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衛健委:引導家庭積極參與0至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
央廣網北京9月26日消息(總臺記者白杰戈 王利 李竟成)國家衛生健康委官方網站上周公布了《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服務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孤獨癥譜系障礙也叫自閉癥,在我國兒童中的患病率大約是7‰,最佳治療期為6歲前,越早干預效果越好。這份規范要求聚焦0~6歲關鍵階段,強調開展群體防控,注重服務便利可及,并引導家庭積極參與。目前,各地已經陸續開展相關工作。
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的這份規范,將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服務分為健康教育、篩查、診斷和干預康復4部分。篩查部分由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初篩,在0~6歲之間共11次。篩查表中列出的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征象,包括3個月大時“對很大聲音沒有反應”,6個月大時“不會伸手抓物”,4歲大時“不會說帶形容詞的句子”等。
在北京,基層醫療機構過去幾年已經開展兒童孤獨癥篩查并逐步細化篩查項目。朝陽區婦幼保健院每月篩查出的疑似孤獨癥兒童在10例左右,朝陽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科長羅佳告訴記者,由此推算出的比例低于國際上公布的患病率。為了避免漏診的情況,篩查工作還在不斷加強,包括幫助家長更新觀念,克服忽視和諱疾忌醫的心理。
羅佳說:“我們感覺大部分家長第一次聽到從心里還是排斥的,有些家長會覺得只是在家里沒有教過,孩子就不會做。但是實際上發育到這個程度,他就應該會做一些動作,會有一些表現。”
《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服務規范(試行)》中明確,初篩異常的,指導家長盡快轉診至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接受復篩;復篩異常的,要盡快轉診至具有兒童孤獨癥診斷能力的專業醫療機構進一步診斷。診斷方法包括病史詢問、行為觀察、體格檢查與神經系統檢查、量表測評和輔助檢查等。
羅佳介紹:“在社區當中篩查發現的,我們區級婦幼保健院會主動預約家長,盡快安排進一步篩查。如果發現確實有問題,我們也會盡早請干預和康復的團隊來對他進行評估。如果家長愿意,就可以在我們這兒定期給孩子進行訓練和康復,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也可以通過綠色通道轉到上級的醫療機構。”
針對兒童孤獨癥早期發現和識別難度大的問題,醫院和科研機構聯合研發孤獨癥譜系障礙篩查與輔助診斷系統,通過人工智能(AI)技術對比分析圖像、音視頻中的人臉和人體行為,幫助醫療專業人員開展孤獨癥兒童篩查及診斷。北京安定醫院兒科副主任陳旭介紹:“孤獨癥整體是以癥狀學為主要的診斷標準,但是它的癥狀是以外顯行為為主。對孤獨癥孩子的5種高危預警征行為去做識別和分析,進而能夠達到在早期篩查中有更高的識別率,所以開發了這樣一個體系,拿到了醫療器械證和生產許可證,希望在今年能夠投入使用。”
陳旭介紹,北京安定醫院今年還成立了孤獨癥早期篩查干預門診,為還沒有完全確診或者在確診上有困難的兒童和家長提供幫助。
目前,兒童孤獨癥還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確診后的主要治療途徑是康復訓練。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小兒神經康復中心護士長呂復莉介紹:“兒童孤獨癥存在著多方面的發育障礙及情緒行為異常。我們會根據小孩的具體情況,采用教育干預、行為干預等相結合的一些綜合干預措施。當小孩兒想說話時,大人要有耐心地聽他說話,反復問同樣問題的時候,大人也要認真回答。”
《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服務規范(試行)》中特別提到,父母及家人的參與和支持是孤獨癥兒童干預和康復的重要策略和措施。江西孤獨癥家長自助互助服務站總召集人江敏認為,以家庭為單位幫助患兒學習社會交往,是有效的做法,“首先是要用一種平等、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予他們引導,但也不是過度的照顧,那樣反而會剝奪他一些學習的機會。”
根據規范中明確的任務分工,干預康復機構要向孤獨癥兒童家長宣傳干預康復知識、方法及相關醫療保障和社會救助政策,提供干預康復咨詢指導服務,開展家庭干預康復技術技能培訓,對家長進行心理疏導和支持。而各級相關機構的共同任務是:宣傳孤獨癥要早篩、早診、早干預。
[來源:央廣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