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2月6日訊 (記者 王田)近年來,有著“電影之都”美譽的青島,影視業發展得越來越好,不僅吸引了眾多劇組來青拍攝,也成為很多擁有演員夢的人追夢的一方熱土。在這其中,或許他們并非科班出身,也無法成為專業演員,但是以群眾演員的身份深入青島的諸多片場拍攝,成為了許多人近中年的青島人體驗生活、豐富閱歷的新奇選擇。
在東方影都攝影棚、在老城區“出外景”,傾聽群演們的見聞與故事、感受他們的興奮或心酸。非專業演員,也要做最專業群演,當他們向劇組介紹自己的家鄉,當他們看到家門口的風光進入鏡頭,更當他們自己作為群眾演員,認真用心地表演出現在影視劇屏幕中,群眾演員的魅力讓他們熱愛、自豪。
“當群演快3年了,這是我第一次接受采訪。”36歲的楊崢幽默地說道。坐在市北區四方街道綜合執法中隊辦公室里工作時,他表情認真嚴肅,而每到周末,手機群里一來通告,他就立刻換了個身份:一位參演過近30部影視劇的業余群眾演員。有時是與主演擦肩而過的路人甲,有時是有幾句臺詞的“群特”,警察、醫生、老師……楊崢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體會著不同的人生。“從2018年年底到2019年年中,半年時間里參與拍攝了20多部作品。”楊崢告訴記者,那時候他沒有正式工作,只要看到群演招募,就會報名,由此接觸了不少來青拍攝的劇組,參與了許多在青拍攝的熱播影視作品,如《燃燒》《巡回檢查組》《寵愛》《刺殺小說家》等。他見識了東方影都專業影棚的高大上,見到了很多有名的導演、演員,體驗了群演們的故事與感受,對群演這一行當也從好奇嘗試,到了解和熱愛。
還記得拍《刺殺小說家》時,楊崢是跟組拍攝,在東方影都影棚中拍了3天。“大場面大制作,要求自然非常嚴格,前期群演篩選時,8個人一組往前走,不合適的會被刷下來,被導演留下的人會跟隨大巴車統一前往東方影都。”楊崢說,有一場戲是在大劇院聽演講,僅群演就有500多人,每個人的服飾、妝面都要一一確認,不能穿幫。“現在青島的影視產業在全國很有影響力,明顯感到劇組來得多了,經常有不同的劇組同一時間招募群演,我都選不過來了,只能根據離家遠近、時間等挑著演。”楊崢笑稱。很多青島當地的群演選擇這份工作,是出于對拍戲這種特殊經歷的追求和對演藝的熱愛,并不是希冀收入有多高。撇開收入不談,若不是極大的熱情支撐,群演工作條件的艱苦、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非常人能忍受。
“即使只是一個不知名的群演,也要敬業。”楊崢說,這是他參演時遇到的許多“資深”群演們,休息時聚在一起常說的話。不管是一遍遍淋雨的戲,還是在戶外站著、蹲著、避著雨三兩口解決的午餐,亦或是提前七八個小時到場,等到真正拍攝時已是深夜的最后一個鏡頭……“既然去做,就要做好心理準備接受任何糟糕的情況。” 有一次是在跨年夜拍攝,按照通告時間,楊崢下午5點就到了,興致勃勃地準備拍夜景戲,然而他被告知,他的那一場次被安排在最后拍攝。“想想別人都在家享受美味佳肴、闔家團圓,我卻縮縮在路邊等了一晚上,心里真有點酸澀。”終于,直到深夜十二點,黃縣路微黃的燈光下,他和“家人”徐徐從主演旁邊走過的鏡頭拍完,一聲“收工”,給他那一年的群演歷程畫上了句號。
“一部不管投入多大的影視劇,只有主演、名角肯定是不行的,群演也是很重要一部分。”在楊崢看來,即使群演們并不是科班出身,沒有任何知名度,但都為了一部戲付出過,哪怕最后自己的鏡頭可能被剪了,但他每一次拍完后,還會及時關注著這些影視劇上映和播出的時間,“有些播出已經是兩三年后了,有些之前拍的戲甚至到現在還沒播,有些劇名已經改了,還有些認認真真看了好幾遍也沒找到自己當時拍的那場戲,或者沒有自己的鏡頭。”這些關注、等待,或者遺憾、無奈,也是群演們鏡頭以外真實的一部分。西海岸新區海面上的珊瑚貝橋上朝北而立,左手邊海濱大道北側“東方影都”四個大字屹立山間,右手邊則是星光島上劇院與高端酒店群交相輝映。一流的影視硬件設施、一體化的影視服務體系以及與國際接軌的優惠影視政策,青島東方影都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起電影強國的重要使命,助力中國電影走向世界。三年多的時間里,這里每天開工的攝影棚忙碌有序,不僅見證了新一代中國電影人的創造與革新,推動了中國電影從傳統到工業化的跨越,也實現著很多普通人的群演夢想。對生活在這里的群演們來說,這些戲份最終上演的地方,不是在屏幕上,而是在生活里。
2018年4月28日,青島東方影都在西海岸新區建成運營。家鄉在東北的周艷艷,跟著兒子來到青島后,2018年進入東方影都做保潔工作。“東方影都還沒建成我就來了,可以說是看著它成長起來的。”今年56歲的周艷艷現在把家也安在了東方影都附近。因為一次畢生難忘的群演經歷,讓她對東方影都有了更深的眷戀。
周艷艷負責著5個攝影棚的保潔工作。電影《封神》劇組的入駐,讓她格外印象深刻。“從開拍到殺青,整個劇組的化妝間和服裝間都由我負責打掃。”周艷艷表示,休息之余,她最喜歡看劇組人員忙前忙后的拍攝,這讓她萌生了做群演的想法。
2019年上半年,《封神》的第三部開始招群眾演員,她聽說這是劇組的最后一部戲了,再不去拍就沒有機會了,她想,“圓自己一個念想,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報名試試吧!”到了拍戲那天,周艷艷干完了白天的保潔工作,下午5點下班后趕往拍攝地點,在一眾群演里,導演挑中了她來做“群特”,給她化妝、做頭發、換服裝,“給我扎了好多小辮子,再噴上發膠,光弄頭發就花了一個多小時!”
“穿的衣服、鞋子真實,住的木草房子真實,周圍的一切布景都有年代感,恍如穿越了。”周艷艷說自己真是開了眼界,“導演給我們耐心講戲,雖然只有一個鏡頭,但是因為群演人數多,一點瑕疵容不得,一遍遍拍攝了很長時間。”周艷艷回憶,拍攝的時候,現場煙霧朦朧,人喊馬嘶,場面既大又嘈雜,真把她“嚇壞了”,有的群演在跑的過程中手機掉出來,被馬蹄踩扁了;有的群演不小心碰撞磕到了嘴巴,“我這才知道原來電影中的大場面是這樣拍出來的。”周艷艷很激動,拍攝的當晚一整夜沒有休息,自己的戲拍完了,就滿懷好奇地看著劇組里的其他人拍戲,直到第二天早上,她才揣著激動的心情回到家中和家人分享。周艷艷覺得,既然電影里有他們出的一份力,那么他們就是電影的一分子。
現在,周艷艷已經陸續在工作之余參加了五六次群演拍攝,“有的在東方影都影棚內,也去過星光島、紅樹林,演過普通觀眾、農村婦女。”每一次群演工作,都讓她收獲了滿滿的快樂。周艷艷滿足地說道,“當我化好妝穿上劇組的服裝,莫名就感到驕傲和自豪,整個人的心態都和平常不一樣了。”
周艷艷稱,她在群演中體會到了從前沒有感受過的生活,而能在家門口實現演員夢,她感覺更是很神奇和自豪,“我把在‘家門口’當群演的經歷發到朋友圈,老家的親戚朋友們都很羨慕。”從外鄉來到青島,周艷艷因為這些經歷,對青島和東方影都的感情更深了。
今年26歲的譚心心近期剛剛帶領著幾個外籍演員來到青島東方影都進行電影拍攝。在演藝行業工作了6年的她是科班出身的專業演員,還做過副導演,一年有10個月的時間跟著劇組各地“飛”。在她的眼中,青島的影視發展和這里的群演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相比于橫店、象山等拍攝地,青島的發展是最出乎我意料的。”譚心心感慨地說道。2017年中旬,譚心心第一次以演員的身份來到西海岸新區拍電影,那時的東方影都還沒有正式開放。但前不久,譚心心再次來到青島西海岸,她在朋友圈發文稱“故地重游,翻天覆地”。“變化真的很大,我看到‘東方影都’四個大字的那一瞬間,真的有種來到了好萊塢的感覺。”
譚心心表示,青島東方影都已形成了自身的一體化服務體系管理,具有其他拍攝基地不可比擬的優勢,它不同于橫店傾向于古裝戲和民國戲的拍攝,而更與國際和現代影視需要接軌,不管是中世紀風格的歐洲化布景,還是科幻風格的布景,都可以在棚內搭建。她感覺,青島東方影都正在為全國影視行業所熟知,未來發展可期前途光明。
譚心心說,演員不是只要外表光鮮亮麗就行,群眾演員也是如此,幕后的付出同樣令人欽佩。“群演是劇組里最基層的崗位,在拍戲中也是最辛苦的。”譚心心感嘆道,多數時候劇組會配合主演的時間協調場地、拍攝等事宜,群演的戲份會被排在后面拍,甚至有時候到了晚上,導演會臨時決今天群演的戲份不拍了,群演們就會白白等待了一天。
中國群演的眾生相,在她的印象里,有三大關鍵詞——能吃苦、敬業和發自真心的熱愛。“導演需要一個高興或悲傷的表情,現場的所有群演都會很努力地表現自己,哪怕只有一秒的鏡頭,他也會想在這一秒鐘里展現出最好的狀態。”這經常讓譚心心想起自己大學時剛踏進演藝圈,剛進組也是接一些跑龍套的小配角,在群星云集的影片中扮演著一個個無關緊要的“背景板”。
而群演也都有“老中青”階層,可以通過不同的門路來尋找,本地的群演兼職群、接地氣的口口相傳,亦或專業協拍公司的老熟人。“可能更多有理想的人都到北京、上海、橫店去了,在本地當群演,開心就好。”她非常支持和贊同想來體驗演員生活的人們進組拍戲,“只要你進了這個門檻,就會一直有戲拍,而且群演也可以參與到一些大制作電影中,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但同時,如果沉溺于自己會靠著演戲一飛沖天也是不現實的,對于一個把當群演當成自己事業的人來說,要耐得住寂寞、熬得住等待是很困難的,還是要認清現實,踏實生活。
[來源:信網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