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7公里長的人工河,用了200多年、跨越元明兩個朝代才開通了。馬濠運河,位于黃島區內,南起唐島灣 ,北至黃島前灣,是膠萊運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海水運河。相傳,當時馬濠運河很寬,可容四條大船并排行駛,它也是當時船只經黃海進入膠州灣的重要通航海道。今天,馬濠運河東側修建了馬濠公園,成為了開發區熱鬧的休閑場所。
經元明兩代,開通馬濠運河
在介紹膠萊運河時已經提到,為了解決南糧北運的問題,忽必烈下旨征調兩萬兵民開鑿膠萊運河。其實,與膠萊運河同時開工的還有馬濠運河,這條河雖說比膠萊運河短得多,但是因為是石崗地,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開鑿起來極為艱難。后來終因條件的制約,只好半途而廢了。直到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二十二日,時任山東按察司副使王獻接過“接力棒”,開始開鑿馬濠運河。由于河道里的頑石難挖,河工們發明了火燒水澆治頑石的辦法,經過艱難的施工,終于在四月二十二日把馬濠運河開通了。
7公里長,20多米寬,這條馬濠運河用了200多年,跨越元明兩個朝代。但它的價值讓人們很快就意識到,200多年的等待是值得的:相傳,馬濠運河可容四條大船并排行駛,它也是當時南來船舶從黃海進入膠州灣的重要航道。馬濠運河開通后,海水流入,溶溶浩浩;文武登舟,旌旗飛揚;商賈百貨,興旺非常。南來船舶,由馬濠運河進入膠州灣,經膠萊運河至萊州灣,進渤海走直沽(今天津)達大都(今北京),既能避薛家島淮子口水道的礁石之險要,又可通南北商賈濟當地貧困。
膠萊運河之名,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含義。那么,馬濠運河之名又有什么講究呢?青島著名的文史專家王鐸在《青島的“海洋運河”》中如此解釋:
查閱典籍我們發現,“馬濠”在中國古代有兩種寫法,即“馬壕”和“馬濠”。其中,兩個“濠”(“壕”)字盡管寫法不同,但都是“護城河”的意思。這條與齊長城正好相接的溝,為什么叫“馬濠”呢?古人給事物命名是很講究的,從“濠”的字意上不難推斷,這條溝是軍事設施,是古人用兵打仗的“護城河”,它與黃島一帶的齊長城或許有著某些聯系。根據馬濠運河與靈山衛、齊長城的地理關系,有人大膽推斷,馬濠運河的歷史應該更長,甚至在齊長城修建的同時就已開通了,它當時可能是齊長城與安陵邑(即安陵古城,位于原膠南市城北15公里處,北倚小珠山,南瀕黃海,與靈山島隔海相望 ,但其具體位置一直沒有定論)之間運輸物資和安排駐軍的通道。
雖然,馬濠運河可能開鑿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但是它作為中國的南北通道,大規模開鑿和利用,無疑還是在元明兩代。
四個村莊因馬濠運河得名
除了其航運價值,繁榮了一方經濟,馬濠運河沿河還孕育出了四個美麗的村莊:官廳、濠南頭、濠洼、濠北頭。
它們與馬濠運河之間的故事,我們看看《馬濠運河孕育四個美麗村莊》是怎么說的吧:“馬濠運河從南唐島灣經濠南頭、官廳、濠洼、濠北頭,通往膠州灣。顧名思義,濠南頭村、濠北頭村就是分別位于馬濠運河北端和南端的村莊。濠南頭村是馬濠運河入前海灣處。濠洼村是位于馬濠運河的中部而且地勢低洼而得名。馬濠運河開通后,工程督修指揮等官吏在此設廳居住,后張姓居民遷來這里定居,逐漸成為一個村莊,故名官廳村并沿用至今。現在,官廳村改設為黃浦江路居委會,濠南頭村更名武夷山路居委會,濠洼更名為井岡山路居委會,濠北頭村改為長白山路居委會,但居民們仍習慣稱呼老村名。”
尤其是官廳村,村名的背后不但隱藏著400多年歷史,還有不少傳說故事呢。薛家島又名鳳凰島,七彩鳳凰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口口相傳。傳說張氏三兄弟自靈山衛北街逃荒來此,看到七彩鳳凰的地方正是后來官廳村的位置 。先民們就地取材,撿石為基,夯土為墻,伐木為檁 ,以茅草披頂,建起簡易之茅屋。在村落布局上,大哥居東,俗稱東南屋,二弟居西,俗稱西南屋;三弟居北,俗稱西北屋。兄弟三人團結和睦,以種田為業,隨潮下小海,依靠馬濠河運而獲利。后來,姜、劉、張、王、薛等10余個姓氏族人陸續遷入官廳村。這個張氏三兄弟落腳生根的地方,就這樣慢慢發展成了一個小村莊。
其實,官廳村自古以來被稱為“風水寶地”。據說,早年官廳村西有座高大古墓,為薛辛莊薛氏古墓,四周各有一個約一米高的石和尚,雙手合十,形態自然、栩栩如生。傳說石和尚的腦袋是摸不得的,摸了便會肚子疼。村西南不遠處早年還有三米方形巨石,咚咚作響,人稱“木魚石”。村南有一米余長的巨石,狀如狗趴地于此,村民稱之為“石狗”。可惜的是,這些文物古跡早年遺失不知去向。
唯一海水運河僅剩500米
如今,作為我國歷史上唯一的海水運河,馬濠運河僅剩500米河道。這500米河道告訴后人,這里就是馬濠運河的舊址……
1949年5月26日,在我軍的強大軍事攻勢和政治爭取下,原國民黨青島警備旅少將副旅長兼六團團長蔡晉康,率全團官兵及旅部突擊隊共2000多人在馬濠運河宣布起義,加速了膠州灣西岸解放的進程。1984年,馬濠運河遺址成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馬濠運河兩側興建。早期建設中,曾經就馬濠運河要不要保護和怎么保護的問題展開過幾次大爭論。不少人曾認為,這條河道已經廢棄,沒有保留價值。開發建設寸土寸金,只要把運河的排水功能由地表改為地下,便可以在地面騰出土地搞建設。而更多的人則堅持,馬濠運河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必須加以保護。
1997年,開發區出巨資修復馬濠運河,時任開發區宣傳部副部長并分管文物工作的呂振西參與了保護方案的討論。呂振西表示,“最終的方案是先修復馬濠運河遺址中段,在遺址的南北兩段采用暗渠連接排水,爭取將來全線貫通,并把運河東側辟為城區中心公園,也就是現在的馬濠公園”。
現在的馬濠運河自北向南分為五段,第一段自前灣至保稅區南圍網,這一段處于保稅區內,基本上被道路所覆蓋。第二段自保稅區南圍網至馬濠公園,該段西側為城市主干道、東側為居住區和沿街商業網點,北半部分為綠化覆蓋,南半部分為人行道覆蓋。第三段即馬濠公園尚保留著河道水面的一段。第四段為馬濠公園至長江路,西側為城市道路、東側為已建成的住宅和臨街的商業店鋪,其自身為人行道所覆蓋。第五段自長江路直到唐島灣,西為城市道路,東為只建了少量建筑的尚待進行開發的空地。
幸運的是,500米馬濠運河河道被保留了下來。在馬濠公園內有三方石碑,青島市級文物保護碑、明朝即墨人藍田撰寫的《新開膠州馬濠記》古碑和像翻開書本形狀的石碑,這塊石碑是運河遺址修復后豎立的,碑文是呂振西撰寫的《馬濠運河碑志》,講述了馬濠運河的歷史變遷。 城市信報記者 宮巖
[來源:城市信報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