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動新聞 | 乾隆連贊6次!從貴博國寶孤本,看古人如何“點贊發彈幕”
(本網記者 應騰)看到喜歡的書畫作品,古人如何表達“贊”?他們以什么樣的方式“發彈幕”表達喜愛之情?正在貴州省博物館展出的《清平樂——<韓琦楷書信札>及宋代文人風韻展》,來自貴博館藏,宋代名臣韓琦的孤本真跡,就對古人“點贊發彈幕”作出生動的詮釋。
韓琦,北宋政治家,詞人。侍奉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帝,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在宋代龐大的文官群體中,這位備受皇帝寵愛的元老重臣,業務能力強,智商情商“雙高”,還是宋代高富帥雅“代言人”。
但無論是有膽識、有氣魄、有手腕的“一代風云人物”韓琦,還是擅長書法、作詩文辭章的“文藝青年”韓琦,流傳至今的書法作品卻很少。
在貴州省博物館館藏近5000余件卷軸書畫中,《北宋韓琦楷書信札》卷內,創作于北宋時期的《信宿貼》與《旬日貼》,便是流傳千年,韓琦現今唯一傳世法書。
全長867.7厘米,橫31厘米的《北宋韓琦楷書信札》卷,由韓琦《信宿貼》《旬日貼》與卷后11人的13段跋文組成。除韓琦真跡外,還包含北宋中期、元代中晚期、清代早期多個時代、多位歷史名人的“點贊”和“長篇彈幕”,堪稱“國寶綜合體”。甚至可以說,任意截取一篇跋文,它的獨立價值就能成為一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跨越千年的《北宋韓琦楷書信札》卷,歷經數次朝代變遷,在亂世中得以保存。1964年,由貴陽市政府正式交撥藏于貴州省博物館。2012年,該卷列入國家重點保護且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2022年1月,《清平樂——<韓琦楷書信札>及宋代文人風韻展》在貴博開展。這件國寶級孤本也完成自貴博建館以來,第三次陳列亮相。
筆墨之間,尋覓方寸中華。領略國寶孤本的文化魅力,或許從古人“點贊發彈幕”的視角,能更為生動的揭開書畫背后的歷史秘辛……
蓋印章,是古人鑒賞書畫“點贊”的方式之一。
提到書畫,不得不提書畫“點贊狂魔”乾隆。被他看中的書畫作品,加蓋的印章就像是被拔過火罐一樣,《北宋韓琦書信札》卷中的《信宿貼》也不例外。
《信宿貼》是韓琦寫給歐陽修的感謝信,感謝歐陽修為晝錦堂撰寫《相州晝錦堂記》。從全文150余字的字跡中不難看出,韓琦是唐朝書法家顏真卿的“鐵桿粉絲”,也可以看到宋代中早期書法學習顏體的發展趨勢和文人書法的體現。
《信宿貼》中雖沒有乾隆的題字,卻有乾隆加蓋的6枚印章。包括“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御書房鑒藏寶”“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
集齊這幾枚章則證明,此卷不僅藏于御書房中,還被錄入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大型著錄文獻《石渠寶笈》,并被鑒定為“上等”作品。
有趣的是,《石渠寶笈》是由皇帝親自參與,含整理、鑒定研究、著錄、出版的大型文化工程。由此可見,乾隆對此卷的喜愛,不僅代表個人,也代表了官方、國家機構的認可。
除了乾隆的瘋狂點贊,在該卷的鑒藏印中,還有來自嘉慶皇帝颙琰的“贊”。
嘉慶帝從小陪父親乾隆鑒賞書畫,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對古畫法書也有濃厚對興趣。在此卷父親留下的6連贊中,嘉慶帝也加蓋“嘉慶御覽之寶”之印,“跟風點贊”以表收藏。
而相比前兩位皇帝的“贊”,只做了3年皇帝宣統皇帝溥儀,對此卷加蓋的“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鑒賞”“無逸齋精鑒璽”三枚印章,似乎沒有鑒賞后點贊的雅致。蓋章“點贊”的背后,是因紫禁城管理松懈,宮中藏品被盜嚴重的一次盤點和整頓。
除了三位皇帝的“點贊”,在《信宿帖》《旬日貼》后,還有來自元代至清代,共11個“大V”寫的13段題跋。分別是元代江南地區文人蔡景行、泰不華、楊敬德、祝蕃、班惟志、李齊、張圣卿、李懋、陳梁;和清代官員王鴻緒、高士奇。
題跋,是品評、鑒賞的意思,相當于現在的“發彈幕”。在《北宋韓琦書信札》卷中,留有名字可考證的“旁觀”鑒賞人多達20余人,其中包含元代至清代的名流雅士,皇帝近臣。
尤其是在元代14位鑒藏人中,既有朝廷高官、在地方教習的儒士、文壇大家,也有才華橫溢卻隱居不做官的人、戲曲藝術家。其中,元代學霸泰不華和李齊,還是以身殉國的忠烈大臣。從民族身份來看,可考證的14位鑒藏人涵蓋色目人、契丹人、漢人。
從這些提拔“彈幕”中,我們不僅可以一探元代多民族文人的“朋友圈”,還能從中解析此卷“究竟經歷了什么”。
如,解讀元代鄱陽縣丞李懋的跋語,不難發現,元代武將世家“石抹家族”將韓琦二貼送給韓誠之時也寫了跋語。但該卷流傳到清初,著名學者高士奇從北京古玩市場買入時,這段“彈幕”卻不翼而飛。對此,研究學者推測,鑒于“石抹家族”名氣頗大,其留下的墨寶,很有可能被其他收藏者切割另外裝裱。
除了圍觀“點贊發彈幕”背后的故事,從《北宋韓琦楷書信札》卷中,我們還能賞析到北宋中期、元代中后期、清代初年的代表性書法。
其中,元代9個“大V”的“彈幕”跋文包括行書、行楷、隸書,或端謹儒雅,或飄逸灑脫。尤其是這段元代隸書跋文,在書畫中最為稀有,成為元代書法中的精品。
再看清代公務員王鴻緒和高士奇的書法風格,中正、平和,恭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初皇室的喜好和官方審美,與元代相比缺少了個性符號。而這,也體現了一個特定時代和特殊群體的書法特征。
從國寶級孤本真跡,看古人“點贊發彈幕”,一窺宋代文人之“雅”。在貴州省博物館展出的《清平樂——<韓琦楷書信札>及宋代文人風韻展》,以《黃花晚香——<北宋韓琦楷書信札>卷研究》一書為基礎,以一件“明星文物”為中心,以150余件文物“烘托助力”,將帶你探析流傳千年的北宋風韻,一解筆墨丹青背后的歷史密碼。
[來源:多彩貴州網 編輯: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