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3月26日訊 2023山東省旅游發展大會在青島召開之際,青青之島一一朱文松青島山頭公園寫生系列作品云展上線。
青島市區內有多個大小起伏的奇特山頭是青島的一大特征,或白塔,或紅樓,點綴在翠綠的山頭之上,別有風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島致公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朱文松被山頭公園這名副其實的“城市綠肺”所感染,將愛傾注于筆端,把山的神韻,水的節奏和云的飄逸以及建筑之美,充分表達出來,自2022年10月,已畫30余幅,每一幅都力求形式之美,水墨與色彩結合,將眼中之山化為心中之山。
1987年7月1日,青島10座山頭全部建成公園,分別是觀海山、觀象山、信號山、青島山、貯水山、太平山、北嶺山、嘉定山、煙墩山和樓山,總面積達200公頃,平均海拔99.75米。其中,太平山海拔148.8米,面積72萬平方米。觀海山0.6萬平方米,煙墩山海拔只有62.9米。各山頭公園風貌各異,令游人心曠神怡。
2021年6月,青島市委、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青島市山頭公園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明確重點整治青島市七區的60個山頭公園,為市民提供更加舒適、便利的公園環境。
60個山頭公園包括市級:浮山、太平山;
市南區:辛家莊北山、田家村東山、燕兒島山、小魚山、觀象山、觀海山、伏龍山、團島山、信號山;
市北區:夾嶺山、北嶺山、青島山、貯水山、嘉定山、南山、壇頂山、雙山、櫸林山、東南山;
李滄區:煙墩山、樓山、河南莊山、牛毛山、坊子街山、象耳山、老虎山、竹子庵山、老鴉嶺;
嶗山區:午山、金嶺山、將軍山;
西海岸新區:徐山、花科子山、煙固墩山、九鼎山、蓮花山、塔山、乳山、海事局雷達站山頭、北海公園、馬頭山、鳳凰山、道管山、大澗山、嶧山;
城陽區:白云山、丹山、毛公山、駝船山、女姑山;
即墨區:馬山、鰲角石礦山、南擔山、天柱山、峴山、四舍山、蓮花山、王邦直公園。
2023年,青島城市更新建設十大攻堅領域主要任務里,有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公園城市的建設。“建一座惠及全體市民的公園城市,不僅是美化城市景觀、豐富城市面貌,更是以此為契機,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生根發芽,結出惠及全體市民的綠色紅利”。
小青島公園
位于膠州灣入??诘那鄭u灣內,占地面積2.47平方千米,是青島市的標志性建筑。因島上林木長青,遂稱青島。島形如琴,水如弦,風吹波濤如琴聲,又稱琴島。
1989年,建“琴女”雕塑。2006年,小青島燈塔作為青島德國建筑群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信號山公園
信號山,原名大石頭山,位于市南區中部,海拔98米。德國侵占青島后,為指揮進出膠州灣的船只,在山頂部建信號發布臺1處,每天懸掛各類信號標志及氣象、風力標志,命名為“華茲馬克山”,市民稱“掛旗山”或“旗臺山”。
2002年后連續被評為“青島市新十佳景點”、國家3A級旅游景區、“魅力青島—青島市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青島市旅游誠信單位”等。
觀象山公園
觀象山,海拔78.9米, 位于觀象二路15號,南為觀象一路,西鄰禹城路,北至青島第六中學,占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舊稱“大鮑島東山”,德、日侵占后,先后更名為“水道山”“皇家青島觀象臺”和“測侯所”“測侯山”等。1923年正式定名為“觀象山”,沿用至今。青島觀象臺曾與上海徐家匯觀象臺、香港觀象臺并稱“遠東三大觀象臺”。
燕兒島山公園
位于浮山灣東端,西與青島奧帆中心為鄰,是一個突出海中的岬角,青島十景之一的“燕島秋潮”“尤為可觀。”公園環境優美,集生態、景觀、文化、健身、休閑等為一體,是市民休閑鍛煉、觀光游玩的好地方。
小麥島公園
麥島,原名“墨島” ,后改現名, 位于麥島路南端,通過一條人工堤壩方可進入,四面環海,視野開闊,如同一個海上花園。2021年10月,入選100個“好客山東網紅打卡地”名單。
團島山公園
位于臺西三路和團島一路附近的膠州灣隧道口旁,是一個能滿足市民日常活動并兼顧歷史科普文化教育的綜合性休閑公園。與周邊的海岸帶、居民區在城市功能上相互呼應,有機結合,成為青島西部城區市民生活的一個“錨點”。
公園內有一戰時期日德之戰炮臺舊址,在對其進行保護的基礎上,附近設置了一處看臺,可登之憑欄觀海。
青島浮山生態公園
浮山,原名浮峰山,又名文峰山,呈東南和西北走向,長約5公里,寬約2公里,面積7.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68米,是青島市區最高的山峰。位于市南、市北和嶗山交界處,三區依據總體規劃,編制建設“西、南、北”三個生態公園,占地5046.38畝,立足“生態,休閑,健身,便民”規劃定位,全力打造“山海城”一體的示范樣板
其中,嶗山建設區利用自然優勢,突出浮山的祥云、旭日、密林、奇石、錦城、秀水、青山、碧海,建設了海安路休閑廣場、七觀臺休閑廣場、大浮頂觀景平臺等6處休閑廣場,為居民提供山間漫步、登高遠眺、休閑放松的“天然氧吧”。
午山
午山位于石老人村北, 因其南北走勢形同子午線,故稱 “子午山”,后簡稱“午山”,主峰海拔398.3米,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登之山頂,西浮山,東巨峰,北石門,南大海,皆歷歷在目,如臨仙境。古有午山廟,現有天街、懸棧、會仙亭和天運殿等景點。
膠澳志》和清同治版《即墨縣志》均有記載。
2021年12月始建“午山效野公園”,規劃占地面積15000畝。
金嶺山生態公園
位于燕嶺路、松嶺路、遼陽東路和銀川東路之間,處于嶗山區中心城區核心地帶,占地面積約2020畝。明永樂二年,馬姓自云南遷此,與原有的數戶金姓居民親如一家,為尊重其辟土立村之功,遂將村子命名為金家嶺村,金嶺山本是午山支脈,由此而沿用現名。
山頂建有觀景臺,名之曰金冠臺。
夾嶺山公園
位于合肥路與同和路之間,東鄰勁松一路,西靠伊春路,大小兩山夾一溝,大者海拔250余米。原有夾嶺溝村,王氏立之于清順治年間。此山南不遠為浮山,西約3華里是雙山,為軍事要地,遺有一戰時期“獨攻重炮岸中隊觀測所址”日軍刻石。
雙山公園
位于市北區臺柳路、寧鄉路和重慶南路附近,海拔134.3米,面積約0.57平方公里,山上植有黑松、刺槐等,兩座主峰上分別建有觀景亭,沿步行棧道登頂健身,可欣賞都市風貌,不愧為市北的“新都心”。
嘉定山公園
嘉定山原名“光頭山”,清乾隆年間改稱達山,民國以后演化為大山,1960年代方改現名。綿延8座山頭,主峰海拔112米,位于市北區中部,公園占地面積16.88萬平方米。2008年7月,北京奧運會前夕,以“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為主題的大型山體奧運浮雕在嘉定山揭幕。
北嶺山森林公園
北嶺山原名東山,也有水清溝南山、水源地山之稱,后改現名,位于市北區四流南路7號,東臨萍鄉路,南依南昌路,由12個起伏較大的山頭組成,主峰海拔116.4米,山頭上建有姊妹亭等,立于亭內,可東望浮山,西眺膠州灣,令人心曠神怡。
象耳山公園
象耳山,又名“鳳凰山”“棗兒山",位于李滄區天茶山路與深圳路交匯處,山體規劃總面積36公頃,主峰海拔160米,山體地形北低南高,體貌蜿蜒起伏。從狀似一只鳳凰的側面看如大象耳朵故稱“象耳山”。當年康有為看中此地,以為糠藏象耳方得安全,便出資購置,葬之于此,后因故遷于浮山前。原墓址在公園改造時結合文物保護部門的意見進行了修繕保護并在山上建了一座橋,名之曰“康橋”。
老虎山生態公園
老虎山,《嶗山志》記載,山西坡有似虎頭的巨石而得名,因有九座相連的山峰,又稱之為“九頂山”。位于李滄區黑龍江路西,文昌路東,金水路北和十梅庵路南,占地總面積362公頃。主峰上留有70余年前被炸毀的敵軍指揮中心碉堡遺址,中國人民解放軍就是從這里“向青島進軍”。
從山腳到山頂路面開闊平整,每一處活動平臺都配備了相應的納涼亭與休息座椅,公共衛生間、籃球場、羽毛球場、停車場等一應俱全,是市民自然化休憩、休閑娛樂和運動健身的理想場所。
竹子庵公園
竹子庵又稱“玄陽觀”,民間稱"鈴鐺石屋",位于李滄區天水路街道戴家社區的戴家村北山,為嶗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一。始建于東晉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曾經是道教“北七真”之一孫不二所創的全真“清凈派”道庵,清乾隆年間重修,有石刻為記,分東殿和西殿,西側有五級石塔。“文革”毀之,2006年開始復建。山上遺存“金丹早成”等多處摩崖石刻和碑刻。
原址尚余1600余歲須三人合抱的銀杏樹一株,為國家一級保護古樹名木。(信網記者)
相關閱讀
朱文松簡介
朱文松,1962年出生,現居青島,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島市作家協會會員,青島政協書畫院畫師,青島致公書畫院常務副院長,青島市譜牒文化研究會會長。
出版文學和美術專著12部,參與主編12部,共計24部。美術作品有“文松畫紅”“父老鄉親”“名人造像”“中華百獅”和“古樹名木”等系列,多次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展覽并獲獎。在威海,東營,青島,濟南,北京和俄羅斯等地舉辦畫展。“學習強國”平臺推出其“中國人物畫技法講座13期,中央電視臺曾專題播出 。
發起并參與采訪了62位1949年前入伍的退役老兵,所撰寫的文章和創作的英雄肖像結集(《踐行初心一追尋紅色足跡》)后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2022年10月開始創作“青青之島——青島山頭公園系列”和“緣結青島——文化名流在島城系列”作品。
大美河山寫生團簡介
2015年6月13日,大美河山寫生團誕生于英雄的大澤山上,成員們發揚“健康、向上,樂觀、奉獻”的團隊精神,自覺遵守寫生團約法三章,踐行“堅定文化自信”,“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的文代會講話精神,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擔當歷史使命,筑就文藝高峰,風雨兼程,寄情于青山綠水之間,共87次到山東、四川、上海、北京、浙江、內蒙古、福建、陜西、黑龍江、安徽和寧夏等地的山區、田野采風寫生,送美進校園,尋美進企業,畫美到鄉村。積極進行古樹名木、名勝古跡的探訪和調研,市委書記和市長分別作出批示。數10次參與社會救助捐贈和志愿者活動,創辦創作實踐基地和創作展覽中心5個,召開總結討論會,舉辦筆會數10次,寫生展覽7次,出版寫生畫冊2冊,編輯"大美文史/過眼史煙”公眾號共258期。山水畫專業研究委員會,團結了全國優秀的山水畫家數百名,進行創作交流。文史委員會成員堅持進行文物古跡的考證,所撰文章編入《古州拾遺》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在家鄉報開辟欄目"文松拾遺“進行連載20余期。2019年6月發起尋訪老英雄活動,共采訪1949年10月1日前入伍的老軍人62名,為其撰文和造像,現已結集,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傳承紅色基因,講述好故事,努力打造成為一張響當當的文化名片。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