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天”“入地”給孩子們多一些空間
南京路小學項目鳥瞰圖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呵護孩子,重視教育,一直是社會的焦點話題。近年來,市南區意識到老城區校舍改造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每年都進行學校校舍的重建和改建,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其中,青島南京路小學建設項目是市南區近年來校舍改造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合理利用多維空間,極大緩解了學校周邊區域入學壓力。
合理利用多維空間
青島南京路小學位于市南區洪澤湖路2號,建筑面積約5800平方米,始建于1982年。學區內居民25000余人,每年都有約260名新生入學,新增一年級班級數5到6個。近年來,由于周邊小區不斷改造和擴建,新建樓盤激增,但學校沒有增加,再加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等原因,南京路小學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學校建校時的20個教學班規模增至34個,超規模增幅達到70%,招生入學壓力巨大。
2016年,市南區政府投資約2.3億元,原址拆除重建南京路小學。在無法增加建設用地的情況下,市南區充分利用現有的地域,在規劃設計上下功夫,在建設理念上要效益,運用“上天”“入地”“中綜合”等手段,增加多功能用途的教育教學空間,有效集約用地,努力滿足學校教育發展所需。
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約33000平方米,是改造前的5倍,增加到48個班規模,可提供學位2160個。
建設智能化教學綜合體
青島南京路小學建設項目是一座教學綜合體,總體呈“工”字形,室外設置了挑空環形田徑場、籃球場、足球場等運動場地和綜合管網、綠地、道路、廣場、圍墻、大門等配套設施。樓內設置有教室、辦公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書法教室和舞蹈教室等專用教室和圖書館、報告廳、風雨操場等教育教學場所,還配備了食堂、餐廳等生活設施。
在智能建筑方面,采用校園一卡通系統、門禁系統、建筑物能耗檢測系統、售飯系統、校園廣播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LED信息發布系統等智能化系統。學校還建設了有63個停車位的地下停車場,解決了教師上班停車難的問題。這些規劃設計充分體現了市南區現代化教育理念和對全校師生的人文關懷。風雨操場具有自動分隔幕,可將場地間隔為2到4塊場地,可以進行科技、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課程的教學、教研、比賽等。即使在刮風下雨的惡劣天氣中,依然能夠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需要。
引領市南節能校園建設
新建成的青島南京路小學達到“國際二代學校”和“綠色三星級”標準。多功能標準教室配備有多媒體展臺、學生電腦、實驗操作臺,聲、光、電、溫度均可控制;港灣式走廊兼具交通和信息交流溝通功能,為學生、教師進行情感交流提供了寬敞的空間。新建校園通過選用綠色環保達標的裝飾材料、并網光伏發電、空氣源熱泵、電動外遮陽、雨水收集、太陽能熱水、新風系統等一系列先進的生態技術,達到了高效、環保、節能的“綠色三星級”校園標準,對市南區綠色節能校園建設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
教室內,更是選用了多種國際先進的新型建筑材料。外墻A級15厘米厚的巖棉板,既降低了外墻傳熱系數,又確保了師生的安全。 “三玻兩空”塑鋼窗,中間兩空為惰性氣體和真空,既保溫隔熱又起到降噪的作用。外遮陽窗簾,可根據天氣變化進行調節,防眩光、智能導光等效果,保護了孩子的眼睛。室內安裝的新風機裝有二氧化碳檢測儀,用來監控二氧化碳濃度,當教室內的二氧化碳達到一定的濃度,新風系統就會自動啟動,完成空氣置換,確保孩子們有一個健康舒適的學習環境。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馬曉婷 通訊員 滕媛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