹”、走了多少“冤枉路”,但神奇的是,有些老板一聽項目很感興趣,愿意讓他回去做個樣品,一旦遇到這樣的客戶,郭士剛晚上回到工廠,連夜加班加工樣品,第二天再給客戶送去。經過這樣“苦行僧”式的創業,郭士剛還真的拉到了幾個客戶。
“創業奇才”保送研究生
現在郭士剛的恒瑞新業金屬公司正在進行工商注冊,每個月的營業額達到了幾萬元,他正準備著今年年底再加一條生產線,他的傳媒公司也一直在接單子。郭士剛近期想申請青島市大學生創業貸款。
記者了解到,在島城的很多高校里,像郭士剛這樣的“小老板”都享受到了政策扶持,例如,青科大在校生創業,不僅有校方提供的3到5萬元基金扶持,創業團隊主要成員學籍還可延長一年。此外,創業團隊中的研究生可獲10個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獲12個創業實踐學分,免修公共選修類課程,學校的實驗室、圖書館也對創業團隊學生免費開放,“創業奇才”還可作為有培養潛質的學生保送為研究生。青科大高分子學院學生柴大程創立新材料公司,年產1.5萬噸新材料,被保送為研究生。
青島理工大畢業生周風現在已經擁有4家企業,在校創業期間,他充分借助了學校平臺,今年夏天剛剛畢業的他,甚至擁有了自己的創投公司,開始做創業孵化項目,幫助有創業夢想的大學生。還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就讀的曹亞楠,則利用學校老師、校友們搭建起的關系網,成功開辦了石油行業小語種線上培訓,培訓網站去年一年凈利潤達到20萬元。
1人創業帶動5人就業
據了解,現在19所駐青高校都有自己的創業大學,市人社局免費提供大學生創業培訓,學生們不僅可以參加各種創業培訓,還能向專家志愿團中的企業家“拜師學藝”。據統計,近年來市人社局已累計培訓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14475人。在大學生創業最發愁的“錢的問題”上,青島市小額擔保貸款最高額度已提高到45萬元,還有專門大學生創業投資基金這一“天使投資”,今年10月份,青島市首個獲選的大學生創業投資項目,獲得500萬元風險投資。
另外,青島市對所有到青創業的大學生給予5000元創業補貼,對符合條件的每招用一人給予2000元的創業帶動就業補貼。據了解,自2009年以來,青島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累計扶持大學生創業15398人,創業帶動就業77645人,平均1人創業帶動5人就業,大學生創業者比例由2008年的0.3%上升至目前的5.1%。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