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麥可思研究院本科生就業調查:職業與期待不吻合者過半
想象中的職業總是無限美好,規避了現實中的許多困難。但步入職場后,許多人會發現,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樣。近日,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顯示,2016屆過半本科畢業生職業與期待不吻合。
調查數據顯示,2016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為48%,略高于2015屆(47%)。其中2016屆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為51%,這意味著過半的本科畢業生進入職場后產生了心理落差。具體原因為何?根據數據顯示,主要原因是覺得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32%),其次為“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22%)。此外,還有一成左右的本科畢業生因為“不符合自己的性格”而認為工作達不到預期。
其中,2016屆本科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較高的前十位主要專業,均與醫學、教育、信息技術相關。其中,醫學影像學職業期待吻合度最高,為69%。另外,材料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較低,材料化學、金屬材料工程、冶金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等均榜上有名。
具體原因為何?麥可思調查數據顯示,不符合職業發展規劃”“不符合興趣愛好”成職業期待不吻合是主因。其中,材料相關專業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較低,醫學、教育、信息技術相關專業包攬期待最吻合前十。
除了職業與期待方面存在斷層,職業與專業的相關度也有所差異。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17年大學生求職指南》可以看出,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有38.5%的畢業生選擇了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同比去年上升了5.7%。專業對口率的下降,折射出我國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間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另外,現代社會發展迅速,“互聯網+”“共享經濟”“社群經濟”等新的產業、商業和市場模式創造了許多新興行業和職位,產生出大量新的職業需求,如網紅、微商、自媒體等,多元化的就業通道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廣泛的選擇和機會,也使“學什么不一定干什么”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工作與職業期待
■2016屆本科畢業生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
全國總體 48
本科院校 51
“211”院校 47
非“211”本科院校 52
■2016屆本科畢業生目前工作與職業期待不吻合的原因
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 32%
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 22%
不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17%
不符合自己的性格 11%
其他 18%
■2016屆職業期待吻合度較高的主要本科專業
醫學影像學 69%
小學教育 66%
醫學檢驗 66%
信息安全 65%
軟件工程 64%
學前教育 63%
體育教育 62%
網絡工程 6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61%
臨床醫學 61%
■2016屆職業期待吻合度較低的主要本科專業
材料化學 35%
金屬材料工程 36%
冶金工程 37%
物流管理 38%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39%
國際商務 39%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39%
給水排水工程 4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41%
采礦工程 41%
注:職業期待吻合度:畢業生被調查時的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的人數百分比。
●職業與專業相關
■2016屆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較高的前十位主要專業
口腔醫學 99%
麻醉學 99%
醫學影像學 99%
醫學檢驗 98%
臨床醫學 98%
護理學 95%
康復治療學 94%
預防醫學 92%
小學教育 89%
藥學 89%
■2016屆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較低的前十位主要專業
應用物理學 33%
社會工作 42%
材料物理 42%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42%
俄語 44%
園藝 44%
政治學與行政學 45%
冶金工程 46%
旅游管理 47%
金屬材料工程 48%
■為何選擇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
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 34%
迫于現實先就業再擇業 23%
專業工作崗位招聘少 16%
達不到專業相關工作的要求 11%
專業無關工作收入更高 10%
專業工作的環境不好 6%
●工作地的期望與現實
智聯招聘調查數據顯示,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仍然是今年應屆畢業生選擇的主要就業地
■學校所在地
一線城市 10.8%
新一線城市 28.7%
二線城市 27.9%
三線及以下城市 32.6%
■期望就業地
一線城市 29.9%
新一線城市 37.5%
二線城市 21.3%
三線及以下城市 11.3%
■就業所在地
一線城市 33.5%
新一線城市 33.1%
二線城市 19.0%
三線及以下城市 14.4%
[編輯:可可]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