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愛敲門
島城幼兒園、中小學近日集中開展家訪家訪形式多樣不再讓學生提“訪”生畏老師和家長進行家訪前都要做足“功課”
近日,島城部分幼兒園、中小學集中進行教師家訪。如何了解學生,走進學生內心?學生校園的行為表現,根源在什么地方?學生在家里是否還有生活的另一面?家訪,就成為了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如今的家訪也不同于以往,不再是“告狀”,不再讓學生提“訪”生畏,不再讓家長受“訪”生愧。如今,隨著信息手段的發展,家長們教育知識的增長,家訪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多元。
島城多所學校老師集中家訪
島城秋季學期時間已過半,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如何,學生在學校有什么樣的問題,老師對學生還有什么樣的疑惑,家長對孩子教育有什么樣的想法?需要家長跟老師做好溝通,而家訪就成為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記者了解到,市南區、市北區等區市幼兒園、中小學老師正忙著串門入戶,做學生的家訪工作。
“家訪的目的主要是走近學生,掌握學生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第一手資料,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為家長與老師溝通搭建交流平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青島65中教師翟素卿告訴記者。除了走入家庭,部分學校老師還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家訪,甚至有學校老師把家長邀請到一起,一起聊聊孩子的成長狀況,一起分享自己的教育孩子的經驗,溝通的同時還可以相互學習。
家訪形式多樣重在“訪”
“平時在微信家長群里只能溝通一些簡單的問題,并不能深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家訪可以讓家長與老師有足夠的時間面對面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表現。老師也可以更好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生長環境,從而幫助家長找到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與方法。 ”家長張女士告訴記者。市民劉女士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她告訴記者:“班主任說要來家訪,我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可能在學校表現不好或是出了什么問題,實際并不是,老師和家長交流的氣氛很輕松,孩子看到老師也很高興,還給老師表演了小節目,特別是老師給出的一些教育方面的指導意見,讓我們家長感觸很多。 ”現在的通訊手段很發達,老師和家長可以通過電話、微信隨時進行交流,不會等到出了問題再來家訪。延吉路幼兒園副院長韓雪告訴記者,近期學校開展的“愛心敲門,教師大走訪”活動,就是讓老師與家長進行零距離,面對面的溝通,這次活動家長可以選擇家訪或者座談的方式,目的就是讓老師更立體的了解孩子的情況,也讓家長更全面的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
其實,不管形式如何變化,家訪是不可或缺的。如今的家訪有什么樣的變化,家長有什么樣的期待?本期教育周刊關注家訪的新形式、新變化。
近日,島城眾多學校的老師,下午放學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回家,而是走街串巷,來到學生家中家訪。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了解家長的需求,從而跟家長一起探討更加合適孩子的教育方法。記者采訪了解到,如今的家訪不再是以前的“告狀”,而是深入的家校溝通與合作,重在“走心”。家長重視教育的同時,也在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知識儲備和對教育的認知。
【現象】
老師走街串巷進門家訪
10月22日下午4點,市實驗小學二年級學生放學,班主任老師朱丹萍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回家,而是來到學校后門的張店路,準備到住在附近的幾名學生家里走走。 “家訪是我們學校這段時間一項集中性的工作,班里有40多名同學,現在已家訪了一半了。 ”朱丹萍告訴記者,家訪還沒開始前,她就征詢了班里學生家長的意見,安排每名學生家長家訪時間。全班40多名學生家訪時間排出來就像是一份課程表。 “家訪的時間、家訪的地點等都是根據家長的需求來。 ”朱丹萍告訴記者。平均下來他們一天能家訪四五個孩子。在她看來,今年學校家訪最大的變化就是由原先的一名教師家訪,變成兩名教師或者多名教師,老師們家訪的時間也比較長,有時從下午放學能夠一直持續到晚上近10點。
此前,學校還上演了感人一幕,學校老師張海靜跟同事忙于家訪,卻忘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乖巧懂事,他已在學校里寫完了所有作業,可爸爸還是沒有回來。天色漸漸黑了,溫度也越來越低。他一直緊盯著門口,盼望著爸爸早點兒歸來。晚走的老師們看見了,讓他去傳達室等,但他執意不去,他企望能夠早一點見到爸爸。 “那翹首以待的小模樣,讓見到的人忍不住眼眶濕潤,也很讓人心疼”學校校長梁景萱介紹。
【創新】
邀請家長在學校“家訪”
市北區延吉路幼兒園中(1)班老師于珊珊最近也在忙著家訪的事情,前幾天剛有幾名學生的家長到幼兒園完成了 “家訪”。于珊珊告訴記者,經過前期的摸排,部分家長工作比較忙,很難安排到家家訪的時間,但家長可以利用中午休息時間與老師面對面交流。 “家訪的目的在于與家長更好的交流,而不在于在什么地方交流,只要是家長方便,能夠達到溝通的效果就可以,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 ”于珊珊說。她便邀請學生家長來到學校,利用中午孩子休息的時間,一對一的跟孩子家長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同時將孩子在學校存在的一些問題反饋給家長,并跟家長一起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朱丹萍也告訴記者,班里也有部分家長表示到家里家訪不方便,不過可以到學校跟學校老師交流孩子情況。
除此之外,微信、QQ等也成為老師“家訪”的方式。 “信息手段的發展確實給人們的交流帶來了方便,學生在學校遇到一些什么問題,基本上是可以通過微信、QQ、電話等溝通方式解決的,可以說這些方式都是傳統入戶家訪方式的很好補充。 ”青島65中教師李永德告訴記者。
【變化】
家長都有獨特教育理念
老師在家訪中也發現,如今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也自主學習了諸多關于孩子教育的知識。 “家訪時有的家長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家長會借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照自己孩子的發展情況,比如說孩子到了什么階段應該會學習多少字,能夠朗讀什么樣的文章等等,家長也希望通過學習專業權威的育兒知識,來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延吉路幼兒園副院長韓雪告訴記者。記者采訪的多名中小學教師也表示,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著自己的想法,也都有著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都表現得更加專業。
“以往只是平時忙工作,對孩子的關注比較少的家長幾乎沒有了,通過跟家長的溝通能夠明顯感覺出來,他們的覺悟明顯高了,對孩子教育重視的同時,也在提升自己對教育的認識。”朱丹萍告訴記者,小學家長通過溝通對教育的認識就有了明顯的變化,除此之外,家長對于家訪的認識相較于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往在很多家長眼里,都是孩子出了問題,老師才會家訪,現在大部分家長則把家長看作是家校合作,幫助孩子更好成長的機會,孩子優點與缺點都可以呈現出來,孩子的優點可以家校鼓勵孩子去做,孩子的缺點家校可以合作幫助孩子找到解決的方式。”青島65中初二(5)班翟素卿告訴記者。
【說法】
家訪好處多其他方式難替代
采訪中,多名教師表示,現在確實有了很多先進的通訊手段方便老師與家長溝通,但家訪的老習慣依然不能丟。老師對學生的了解,不應僅局限于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學生在家里的表現同樣重要,家訪仍是了解學生最有效的途徑。
“每次家訪前都會先跟學生溝通,看看學生是怎么想的,其實通過溝通發現不管是說缺點還是優點,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歡迎到家里來的。在學生們看來,老師到家里來看自己,感覺老師心里裝著自己,老師關心自己,這其實對學生是鼓勵。 ”翟素卿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家訪還讓老師和家長面對面,使得溝通更加充分,讓雙方能夠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相互配合,最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有時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影,走進學生家長可以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就容易找出孩子出現某些問題的原因,從而更好的因材施教。 “家訪的功效很難替代,老師都應該盡可能地安排時間家訪,走進學生的家,同時家長也最好能夠抽出時間來跟老師交流。 ”翟素卿說。
【建議】
老師家長都要做好“功課”
家訪對老師和家長來說,是難得的面對面溝通的機會。老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出發讓家訪變得更加科學。一是家訪之前目的明確,準備充分。做到熟悉學生家庭的基本情況、學生在校的基本情況、學校的基本情況,以便家長更好地了解學校,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二是家訪中圍繞問題,有的放矢。家訪中,教師要有明確目的,講究交流藝術,切記家訪不只是老師了解學生家庭背景的過程,也是家長認識老師、了解學校的過程。三是家訪后分析總結,及時反饋。教師要撰寫家訪隨筆,認真記錄所訪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及教師的隨感、心得和反思等,以便日后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
對于家長,也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詳細介紹孩子在家中的表現,可能存在的問題等等,讓老師對孩子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與此同時,家長對教育孩子方面的疑惑,也可以積極向老師咨詢。雙方在充分信任基礎上的溝通,才能讓家訪達到最好的效果。
本版撰稿 記者 王世鋒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