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人分飾22角?聽王耀慶“說”《培爾·金特》
你或許看過易卜生名劇《培爾·金特》,你或許聽過格里格應邀為其譜寫的組曲,但你一定沒有體驗過在交響樂演奏中聽1個人用聲音分飾22個角色,演繹放浪不羈的紈绔子弟“培爾·金特”的奇妙歷險。
昨晚,由焦元溥改編劇本、王耀慶讀劇,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帶來的交響樂劇《培爾·金特》在“餛飩皮”上演。這部融合了交響、講述、合唱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極具畫面感地用聲音為觀眾呈現了“培爾·金特”的一生。
沒點“人格分裂”真無法駕馭
從磁性深沉的獨白,到癡頭怪腦的演繹;從荒誕不經的“培爾·金特”,到含羞帶笑的“索爾維格”……如果你閉上眼睛,恐怕很難想象,這截然不同的聲音出自一個人;很難相信,如此環環相扣的對話居然是場獨角戲。然而,沒錯,這所有的一切都由王耀慶“自說自話”完成。
此前,在被問及準備劇本時,這樣沒完沒了的自說自話可會嚇壞家人,他笑說:“被你們說得好像一個‘蛇精病’,可事實上,演員多多少少都有點‘人格分裂’,沒有這本領,你很難在不同的角色間跳脫,更別說1人分飾22個角色。”
昨晚的演出,大部分時候都需要王耀慶和整個交響樂團配合,不是簡單的插入,而是嚴絲合縫地“對話”,所幸王耀慶的表現相當給力,全篇并未因“人丁單薄”而影響故事的講述,在三名女高音以及復旦大學Echo合唱團的助力下,觀眾在這用聲音編織起的畫面里重溫了“培爾·金特”的歷險。
最具共鳴的部分當屬“培爾·金特”追著綠衣妖女走進妖國,被留下當“毛腳女婿”的片段。為了此次上海演出,故事中妖國國王被設置成說上海話的“丈人老頭”,“儂曉得我了還剛撒伐?”“伊到現在還拎不清”“小赤佬,捉牢伊”等方言臺詞,讓現場“笑果”頻頻。
改編讓你聽到格里格完整配樂
戲劇《培爾·金特》 雖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學家、劇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劇作中卻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詩劇《培爾·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撲朔迷離的夢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當時挪威上層社會的極端利己主義,同時又觸及了當時世界上的許多重大政治事件。
格里格應邀為易卜生的詩劇 《培爾·金特》 所寫的配樂,完成于1874至1875年間,但他從配樂中選編的兩套組曲(各分四段),卻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編出。這兩部組曲是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最常被演繹。
之所以要改編這部易卜生的作品,焦元溥是為了用一種創新的方式整體呈現格里格的配樂全本,包括除了常見兩部組曲外并不常被演奏的部分,“我希望通過改編,能讓人們記起這部組曲實則是為故事服務的配樂,所以它是有畫面感的。最好你聽完,就像看了一場電影一樣。”
對焦元溥而言,最難的部分是“押韻”,他說:“易卜生原著中的臺詞幾乎都是押韻的,這和他的作品之所以讀起來詼諧幽默息息相關。所以為了盡可能保留這種幽默特質,我要求自己的改編也必須是押韻的,既要配合音樂節奏,又要讀起來瑯瑯上口。”
當然,焦元溥也承認,王耀慶的出演也是該劇成立的“必要條件”:“我必須等到1個人,他要有‘培爾·金特’的特質,有點帥又有點壞,還要有足夠戲劇功底可以撐起這22個角色。所以我是在確定了他的檔期后,才開始著手改劇本。”
記者 朱淵
[來源:新民網 編輯:古德]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