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強調詩書傳家。因此,一個家族如果出了一兩個讀書人,并且做了大官,整個家族都會因此而受益,將讀書、做人的學問作為“家學”世代傳承下去。久而久之,也就催生了不少地方的名門望族。
在中國人的姓氏中,“官”姓是少見的姓氏,可在平度卻是個以科舉而著名的顯姓。明代,平度在科舉中共出了18名進士,一個官氏就占了4名。全國少見的官姓何以獨獨在平度成為名門?平度的官姓又出了什么樣的大人物呢?今天的《發現青島》,咱們就來說說平度官氏。
官姓是當官專用姓,平度官姓旺于官廉
說官姓,就免不了要說說它的由來。據統計,官姓人口列全國第274位,并不算多。加之官姓一直表現得很沉寂,這種局面延續到宋元,故官姓早期之繁衍情況令人難知其詳。據說,官姓很可能就是當官專用姓。那么,“官”姓到底是什么官演化而來的?
官姓來源主要有四:一說,出自周代,以官職名為姓。據南朝劉宋人何承天所撰《姓苑》所載,周大夫劉定公夏為官師(官吏之長),其后以官為氏。二說出于官族。據《姓苑》、《左傳》所載,周代對于有功于朝廷的官員,封邑長久保存,成為官族,遂形成官姓。三說官姓由關姓改姓而來。據1976年臺東所修《官氏族譜》所載,解良(今山西運城)人關膺,于黃巢起義時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改姓官。四說官姓來自上官氏,上官氏有簡為官氏者。
官姓得姓于北方,如今卻廣泛分布于南方,福建、湖南 、廣東、四川多此姓。可凡事總有例外,在青島的平度,官姓是地方大姓。青島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周瀟,在《明清青島地區文化家族述論》中稱,“明代中葉后,隨著膠東地區的開發和經濟的繁榮,青島地區的文化教育逐步發展,文化人口眾多,至清代已成為經濟文化教育的發達之地。新興的文化家族也大量涌現,主要集中在即墨、膠州兩地,較早的有平度官氏、即墨藍氏、楊氏、黃氏等。”她認為,官姓之所以能興旺起來,關鍵在于早期的幾個著名人物,即是“平度官氏的發祥,始于明代成化、弘治時的官廉、官賢兄弟二人,此后官賢之子官一夔、官廉曾孫官延澤得以延續家風。”而官廉則是平度官氏家族中最早的一位平度名人。那么,官廉、官賢兄弟又是怎樣的人,他倆怎么能興旺一個姓氏呢?
官廉考中進士,成了平度一個大新聞
官廉(1443~1484年),字汝清,明代萊州平度人。據平度文史專家李樹先生所著《平度史話》記載,官廉自幼就十分聰慧,12歲即以優異成績考取秀才,并成為廩生(明清兩代稱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19歲,他考中天順六年(1462年)山東鄉試第六名舉人。第二年春,官廉赴北京會試,因貢院失火,燒死90余名應考者,會試改到秋天,殿試順延到次年春天舉行,成為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進士。
在這里我們插一句 ,不少人以為古代的科舉和今天的高考相似,其實這種理解有偏頗之處。單就錄取率上,這兩者就不是一個概念。現如今,高校擴招,以山東為例,2015年光一本上線人數就有8.53萬。可當時的科舉呢?整個會試北方只錄取了86人,其中山東是大戶,有12人。所以說,當時的科舉更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官廉能考中進士,自然成了平度的一個大新聞。更神奇的是,官廉的弟弟官賢數年后也考中了進士,這下子整個平度都轟動了,“兄弟同進士”一時在平度傳為佳話。
官廉中了進士之后,在京城做起了小官。一開始是工部虞衡司主事,虞衡司管理全國的“山林采捕與陶冶之事”。時當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即位之初,不恤百姓疾苦,大事興建宮室。官廉被派往浙江“采辦大木”,他盡力減輕百姓負擔,“輕重有度,公私稱平”。再后來,官廉從工部調到戶部,任戶部主事,被派做戶部的專員“監督京城倉儲”,他親自主持革除了不少便于小官吏貪瀆的積弊。
官廉不避權貴,敢在皇室頭上動土
因為辦事牢靠,官廉漸漸被朝廷委以重任,經常被派到地方查辦違法案件案件,正是在查辦案件的過程中,官廉“不避權貴”的做事風格開始表現出來。這里主要有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靜海縣貴戚奪田事件”。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官廉奉命前往靜海縣(今天津靜海區)查處貴戚(指帝王本姓的親族)侵奪民田百頃事件。在古代,一些貴戚經常依仗權勢侵占平民的田地,大家都已經司空見慣了。一般來說,負責查處此類案件的官員,多是壓抑平民,袒護貴戚。可官廉卻不畏權貴,他通過調查,確認是貴戚欺壓百姓,就秉公處理,把田地判歸百姓。
如果說官廉不避權貴稍有“作秀”成分的話,那么接下來他辦的一件事可是真的“膽大包天”了,這就是“皇莊侵奪民田事件”。李樹先生的《平度史話》中提到了這件事:成化十六年(1480年),直隸景州、阜平一帶發生了皇莊侵奪民田百萬畝的嚴重事件。官廉被公推為戶部全權代表,前往查處在古代,皇室的收入來源除了國庫中劃出的固定經費外,就是靠的皇莊,也就是皇室直接經營的莊田的收入。皇莊歸皇室所有,一般人不要說查,碰都不敢碰。離京前夕,宮廷管事太監派人暗中告訴官廉,如果把田判給皇莊,不難得到前程最為遠大的“太子講官”的美差。官廉卻憤激地說:“拿幾百萬民眾的生命換取一己的富貴,誓所不為!”他和有關太監、錦衣衛官員及御史等一道前往現場實地勘查,收集到充分確鑿的證據,最后依法將田地判歸民眾,并上奏朝廷建議改革皇莊收租太高的積弊,限定皇莊收租每畝不得高于三升,“以蘇小民”。本來田地沒判給皇室,大家都替官廉捏了一把汗,誰承想他還要降租!包括御史在內的其他同事官員,都害怕由此招致不測之禍,紛紛勸阻。官廉宣稱:“我是負責處理此案的戶部官員,此事一切后果由我一人承擔!”由于當時皇莊侵民問題十分嚴重,已經形成影響畿輔(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區)社會安定的隱患,朝廷權衡利弊,最終批準了官廉的請求,百姓深得其益。
“皇莊侵奪民田事件”的公正審理讓官廉名聲大噪。此后,官廉升任戶部郎中,以戶部代表的身份被派往薊東督理糧餉。薊東是明代“九邊”(相當于九大軍區)之一,防區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至宣府,駐有最精銳的邊防軍,負有防御北方外敵入侵和拱衛首都北京的重任。官廉在任,精心籌劃,使軍儲糧倉充盈,積谷百萬石之多。尤其受到時人稱贊的是,他還向朝廷建議在豐潤縣新建了糧倉,疏浚了河道,將南方供應薊東的糧餉分一半儲于豐潤,大大減輕了士兵們“移兵就食”之苦,受到上下稱贊。
官廉久任薊東,秉公守法,卓有功績,深為諸軍事統帥和皇帝所派的“監軍太監”所敬重。成化二十年(1484年)五月,官廉即將任滿回京時病逝,時年41歲。宰相劉珝為他作《墓表》,翰林學士張昇為他寫《墓銘》,有“長劍倚空,甫試而折”之嘆。
官廉博學多才,喜吟詠,善畫,著有《瀛洲集》、《薊東集》等傳世。
弟弟官賢也中進士,后代人才輩出
官廉歷任高官,學識出眾,官姓一族在整個平度也就漸漸發展起來。當然,他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他的弟弟、子孫也都對家族興盛起了重要作用。
官廉的弟弟官賢,字汝俊,成化十三年(1477年)中舉,弘治三年(1490年)考中進士。初任刑部主事,再任河南汝州同知。在汝州積極興修水利 ,建倉儲糧,賑濟貧民。朝廷對全國地方官統一考察,官賢被評為政績優異。弘治末年,升任陜西提學,相當于現在的陜西省教育廳廳長。
官賢在陜西提學任上,因學識淵博,考選公允而“政聲大著”。為此,陜西巡撫和巡按御史都先后向朝廷舉薦他。正當朝廷準備重用官賢時,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病死,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繼位。青島大學教授郭泮溪在《兄弟同進士連科兩解元》一文中說,明武宗是中國古代最荒淫無德的皇帝之一,他在位16年間幾乎無政績可言。明正德一朝,大宦官劉瑾擅權亂政。陜西是劉瑾的家鄉,他常常插手陜西政事。官賢堅持原則,不買劉瑾的賬,為此得罪了這位權傾一時的大宦官。盡管清正廉潔的官賢在任上頗有政績,吏部也準備提拔他,但是由于得罪了劉瑾,不僅提拔無門,反而被羅列了種種罪名罷免了陜西提學官職。
官賢罷官回到家鄉以后,住在平度城北的太泉一帶。他專門在此處建了一處太泉書院,以重金聘請名師來教育官氏子孫和鄉里子弟好學者。官賢平日里閉門謝客,以研究學問和著文賦詩為樂。明正德九年(1514年),學問人品俱佳的官賢病逝,他的詩文被輯成《太泉集》等流傳于世。
官廉、官賢兄弟先后成進士 ,而且居官皆以廉職能著稱。自兄弟二人以來,平度官氏科甲興盛,人丁興旺,歷明清至今,發展成為平度的顯姓。
官賢之子也很有名,他叫官一夔。正德五年(1510年),官一夔29歲時中舉,才名籍籍。正德后期,居鄉主持太泉書院,教授后學,取得了超人的成績,他的弟子崔廷槐、傅漢臣、李學詩,嘉靖丙戌(1526年)同科三進士 。嘉靖十一年(1532年),年已半百的官一夔以乙榜出身入仕,暫代直隸深州(屬真定府)知州。三年后,升河南衛輝府(今衛輝市)同知,也就是知府的副職。
即便到了曾孫一輩,官姓依然有佼佼者,他就是官廉的曾孫官延澤。據康熙《平度州志》記載,官延澤是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科舉人。他在任新泰縣教諭時,被聘為山西鄉試同考官,他把一份已被初選淘汰的優秀卷子,選了送給主考,最后此卷被評為全省第一。此后,官延澤歷任北直隸文安知縣,山西晉州、隰州知州,政績顯著,“邑人建祠祀之”。官延澤晚年回到平度,著有《日涉園集》。
特約撰稿 田野
[編輯:夜樓]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