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嶗山,很多青島人都感到驕傲,它是青島乃至全國的一座名山,也是中國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峰,有著“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譽。嶗山風光秀麗,歷史悠久,可很多人對嶗山的名稱演變不甚了解。歷史上,嶗山曾有勞山、勞盛山、牢山、嶗山、輔唐山、牢盛山、鰲山等名稱。追根溯源,嶗山的名字是從“勞山”而來。這名字有兩說,一說該山雄險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勞,故稱“勞山”。二說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考證,秦始皇到嶗山時,勞民傷財,因此稱為“勞山”。從南朝的《后漢書》到清朝的《一統志》,都沿用“勞山”的稱呼。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嶗山。
嶗山之峰:巨峰有三大景觀,自然碑傳為鐵拐李所立
說一座山,肯定繞不開它的主峰,嶗山的主峰是哪個呢?就是巨峰。
巨峰是嶗山主峰,俗稱“嶗頂”,海拔1132.7米 ,是我國萬里海岸線上的第一峰。因為巨峰海拔高,身在山頂,常能見云海在山腰間流動,因此也就造成了山、云、日互動的三大奇觀,即是“旭照奇觀”、“云海奇觀”、“彩球奇觀”。其中,“巨峰旭照”名列“嶗山十二景”之冠。
站在巨峰觀日出,十分壯觀,是為“旭照奇觀”。嶗山觀日出最佳時節是春末或秋初,遠望東方海天相交之際,一團紅日冉冉升起,霞光四射,波光粼粼,千山萬峰都涂上了濃濃的紅色,景色十分絢麗。
站在巨峰觀云,四季變幻各有不同,是為“云海奇觀”。春季,云霧飄渺;夏季,云海波濤;秋季,白云悠悠;冬季,云霧孤寂。
如果恰逢夏季雷雨天氣,又站在巨峰頂,就能看到“彩球奇觀”了。夏日雷雨時,山間彤云密布,如浪翻騰,電閃雷鳴,只見個個火球與條條火蛇在峰頂云霧間滾動和竄跳,其速眨眼不及,令人驚心動魄。
除了三大奇觀外,巨峰附近還有一處景物,叫“自然碑”。自然碑是巨峰風景區第一石景,這座高高聳起的方形巨大石崮,高約40米 ,寬約10米 ,崮頂外凸,下方平削,從南向北看,就像一座巨大的石碑,故取名為自然碑。關于此碑,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嶗山老虎很多,經常傷害人畜,使得山民不得安生。八仙之一鐵拐李來嶗山采藥時,得知惡虎為患,便把虎王喚來,立一木樁,嚴令其帶領群虎回到東北深山老林,木樁不爛,不得回來,山民一時得以安寧。然而,老虎不久又從東北偷偷回來,變本加厲地傷人害畜。鐵拐李聞訊后,一怒之下,便把自己的鐵拐插在這里,告訴它們鐵拐不爛不得返回。豈料老虎把鐵拐李的話當作耳旁風,照來作惡,而且夜夜向鐵拐撒尿,不幾年工夫,鐵拐也爛掉了。鐵拐李忍無可忍,才把這塊具有法力的石碑立在此處,發誓道:“石碑不爛,不許回來!”老虎無奈離開,嶗山從此無虎患。
因為巨峰風景秀麗,加上它是嶗山最高峰,因此吸引了古今不少文人。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也許是最早登臨巨峰并為之題詩的古代文人,他對巨峰的描寫也如筆下的丹青一樣意境深遠:“山海相依水連天,萬里銀波云如煙。揮毫繪成天然畫,筆到窮處難尋源。”
嶗山之水:北九水發源于天乙泉,拐一彎為一水
嶗山之水,以北九水最為奇絕。舊時的“嶗山十二景”中,就有“九水明漪”的景觀。北九水有外九水和內九水之別,一共加起來近十公里長。一般人看的是內九水,大約三公里,不遠不近,路程正好,老幼咸宜。
著名作家肖復興在《嶗山的前生今世》一文中說:“嶗山三寶”之一就是它的泉水,九水之泉在嶗山主峰巨峰北麓的天乙泉,泉旁有國民黨時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源泉”的碑石。泉水由此流下山來,一路曲折蜿蜒,拐一道彎,為一水,和北京房山的十渡風景區取名原理近似。所不同的是,它每一水旁有兩座形態各異的潭水,像是泉水流淌下來一路留下的孩子,留戀風景,貪玩而不肯再走。一共留下了18個孩子,所以又叫做“九水十八潭”。沿嶗山陰面淙淙泉水溯源而上的感覺,和陽面登山觀海的感覺,大不相同,后者只可遠觀,這里卻可以親近。同樣是水,這里的水是甜的,既可以掬手,又可以入口。
北九水跟哪些歷史名人有關呢?那就多了,最著名的有兩個,恰好還都姓“沈”。他們一個是沈鴻烈,一個就是著名作家沈從文。
據說,對北九水的開發,要感謝沈鴻烈。當年他當青島市市長的時候,修通了從青島棧橋到這里的公路,并修了沿九水逶迤上山的砂石路。還應該感謝他的是,那時他重視文化人,邀請了葉恭綽、楊振聲、梁實秋、沈從文、蹇先艾等人來北九水。他還將德國人留下的營房改建為別墅,用來接待貴賓。自古山水人文是合在一起的,再好的山水也是要名以文傳。北九水的日漸有名,最早得益于此。
而要提沈從文,則是因為北九水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那是1933年的夏天,沈從文在北九水看見一位身穿孝服的姑娘,在水邊燒完紙錢后,提了一桶水裊裊而去。沈從文忍不住想起了家鄉湘西“起水”的風俗。他的著名小說《邊城》里的主人公南方姑娘翠翠,他說就是從北九水這位姑娘獲得的靈感。
沿北九水走一路是件累并快樂的事情,累了,最想找地方休息一下,北九水的亭迎運而生。其中,“仙坊”和“觀瀑亭”最為有名。仙坊位于潮音瀑東側,其實是抗戰紀念亭,1945年為紀念1943年在這里與日本侵略軍殊死奮戰英勇犧牲的抗日烈士所建。“觀瀑亭”位于潮音瀑北側沿臺階而上離地面10米處的崖頂,亭正對潮音瀑,底下便是靛缸灣。這個亭子是當年沈鴻烈題字和修建的,至今保持原貌,是北九水最古老和珍貴的小亭。
嶗山之石:棋盤石凌空孤懸,傳兩位仙人曾在上面對弈
說完了山水,我們再來說說石頭。嶗山的石頭是相當出名的,不過在這里,我們要說的可不是做建筑材料的石頭,而是那些具有觀賞價值的名石。這里面,最出名的要數棋盤石。
籠統來說,棋盤石是個風景區,包括砥柱石、華嚴寺、那羅延窟、八仙石、明道觀、斐然亭、棋盤石等諸多景點。這其中,明道觀位于嶗山東麓招風嶺前海拔800多米處,為嶗山廟宇居地最高者。明道觀南約一里地的地方,是一座峰上之峰,崖頂斜著向上伸出,下面懸空,從側面遠遠望去,勢如一座游泳跳臺,也像是一只微微仰起的河馬巨大的頭顱。這就是嶗山著名的象形石——棋盤石。
棋盤石頂部稍稍隆起,卻又平坦,面積約60平方米,上面可容五六十人站立。下面深壑百丈,怪石嶙峋。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駭,驚心動魄。棋盤石之得名源于一則名叫《山海奇觀——棋盤石》的神話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個青年樵夫上山砍柴。他越走越遠,越爬越高,看到石崖頂上有兩個白發老人正在下棋,便走上前觀看,看得入了迷,忍不住還要說上幾句。老人也不說話,只朝他慈祥地笑笑。他恍惚覺得樹一會兒綠了,一會兒黃了 ,也沒在意。一盤棋下完了,兩位老人朝他笑笑便飄然而去,他才想起該打柴了。誰知回頭一看,扁擔和斧柄早已朽爛,斧頭也成了鐵疙瘩,他只好下山回到村里。但是,村子里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認識。他非常奇怪,幾經打聽,才明白自己上山砍柴時見到的兩個老人是神仙,他在看棋的時候,世上已過了幾百年。于是,他逢人就說自己的經歷,但沒有人相信他,他只好又向深山走去。
至于山頂上的“十”字,傳說是仙人用過的棋盤 ,但道士們都說那是道家練功時指罡斗的標志。字是怎樣出現的?古人已逝,神仙已蹤,留給后人的只是個解不開的謎。現在石臺上留有一個線刻雙勾“十字”,傳說這個十字,即仙人下棋的棋盤 。在嶗山名勝中稱“棋盤仙弈”。
嶗山之口:仰口因砍柴人柴哥而得名,他發現嶗山茶
接下來,我們說說嶗山著名的一“口”——仰口。
仰口灣位于嶗山東北麓,南北分別為泉嶺和峰山。海灘呈彎月形,沙灘寬闊平緩,長約1200米,沙細軟,海水清澈,為著名的仰口海水浴場。仰口灣風光旖旎,鄰近山上名勝繁多,有“海上宮殿”太平宮,有著名的關帝廟,還有諸多奇石怪洞,如獅子峰、將軍崮、中心崮、二仙山、白龍洞、猶龍洞、白云洞等等。
仰口,如果仔細琢磨,你會發現,這名字要算嶗山景點中最奇怪的一個。這名字從何而來?還是跟棋盤石有關。
據劉文海所撰《嶗山仰口》一文記載,傳說在很久以前,嶗山有個曉望村,村頭有一個茅草屋,里面住著一個老婆婆和他的兒子柴哥,老婆婆的眼睛瞎了,幸虧柴哥每天上山砍柴,換點米鹽勉強度日。話說一天柴哥上山砍柴,看到兩位老者在棋盤石上對弈,這兩位實際上是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柴哥就站在旁邊觀看,仙人旁邊有一棵長著嫩葉的小樹,仙人不時摘下嫩葉咀嚼。這些嫩葉并未下咽,而是吐在旁邊的石頭上,如一個個小圓餅。后來,那位白胡須仙人對柴哥道“小老弟,拿著這些茶餅回家吧,給你娘吃一個,眼睛就好了 。”說完,他們平地騰空向大海深處飄去。柴哥這才明白遇到了神仙,急忙跳進大海,拼命追趕,可海上風浪很大 ,眼看柴哥堅持不住了,只聽仙人喝道:“仰口!仰口!”柴哥急忙仰口,只感到一股大力推來,輕松上岸。這就是仰口地名來歷的傳說。
而那茶餅還真的有法力 ,很快治好了柴哥母親的眼睛。后來,柴哥把那棵小樹移到院子里,人們掐枝移栽各處,這就是嶗山茶樹,茶樹上長出的綠葉,就是嶗山神茶。特約撰稿 田野
[來源:城市信報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