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立遺囑咨詢人數逐年增長:年輕人增多,財產更多元
“遺囑”被稱作是“人生的留言”。過去大家提起“遺囑”會覺得那是人在彌留之際的囑托,現在隨著法律意識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會在生前思考身后事,選擇健康的時候立一份遺囑。
立遺囑方式多樣 咨詢量逐年增加
記者了解到,遺囑的設立與財產處理有關是大家的普遍認識,以前主要有自書、代書、口頭和公證等四種方式,不過就在去年1月,《民法典》正式實行,其中增加了打印和錄音錄像的方式,方便文盲或者殘障人士使用。
中華遺囑庫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近年來前去咨詢立遺囑的人數呈逐年增長的趨勢,截止到去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已經登記保管了22萬份遺囑。
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律師 李碧宵:代書遺囑、打印遺囑、錄音、錄像遺囑和口頭遺囑都是需要有見證人參與見證的,并且見證人的選取也非常嚴格,合格的見證人不僅要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還不能和繼承人有利害關系,更不能是繼承人本人。
法律人士指出,自書遺囑一定要親筆書寫、親筆簽名,才能保證真實性,確保遺囑是遺囑人真實的意思表示。
中華遺囑庫工作人員 李朝:首先要先做一些身份驗證、精神評估、密室登記、專業見證以及未來遺囑保管在我們這里的流程。
立遺囑尊重逝者意愿 減少法律糾紛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大部分人群訂立遺囑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家庭糾紛和簡化繼承人繼承財產手續。依法執行遺囑人生前所立遺囑,既是對逝者的緬懷也是對法律的尊重。
張先生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為更好處理家庭財產,他的父親生前曾經自己手書兩次遺囑,后來又到專門機構訂立了遺囑。
北京市民 張先生:父親看了宣傳法制的一些片子,感覺自己手寫遺囑還是不太正規。所以覺得還是找一個相對比較正規的機構,立遺囑比較放心。
父親去世后,張先生和姐姐就因為遺產分割問題發生了訴訟。最終因為父親在遺囑中對兩套住房和一輛轎車的處置有明確說明,法院很快作出判決。
北京市民 張先生:對方的律師是專門做遺囑繼承訴訟的,他也認可這個東西,所以一審沒有什么問題,然后就判了,就開了一次庭。
用法律來解決家庭事務中的矛盾,是許多人立遺囑的初衷。在他們看來,有法律保護的遺囑讓親情也得到了保護。
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律師 李碧宵:在財產繼承的過程當中,遺囑繼承是優先于法定繼承,可以按照遺囑人的意愿把財產給到他想給的人,也可以把財產捐贈給國家、集體或者其他組織。從財富傳承的角度來說,遺囑繼承更加簡便易行,可以最大限度防止繼承人之間因為爭奪財產發生糾紛。
立遺囑年輕人增多 財產更多元
采訪中記者發現立遺囑不僅是中老年人,一些年輕人也開始思考自己的身后事,相比之下他們處理的財產更加多元,而且認為立遺囑過程也是一種心態“歸零”的過程。
代通是一名“90后”,剛工作不久還未結婚,不過最近他開始咨詢怎樣立遺囑。當他和父母溝通時,遭到了他們的反對。
北京市民 代通:他們可能覺得我是不是想不開了,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不順,我說沒有,我把我想留的東西留給大家。
與其他年齡段人群不同的是,“90后”的遺囑中處理財產表現更為豐富,“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為一個突出特征:支付寶、微信、QQ、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是年輕人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
北京市民 代通:其實主要是云盤,因為我從小到大有很多照片、視頻,如果我突然有一天走了,把這些留給父母,他們可以通過這些來懷念我、緬懷我。
中華遺囑庫最新數據顯示,近年來六十歲以下的中青年立遺囑人群現增長的態勢。2021年,“80后”訂立遺囑總人數達到1986人,短短5年期間,翻了將近13倍。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說,訂立遺囑的過程也是對人生的一次深度思考。
[來源:央視財經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