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東歷史,人們總是先想到齊國、魯國,排在它們之后的是誰?莒國。莒國,為春秋時山東第三大國。莒文化與齊魯文化并稱山東三大文化,成為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莒國最初建都于計(也稱計亓、計斤,后稱介根 ,今膠州城子村),春秋初期遷都至莒(莒縣),介根仍是莒國重要城邑。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青島境內的東夷古國莒國。
昔日莒國都城,今為膠州城子村
青島地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定居。夏商周時期,在青島這片海陸古域上,曾經分布著一些大大小小的東夷古國。那個時期的“國”,實際上多是一些帶有濃厚氏族部落特征、各自獨立的居民集團,都有一定的居住地和分布范圍,有自己的氏族血統組織領導,擁有萬人便稱得上大國。當時青島境內的東夷古國主要有莒、夷、介和萊,其中莒國為膠州最早的諸侯國。
莒國的歷史我們要先從“莒”這個字說起。宋普在《大話莒國春秋》一文中稱,莒為少昊(遠古時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同時也是東夷族的首領)后裔,己(ji)姓(另有巳姓、嬴姓、曹姓說),是早期融入華夏的一個夷人分支。那么這個分支為什么稱為“莒”呢?據專家考證,“莒”字是古人給莒國創造的一個專用名詞,具有豐富的歷史含義:古代莒地盛產芋,齊人謂芋為莒,故以莒為部落名,這是其一說;《說文》解:“稆從木,從呂聲”,是古人木制成的一種用具,因所用器物而名,這是其二說。總之,莒國之名,一是依當地廣產的植物,二則是依這一地區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幾種器物而名。
莒國在商代應該沒有太大影響,就連西周滅商后,莒國國君茲輿期歸降西周,周武王也只是封茲輿期為“子爵”。周代五級爵位為:公、侯、伯、子、男,莒國只是個四等爵位的小國,封地僅“方五十里”(古周“里”等于0.56華里),大小相當于現在的一個鄉鎮。
那么,莒國是怎樣發展壯大的呢?國君茲輿期首先選了個都城計,今膠州城子村,就是莒國都城遺址。也許,就是這個決定讓莒國從一個默默無聞、毫不起眼的小國變成了大國。在春秋初期,莒國從計遷到莒縣,莒國國勢正強。這時的莒國都城,位于今莒縣縣城的四周,東臨沭河,西傍柳青河。據《讀史方輿紀要》“廢莒縣”條載:“舊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內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至今,消氣嶺一帶,故城墻基仍高2米多 。莒不斷與齊、魯、晉等大國會盟,還對周圍小國不斷發動戰爭。據《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記載,魯隱公二年(公元前721年),莒國國君娶向國國君之女向姜為妻。向國是姜姓古國,位于莒國西南方。向姜嫁到莒國不久,私自回國。莒國國君大怒,出兵征伐,于同年五月占領向國都城,搶回向姜,向國大片土地并入莒國。兩年后,莒國伐杞(夏后氏古國),很快便占領杞國牟婁城。
此時,莒國已是山東地區僅次于齊、魯的大國了。史璐在《東夷古國興衰》一文中稱,“莒國疆域最大時東到黃海,南到江蘇贛榆現境,西到沂水現境,北到昌邑現境。當時的膠州灣和瑯琊灣,是莒國兩大出海口。”
齊桓公、魯國慶父都曾到莒國避難
3000年前的春秋時期,天下各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莒國在這其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自己主動出擊,還成為齊魯兩國貴族的“避難所”,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齊桓公小白和魯國公子、上卿慶父。關于兩人與莒國的故事,還是看看蘇楊在《莒國:夾縫中生存的東夷古國》中的介紹吧:
春秋時期,齊襄公專橫暴虐,對外殺了魯國國君魯桓公,并奸其夫人。在國內屠殺百姓,凌辱大臣,臣怨民憤,眾叛親離。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離國出逃,以避禍患。公子糾由管仲輔佐奔魯國,小白則有鮑叔牙輔佐奔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殺。小白先一步返回齊國坐上了君位,稱齊桓公。
有一次,齊桓公舉行盛大的壽宴,鮑叔牙祝曰:“我希望大王不要忘記逃亡在莒國的艱難歲月。”齊桓公拜謝曰:“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不忘記您說的話,那么齊國的江山就會永遠穩固!”這就是“勿忘在莒”典故的由來。
不過,近來有專家考證,“勿忘在莒”與莒國美食不無干系。當年齊公子小白避難在莒國,受到高規格的接待,回國后身為霸主之首的齊桓公,仍念念不忘風味獨特的莒國美食,其中首推內包銀杏果的莒國包子。因而,每餐面對珍饌佳肴,卻還是“勿忘在莒”。
不管怎樣,反正成為齊桓公后的小白對莒國并不友好。因為莒國為東夷古國,東夷身份一直不被各國接受。齊桓公由于標榜尊王攘夷,所領導的幾次會盟,莒國都不得參加。
齊桓公傷了莒國的心,還有一位投靠者魯國的上卿慶父也一樣。慶父野心勃勃,先后派人殺死兩個國君,一再制造魯國內亂。慶父避難莒國時,魯人賄賂莒人交出慶父。慶父交給魯人后,魯自食其言,未送賄賂,引起莒國不滿。魯莒之間曾數次發生戰爭,莒敗。慶父的兒子公孫敖,與莒國交往更密切。慶父死后,公孫敖繼承了他的的爵位。公孫敖娶了莒國妻子戴己,戴己死后,他又跑到莒國去求婚。莒國拒絕了,公孫敖就為同事襄仲大夫求婚,莒國人答應了。公孫敖看到了襄仲的未婚妻,驚為天人,就自己先下手了。一年之后,公元前619年,周天子駕崩,公孫敖奉命到周王城去吊喪。他跟年輕美貌的莒女住在了一起,這一舉動演變成諸侯國之間的笑話。幾年后,公孫敖在莒國生下兩個兒子,長期在莒國居住下來。
內亂最終毀了莒國
莒國的北境與齊國接壤,西與魯國為臨,但莒國與齊魯兩大鄰國關系很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諸侯會盟自然沒莒國什么事了。直到晉文公稱霸,莒國終于參加了有名的踐土之盟,外交才有了改善。
在莒國國君中,最厲害的應該是黎比公。他主政時,莒國勢力重新強大,此后的30年,舉行了大會盟24次,莒國全部參加。由于多次參加盟會,莒逐漸以大國自居,并對外用兵。這時的莒國究竟有多強?據宋普介紹,春秋無義戰,莒也不可能例外。公元前555年,以晉為首的12個國家聯合討伐齊國,莒曾要求以“車千乘”從東南方向襲擊齊國。“車千乘”,這是多么大的氣勢,要知道這時堂堂的魯國才能出“三百乘”呢。當然這可能有點虛張聲勢,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莒國的國勢之強。據說,這一次齊兵嚇得不敢出戰,晉軍焚燒了齊國都城臨淄。從此,齊國對莒國極為不滿,開始有了報復之心。
可見,黎比公領導下的莒國相當活躍,也相當有勢力。可是莒國為何被南方的楚國滅掉呢?除了齊國、魯國的不斷征伐,還有個更重要原因:內亂。到春秋中后期,莒國國內混亂,政治腐敗,國勢日弱,疆域屢遭蠶食。
公元前431年,楚簡王繼承王位,他選擇的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莒國。《史記·楚世家》對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及戰爭結果,只是用寥寥數語,進行了介紹:“簡王元年,北伐滅莒。”莒國自受周封始,至戰國時期被楚簡王所滅,歷經三十世、二十三傳,存在了近600年。
但是,莒國離楚國還是比較遠,楚不能長期占有莒地,莒國的全境最終成為了齊國的疆土。
200多年后,莒地早已是齊國領土。在齊國面臨滅國危險之時,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燕人樂毅率軍攻打齊國,連克70余城,當時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沒被攻克。齊湣王逃至莒。后齊湣王被殺,齊襄王在莒即位。
雙嶺古墓可能是莒國古墓
春秋初期,莒國都城從介根(今膠州城子村)遷到莒縣,介根仍是莒國重要城邑,直至莒國滅亡。但關于莒國的神秘探索,幾千年來從未中斷。陳巨慧、王洪靚、劉振華在《雙冢古墓的身世謎題》一文中說:“緊靠膠州城區的三里河街道盛家莊村,聳立著兩座不足10米高的土丘雙嶺 。雙嶺古稱‘雙陵’,就是古墓的意思。那雙嶺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誰呢?據膠州文史專家鄭文光老先生考證,這可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莒國古墓。
自夏商周開始,國君的墓葬都很大、很講究,且在離都城不遠的地方。雙嶺古墓距城子村非常近,雙嶺古墓的規模與齊國故城臨淄的二王冢和四王冢也極為相似。并且,商代后期盤庚遷都后的帝王,都有‘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習俗。雙嶺古墓南略小、北略大的規制,也未必不是南子北父或南弟北兄。這些都讓鄭文光相信,雙嶺很有可能就是莒國國君的古墓。
然而,上世紀50年代,膠州鋪集鎮的西皇姑屯村挖出了一批古代的四足方鼎。據專家考證,此非周廷之物。周鼎三足,而殷鼎四足,故應為殷鼎或殷后東夷諸國之祭器,聯系其地理位置,認為應是莒國的墓葬之物。”
如果莒國古墓在西皇姑屯,那雙嶺古墓里躺的又是誰呢?現有的考據說法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考古工作以出土實物為準,古墓中若能出土墓志、銘文器物及其他體現時代特點的隨葬器,一般就可以結合史料判斷墓主人的身份。但現今古墓未經考古發掘,古墓的確切主人和時代仍然難有定論。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宮巖
[來源:城市信報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