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一個月工資不夠支付托育費” 托育機構發展現狀調查
●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庭轉變育兒理念,對嬰幼兒托育行業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上國家政策利好的大力扶持,托育行業進入快速擴張時期,托育機構數量井噴式增長。截至2023年6月,全國在國家衛健委托育機構信息公示平臺備案的托育機構超過2.6萬家
● 托育機構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需矛盾,但根據公開資料梳理發現,目前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種形式的托育機構,多半是幼兒園內托班和部分早教機構轉型而來,社區托育和家庭托育占比較少
● 除了價格高昂外,行業標準模糊、相關資質模糊不清、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也是目前托育行業發展的痛點。多名從業人員指出,完善托育服務配套支持體系還需要一段時間。城市托育機構的運營成本比較高,回收效益慢,獲得的實質性支持較少,尤其是遇到特殊時期,托育機構抗風險能力較弱
□ 本報記者 文麗娟
□ 本報實習生 鄭婷
寬敞明亮的園區,繪本、玩具等擺放得井然有序,泡泡球、滑梯等游樂設施均為圓形海綿材質,各個房間內色彩搭配和諧統一。一名2歲的小朋友正在專心玩泡泡球,老師在一旁耐心地示范動作。
這是《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走進北京市朝陽區一家民辦托育園后看到的場景。
據托育園白老師介紹,其所在機構目前有5個班級、30多名學生,每個班級配備3名老師,“兩教一保”。其中,乳兒班較為特殊,師生比為1:2或1:3。“來園里咨詢托育服務的家長如今越來越多,他們希望在育兒方面獲得更專業的支持。”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嬰幼兒托育問題愈加突出,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將3歲以下的孩子送到托育機構照料。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數量約4000萬,超過三成嬰幼兒家庭有托育需求,但托育服務機構入托率僅為5.5%左右。截至2022年底,我國每千人口托位數約為2.5個,距離“十四五”期末要達到4.5個的目標仍有差距。
一些社會機構嗅到商機,紛紛開辦嬰幼兒托育機構。那么,該行業目前的發展現狀如何,面臨怎樣的問題挑戰?記者采訪多家托育機構發現,從業人員普遍反映行業進入快車道、服務質量有所提升,但同時也面臨不同程度的發展困境。
行業駛入“快車道”
機構數量快速增加
“寶貝們,都坐好啦。來,我們把手放在膝蓋上。”
“巧巧寶貝,來老師這里取材料啦!”
……
7月13日上午10點,北京市朝陽區紅領巾公園附近一家托育機構內,10多名幼兒正在兩名助教和一名保育員的帶領下,將手中的玩具雪花片穿到毛條上。“巧巧寶貝”今年2歲多,她穿得很認真,還時不時地幫其他小朋友操作。
“這個課程設計包括穿、捏、拉等動作,老師們先演示一遍,然后讓小朋友們跟著做,鍛煉他們的雙手合作能力、手眼協調性、規則意識和專注力等。”其中一名育嬰師告訴記者。
據了解,這家托育機構主要提供0歲至3歲孩子的早教和托育,目前托育班一共5個班,招了16名幼兒,班額已滿。每個班的師資配比為1:4,即1名班主任、2名助教、1名保育員。
“對于剛入園的幼兒,我們會安排1:1的師資,幫助幼兒適應過渡。”該機構老師向記者介紹,老師們沒有明顯分工,幼兒的生活和教育,每位老師都會參與,班主任負責整體的管理和安排,保育員負責洗漱和擦洗等。
這位老師還介紹稱,機構會根據課程內容安排老師輔助早教,比如幼兒的感統課程,會安排2名老師進行輔助,在專門的感統教室通過專門的體能和感統設備鍛煉培養幼兒。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庭轉變育兒理念,對嬰幼兒托育行業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上國家政策利好的大力扶持,托育行業進入快速擴張時期,托育機構數量井噴式增長。
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全國在國家衛健委托育機構信息公示平臺備案的托育機構超過2.6萬家。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23年中國托幼一體化及幼兒園辦托育情況研究報告》進一步顯示,截至2023年4月末,在完成備案的托育機構中,機構注冊登記名稱含有“幼兒園”相關關鍵詞的有1.08萬家機構,占托育機構總數的43.30%。這意味著,幼兒園正在成為辦托育的重要力量。
家長吐槽價格偏高
機構宣稱成本不低
托育機構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需矛盾,但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梳理發現,目前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種形式的托育機構,多半是幼兒園內托班和部分早教機構轉型而來,社區托育和家庭托育占比較少。
《2022年北京市托育行業發展報告》也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北京市內擁有520家托育機構,民辦托育機構是市場主力,占比達96.7%。
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托育價格偏高。記者走訪北京市5家民辦托育機構發現,僅1家機構招生滿員,3家機構托位空置率超過50%。托育收費最高可達16000元/月以上,最低為6800元/月,其余3家機構收費在7000元/月至9000元/月不等。
記者隨機采訪10位家長發現,未送托家庭的理想月托育費用集中在3000元以內,多數已送托家庭則希望每月托育費用不超過5000元。
“我們也想送寶寶去托育園,但是好一點的托育園價格太高了,我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夠,綜合考量后還是決定讓家里老人帶。”生活在北京市海淀區的周女士是一名初中老師,平時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本想送孩子上托育班卻因價格高而作罷。
家長們吐槽托育費用高,機構方面則表示自己也有難處。
北京市朝陽區某民辦托育園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政策要求,托育機構必須位于三層樓以下,這樣一來房子的租金就比較高;加上人力成本,比如照顧18個月以下幼兒的師生比是1:2,18個月以上的師生比是1:3,這也是一筆大開支;還有師資培訓,一名老師培訓一周,大約需要五六千元費用。
“我們園一年成本是300多萬元,房租和工資占了大頭。照顧年齡越小的孩子,對老師的專業性和其他要求也就越高。”北京市朝陽區另一家托育中心負責人介紹道。
山東省青島市某托育中心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也頻頻“倒苦水”:托育費標準是每月1880元,但每年房租、水電、教師工資等,這些成本算下來差不多近100萬元,“入不敷出”。
“和普通幼兒園不一樣,嬰幼兒托育設有乳兒班(6個月至12個月)、托小班(1歲至2歲)、托大班(2歲至3歲)3種班型,可以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種服務,但是在課程設置、服務項目、費用定價等方面,大家其實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上述負責人說。
記者注意到,早在2022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印發《養老托育服務業紓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明確了房租和稅費減免、社會保險支持等26條紓困扶持措施。
對此,多名從業人員指出,完善托育服務配套支持體系還需要一段時間。城市托育機構的運營成本比較高,回收效益慢,獲得的實質性支持較少,尤其是遇到特殊時期,托育機構抗風險能力較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研究員佘宇、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史毅、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白鈺等曾依托各地托育行業協會、托育頭部企業等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針對托育機構的線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8.66%的托育機構自建用房,房屋市場價約8543.18元/月,3.25%的自購用房,房屋市場價約11285.56元/月;45.85%的租賃商業用房作為機構業務用房,平均租金為32558.24元/月;5.42%的租賃社區公共用房,租金16162.54元/月;18.05%的租賃私人產權用房,租金25761.64元/月;5.42%的租賃國有資產用房,租金46614.63元/月。
在購置的主要設備中,監控報警設備平均6.04萬元,廚房類設備平均9.21萬元,教學教具設備平均28.76萬元,戶外活動設備平均15.07萬元。
投資回收周期(或預計周期)中,36.46%選擇“5年以上”,31.77%選擇“3-5年(不含)”,27.44%選擇“1-3年(不含)”,4.33%選擇“1年以內(不含1年)”。
標準資質模糊不清
專業人才相對匱乏
除了價格高昂外,行業標準模糊、相關資質模糊不清、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也是目前托育行業發展的痛點。
從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嬰幼兒照護服務進行頂層設計,明確托育機構登記注冊部門;到同年10月國家衛健委印發《托育機構設置標準(試行)》和《托育機構管理規范(試行)》,對場地、設施、人員、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標準細化;再到2019年12月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等印發《托育機構登記和備案辦法(試行)》,我國嬰幼兒托育服務在標準規范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對托育機構專業化、規范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然而,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在落地實施過程中,關于托育機構的設施設備、人員配備、衛生健康、舉辦經費、安全防護等規定沒有得到進一步細化,相應的監測評估制度也未能及時跟上,托育機構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可參考的工作流程,提供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以餐飲為例,在記者走訪的5家民辦托育機構中,有的采用標準化配餐,由中央廚房統一送至直營店;有的具備獨立食堂,按照營養帶量提供餐飲;還有的采用半成品簡單加工方式。定價標準也不相同,有的是每月950元專款專用;有的是60元/天。
佘宇、史毅、白鈺等人的調查結果顯示,277家受訪機構中配有廚房和配餐間的數量分別為244家(88.09%)和206家(74.37%)。
受訪機構除去8家不提供餐飲,剩下的269家機構中有230家(85.50%)采用自行制作的方式提供餐飲服務,36家機構(13.38%)采用中央廚房配送方式,3家機構(1.12%)采用半成品簡單加工方式。配有消毒間的機構數量為176家(63.54%)。
針對自行制作的方式提供餐飲服務的機構,相關管理和檢查相對完善;針對采取集中配送方式或半成品加工方式提供餐飲服務的機構,則缺乏食品安全溯源和延伸檢查的制度規范。
此外,記者注意到,現階段我國對0歲至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教師的資質要求比較模糊,各地區從業要求標準不一。一些托育機構對從業人員的學歷和專業要求不高,有的從業人員甚至沒有學前教育專業背景。
記者以應聘托育師為由,致電北京、長沙、廣州等地數家托育機構。有的托育機構稱,應聘托育師首先要通過簡歷篩選,再進行面試,面試通過后進行培訓,培訓通過后頒發畢業證書即可上崗;有的托育機構要求“托育師須為大專以上學歷”“具體專業不限,有相關專業最好”“如果不是相關專業,只要人好、有親和力也行”;還有的托育機構稱“沒有教師資格證也沒有關系”。
而實際上,照顧0歲至3歲嬰幼兒,對老師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
“幼兒園比較看重老師的教學、游戲組織能力,托育園則要求老師還要能夠處理吐奶、如廁等情況,因此托育機構老師專業背景一般為學前教育、護理、早期教育等,另外還要符合具備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育嬰師證等條件。”北京市朝陽區某托育中心負責人說。
但現實情況是,在早期教育教師人才培養方面,截至2020年,我國開設早期教育的高等院校僅有71家,且多為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學院。值得期待的是,教育部去年9月發布的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簡介》,已經將嬰幼兒托育專業納入其中。
[來源:法治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