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想我了嗎”?孩子“云交友”,有點兒辣眼睛
把心底藏著的秘密寫成文字,塞進“太空郵局”,扔向未知的“星球”等待其他人回應。最近,一款畫風治愈、設計感十足的匿名社交軟件“秘密星球”讓正在上高一的趙同學愛不釋手。每周末從寄宿學校回家,趙同學都有1小時的“手機娛樂”時間,她最期待的事兒就是看看自己寄出去的“電子信件”是否有回信。
如今,線上學習時間增多,云端聚會、網絡交友對未成年人來說也已不是新鮮事兒。一些家長認為,交友軟件能幫助孩子擴大視野,找到更多良師益友,但更多的家長則表示出擔心:未成年人辨別能力弱,過早接觸網絡社交軟件可能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社交軟件到底在為孩子們架起友誼的橋梁,還是暗藏不法行徑?記者調查發現,低齡網絡交友軟件良莠不齊。一些交友軟件上,孩子們之間可以彼此傾吐心事,說說“青春秘語”,疏解學業和生活的壓力;但也有交友軟件“暗礁重重”,注冊門檻低,身份認證系統失靈,打著“未成年社交”的幌子,實際卻成了低俗信息傳播的溫床,甚至讓未成年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都受到了侵犯。
紙飛機
把“悄悄話”講給陌生人聽
考試前壓力大,和父母發生口角,腦子里又冒出一些奇思妙想……每當趙同學有傾訴欲望時,她都會把這些“少女心事”寫進信件,塞進“太空郵局”,大概率,她會收到很多小伙伴的回復,有鼓勵、有安慰,也有祝福。趙同學每次也會搜索“星球”上的其他信件,給別人也送上一些暖心的話語。她告訴記者,如果遇到興趣相投的人,可以通過留言、私信的方式與他人建立聯系,進一步成為現實世界里的朋友。
記者發現,如今,很多網絡交友軟件已成為未成年人傾吐心事、結交新朋友的新選擇。他們通過“解憂熱線”“扔紙飛機”“郵寄信件”等方式,把“青春秘語”講給遠方的陌生人聽。有網友留言表示,匿名聊天能夠讓他們獲得心靈上的放松,緩解心理壓力。網絡交友軟件也已成為孩子們情感宣泄的出口。
那么,什么樣的未成年人更喜歡使用網絡交友軟件呢?記者在某社交軟件體驗時遇到了一位15歲的女生,她玩軟件一年多,說起上社交軟件的原因,她表示“主要想找人聊天,打發自己一個人無聊的時間”。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調研稱,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態與他們使用社交軟件(以微信為例)的頻率、時長、功能等顯著相關。經常有孤獨感的未成年人與幾乎沒有這種感受的未成年人相比,每天使用社交軟件多次的比例高出9個百分點以上。
擦邊球
“小朋友交友軟件”,充斥大量低俗信息
“想我了嗎?”“來找對象還是來找快樂?”并非所有的網絡交友軟件都有綠色、健康的溝通環境。劉女士不敢相信,自己會在未成年女兒的電腦里發現這樣“露骨”的對話。
劉女士的女兒今年上初三,因為要上網課,家里專門給孩子買了個iPad。可最近,劉女士發現,女兒經常在上網課時打開一些叫不上名字的APP,還時不時對著屏幕傻笑。劉女士十分好奇,幾經查看,卻一直沒能在iPad里發現什么奇怪的內容。
原來,女兒將交友軟件隱藏了起來。在朋友的提醒下,劉女士上網學習了破解的方法,這一破解可把劉女士嚇了一跳,女兒不僅用自己的手機號注冊了某網絡交友軟件的賬號,打開這些社交軟件,里面出現的一些曖昧對話也讓劉女士十分擔心。“直接問怕侵犯了孩子的隱私,但不管這事兒又怕孩子受到傷害。”
記者上網搜索“低齡交友聊天軟件”,發現其中一些軟件打著“12歲小朋友的交友軟件”“不限年齡的交友軟件,害羞勿入”的廣告來吸引未成年人下載。記者下載了其中兩個聲稱支持“未成年交友”的社交軟件,軟件下載一成功,便立刻涌來許多私密的聊天信息,有的發來挑逗、暗示性的話語,打起“擦邊球”,有的發來性感、裸露的照片,還有的則直接打來視頻電話,但視頻聊天只有1分鐘時間,如果想聊天還要繼續“充錢”。
一款聲稱專屬于“00后”的交友APP,以“虛擬人物形象”為基礎,以“游戲化的方式”擴列同好,號稱可以認識不同的有趣的人。然而,記者登錄后,隨機點進幾個語音連線直播間發現,有的直播間正在進行“語音罵戰”,言語粗俗不堪;有的直播間討論的都是低俗話題;有的用戶甚至在評論區發一些不堪入目的色情圖片,但系統卻無法識別這些不良信息。
記者隨手向官方舉報了幾個尺度較大的發言,雖然一些明顯的低俗內容舉報成功了,但很多打擦邊球的內容卻依然在直播間繼續著。
缺監管
注冊無需實名,年齡性別隨意填
記者調查發現,注冊網絡交友軟件,只需填寫手機號、收取驗證碼即可辦到,這讓很多未成年人紛紛涌進成人社交軟件之中。
在手機軟件下載商城中,大部分網絡交友軟件在下載時都會標注適合年齡“17歲+”,但這一規定也只是“說說而已”。記者將網上推薦的“交友軟件”挨個下載了一遍,幾乎所有的交友軟件都不需要實名認證,年齡、性別等個人信息可以隨意填寫。
一些社交軟件設置了“青少年模式”,但這一功能并不能有效篩選出使用賬號的未成年人。記者打開某交友軟件的青少年模式發現,這里只有一些圖片,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更多的社交軟件沒有設置青少年模式,平臺監管也形同虛設。記者采訪中也得知,大多未成年人在使用網絡交友軟件時,都會背著父母,并在網上刻意隱瞞自己的“未成年身份”。
交友軟件還有可能影響未成年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幾個月前,11歲的王同學在某粉絲社群看到一條推送信息,進入某社群即可獲得免費抽獎和領紅包的機會。王同學加入后,“群管理”告訴他被公司抽中一等獎,獎金6000元,還可獲得明星簽名。不過,要領獎需要先完成群里的任務,于是根據“群管理”一步步地指示,王同學在該社群里先后發紅包8次,總共被騙5000余元。
北京市三中院及轄區法院曾發布調研稱,2020年至2022年2月間,在借助網絡社交軟件對網友實施強奸犯罪案件中,未滿14周歲的被害人占比25%,多為線上認識、線下見面。其中,被告人與被害人均呈低齡化趨勢,被害人往往因年紀小不能正確處理性侵害事件,不僅在及時報案、留存證據、尋求司法機關幫助等方面不夠理智,也易產生心理抑郁、社交障礙、叛逆社會等其他問題。
亮觀點
平臺應限制用戶年齡,交友嚴格實名認證
在采訪中,大部分家長認為未成年人使用網絡交友軟件弊大于利,但有一點能夠達成共識,即讓未成年人完全游離于“網絡社交”之外是不可能的,如果網絡交友軟件能提供更綠色、健康的交友環境,家長們大都可以接受孩子在交友軟件上找新朋友。
北京市春林律師事務所主任龐九林認為,8周歲以上、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都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還處于養成階段,不能完全認清社交軟件中暗藏的風險,防范性、警惕性較弱,且自控能力差,容易陷進平臺與資本的圈套。而某些平臺以利益為先,認為未成年人能夠“撬動”一定的利益,對“未成年人涌入”“低俗內容多”的情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才造成了網絡交友軟件的亂象。
破解“未成年人交友亂象”需要形成多方合力。龐九林認為,平臺應該承擔維護交友環境的首要責任,應對平臺內低俗信息實施更加行之有效的監控,比如設置敏感詞、加強內容審核等。平臺也應該限制用戶年齡,嚴格利用刷臉、指紋等方式進行實名認證,及時將年紀不夠的未成年人排除在外。
此外,有關政府部門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對不合規的企業依法懲處,對不合規行為及時糾正。龐九林還提到,如果未成年人權益受到侵害,人民檢察院也可以根據相關法律提起公益訴訟。
有教育專家指出,互聯網交往在未成年人群體中主要發揮彌補和陪伴的功能,根源在于對現實關系的不滿足。想要讓未成年人在交友軟件中少受傷害,家長和學校應投入更多時間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并掌握孩子使用社交軟件的基本情況,更重要的是滿足未成年人在現實關系中的情感需求。
實習記者 胡子傲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