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德國人眼中的中國小飯館(上世紀初) 摘自《青島舊影》圖2:青島的剃頭匠(1911年)圖3:街上的說書人(1909年)圖4:拉大鋸(1913年)圖5:戲曲演員(1904年)圖6:賣糕點的小販(1907年)圖片摘自《青島老明信片》(署名除外)本周刊所含文字、圖片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破爛的棚子,卻是個飯館,簡陋、質樸;剃頭匠,全憑手藝養家糊口;說書人,弦音鼓聲中,講古論今,一張嘴天下事;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是一種古老的行當,浸淫在汗水中討生活;唱戲者,唱念做打,靠的是底子,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賣貨郎,走街串巷,微薄的利潤磨破的雙腳……青島人的生存之道多種多樣,他們吃苦耐勞,用自己的雙手和技藝養活自己,也補貼全家。這些瞬間生動、真實地反映了上世紀初青島老百姓的生存狀態,汗水中,有他們不屈的堅定面容。如今,一些行當已經轉型,一些業已消失,成為永恒的記憶,但老前輩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辛勤勞作的品格,值得后人學習和傳承。本報記者 張文艷 實習生 劉盈君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夏天]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