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年市區熱點中小學的學位愈發緊張,學位預警的學校越來越多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 劉金震 郝春梅
2022年,全市小學一年級計劃招生12.8萬人,比2021年的計劃招生人數增加7200人,青島正在迎來二孩入學高峰。近幾年,市區熱點中小學的學位愈發緊張,學位預警的學校也越來越多。5月6日晚,李滄區也對外發布,青島市第二實驗小學、李滄區實驗小學、青島滄口學校(小學部)自2023年起實施學位預警。學位預警固然可以解一時之困,但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才是根本。為此,青島各區正在嘗試不同的破解之法。
>>>現象
政策有變提前購學區房
每年中小學入學報名時,圍繞優質熱點學區的討論,都會成為家長群里的熱門話題。家長們忍不住四處打聽消息,甚至提前置業于熱點學區,擠破頭想進入一所優質校。與之對應,熱點學區關注度是一高再高,再加上入學高峰期逐步到來,迎來了更大的入學壓力。每年中小學招生政策中的任何一點變化,都會引起家長的注意,也直接決定著學區房的購買位置和時間。
家住新都心片區的市民邵女士告訴記者,全家人一直有在浮山后購置學區房的打算,原本以為孩子才上小班,這個計劃不著急,可沒想到今年市北區的招生政策有變,從2025年開始浮山后小升初入學也要看學籍,而非只有戶籍就行。“浮山后全部6所小學目前都學位預警,要求提前一年落戶才能確保入學,這么算下來我們只有一年時間買房落戶了,才能確保在浮山后上優質初中。”邵女士最近一直在打聽浮山后的二手房,她從中介處了解到,政策發布短短一周多時間,到浮山后咨詢購置二手房的大有人在。
不僅是浮山后小學全部學位預警,盤點市區各個學位預警的小學,幾乎都是對應著各個區里的優質初中。沖著優質初中提前購置小學入學學區房,是很多家長的選擇。雖然,近幾年市區也新建了不少中小學,但原有學校的辦學格局已基本成型,新建學校在短時間內又沒有可參考的數據和口碑。這也造成短時間內熱點學校更熱,不少學校走上了擴班之路,甚至可能占用一些活動空間,竭盡能力來滿足學生入學。
熱點學校實在是沒有地方可擴了,就不得不用學位預警的方式,從落戶時間上來進行分流。“學位預警客觀上起到一定作用,但實際上只能解決一時之困。”市區一所優質初中的副校長認為,近年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向城區集中,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兩極分化現象,城區優質校熱度隨之越來越高,周邊學校相較之下則顯得薄弱,而家長對于優質教育的需求不會變,只有全力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才是解決部分小學學位預警的根本。
>>>探因
提質均衡,才是根本
“其實,只要有任何選擇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家長都會不遺余力地去努力,但也會時時留意教育生態的變化,感知到了,就會影響到家庭決策。”市南區學生家長許女士表示,自己的孩子今年即將上小學,原本兩年前,她計劃購買學區房,但是在同事的影響下,她意識到,自己所在的東三學區近幾年發展形勢很好,“因為學區里的青島五十七中不是很熱,也有不少家長選擇讓孩子上私立,所以到了初中以后,每個班的人數相對較少,幾乎實現了小班化教學,所以老師更有精力照顧到每一個學生,這幾年五十七中的升學成績很不錯。”許女士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市南區為了實現教育均衡,在教師交流、師資配備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不少年輕老師也都能力很強,干勁十足,我們同事的孩子從五十七中順利考取了青島二中,這讓我對自己所在的學區產生了信任。所以,我和家人認為,這個初中會越來越好,并最終決定,安心上學區內的小學。”于是,許女士和家人放下了焦慮,靜等到5月12日到31日的小學一年級入學登記了。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教育格局的變化影響到家長的選擇和決策。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依然存在,社會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和向往始終不變。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各區市教育主管部門都鉚足了勁往前趕。
拿李滄區來說,近年來,教育硬件水平的提升造就了一大批新校、大校,新建小區和樓盤的崛起,吸引了年輕人到李滄安家置業。業內人士預測,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未來3到5年左右的時間,李滄教育水平一定能上一個大臺階。事實確是如此,李滄區教體局教育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李滄教育致力于提升教學品質,著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努力讓李滄孩子學有優教,實施了教育質量三年提升行動,中考成績已經實現了從2018年到2021年連續四年的提升,“提升了將近40個百分點”。
>>>措施
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
雖然市區整體學位緊張,但近幾年在西部老城區,從一些學校的招生情況來看,學生數量卻是逐年減少,不少條件好的家庭逐漸選擇東移,東西冷熱不均現象明顯。為了振興西部老城區,市北區把原來的青島四中和青島二十八中優化整合,注入青島大學教學管理,成立青島大學市北附屬中學。在整合一年多的時間里,學校借助青島大學的優質資源,打造高品質的課程體系;青大的教授、博士走進附中教室,學生在博士教授的帶領下進行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究……辦學質量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學校今年的招生班額也擴增了2個。
還有北部老四方區域,原本這里的優質生源小升初時很難留下。但近幾年,隨著四十一中、五十六中等停滯不前的老校逐步關停,三十九中市北分校、弘毅中學等新校的崛起,也重新書寫了市北區北部的教育格局。兩所新校都是硬件設施一流,同時也都是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的典型。三十九中市北分校一直由三十九中本校的副校長坐鎮,不少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出自三十九中本校。弘毅中學從開辦至今一直掛著二實驗分校的牌子。成立之初,師資有三分之一是二實驗的骨干教師。再加上兩校開辦之初均有特長班招生政策,匯聚了很多好生源……一系列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的改革措施,讓該片區越來越多的居民愿意留在“家門口”上學。
“近年來,各區新建學校拔地而起,會給學區帶來更多的選擇,一定程度緩解招生壓力。與此同時,各區重視引入優質辦學資源助力發展,也逐漸走上了集團化辦學的路徑。”嶗山區一所優質學校的副校長認為,集團化辦學要充分為集團內學校賦能,共享教育資源、優質師資、共同發展,真正地帶動新建校、周邊學校發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均衡,讓家門口的學校變得優質起來。
目前,青島推動優質教育均衡,應該說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嶗山區發展路徑為例,47.6%的中小學參與高校合作辦學,有15所中小學掛牌為高校附屬學校或基地校,嫁接優質資源快速提升;同時,嶗山區成立5個教育集團,強化教育資源布局,縮小校際差距,帶動新建學校、農村學校快速發展,力求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