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圍觀!青島小學生寫詩這種水平 三句話讓老師心酸
6月1日,市北區順興路小學操場上的慶六一活動現場熱鬧非凡,童詩朗誦板塊引人注目。“是誰,為國家日夜操勞?是誰,為人民排憂解難?……”舞臺上,孩子正用自己的詩作向習爺爺說出心里話,用自己的方式慶祝這個專屬少年的節日。 當天,學校六個孩子獲得“童詩小達人”表彰稱號,喜笑顏開。
校園里到處可見學生寫的詩
用詩歌表達情感,順興路小學的孩子們得心應手。“我們學校520個孩子,個個都是小詩人。只要給個主題,他們都能‘出口成章’呢!”順興路小學校長王麗嬋自豪地介紹,這一切都緣于“詩韻校園”的建設。
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麥苗說:“下吧,下吧,我要長大。”……提起這首《春雨》,80、90后們幾乎耳熟能詳。這首童詩的作者劉饒民先生曾于1949年到1954年任教順興路小學,期間做過不少童詩,后被廣為留傳。2016年,王麗嬋任順興路小學校長,如何挖掘厚存于近百年老校的文化,提煉符合校園魅力的發展理念成為她關心的課題。“在整理校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學校這一詩意的根底。便想著以學校之前提倡的‘順文化’為抓手,將童詩嵌入,傳承詩歌文化,打造詩韻校園。”
圖為學生作品
圖為學生作品
提出建設詩韻校園后,打造“滴答苑”、整合詩歌創作與語文課堂教學、培訓詩意教師......一系列打造“詩韻校園”的舉措隨之而來,觸發著師生對詩意教育的追求和向往。據王麗嬋介紹,目前,學校已經布局了階梯童詩教學模式,一二年級教學以童謠為主,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等韻文的興趣;三四年級以童詩教學為主,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情趣,培養想像力;五六年級以經典古詩詞教學為主,豐富學生的詩詞積累。“我們重在對孩子語感的培養,不做硬性要求。也正因為這樣,孩子們對童詩課的興趣比作文課要大的多。”
圖為順興路小學出版的學生詩集
養文雅之氣,立廣博之學,成美慧之人。為了方便學生們誦讀、創造,學校專門成立“滴答”詩社,以輕松的氛圍培養孩子對童詩的興趣;設計印刷“古詩誦讀口袋書”、“滴答”詩歌創造本,編纂了學生自創詩集,目前,第一本詩集已經出爐,人手一本;教室走廊上掛滿了孩子們的詩,校園詩意棲居的氛圍濃厚。
滴答詩社小成員
“寫詩重在引導,給孩子們提供一種抒發感情,表達自我的方式。”滴答詩社指導老師李娟告訴記者,正是這種表達方式讓她更深刻地了解孩子的內心。在一次以“母愛”為主題的兒童詩創作課堂上,班上內向敏感的一個小女孩交上了這樣一首詩:母愛是什么樣的,我永遠也不知道了,只有我妹妹才知道。短短三句話,卻讓老師心酸不已,深入了解后老師才知道,孩子父母離異,她一直跟著爺爺奶奶住,最近,她的小妹妹剛出生。“從那以后,各科老師都留意著這個孩子的舉動,進行善意的引導,現在孩子較以前開朗自信了許多。”
五年級二班的肖錦玥的語文成績名列前茅,作文常被當作課堂范文朗讀,自從開設童詩課后,她就像著了迷一樣,每天一首詩,孩子的家長也很支持,將孩子寫的詩打印出來編成詩集。語文老師杜育濤告訴記者,孩子們對于用詩歌表達情感的方式已經成為習慣,在班級的微信群里,時常有家長“曬詩”,“尤其是家長生日,或是節慶日收到小朋友自己給自己寫的詩,他們甭提有多高興,第一時間在班級微信群里曬。”
詩韻校園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關于童詩教學的探索還在進行。據王麗嬋介紹,今年4月份,學校關于《童詩教學模式及童詩語文教學整合的研究》的研究課題正式立項,重點研究針對各年級童詩教育的特點和方法,將原有的形式單一的教學模式豐富化,探索欣賞課、模仿課、采風課的教育教學模式。“六一過后,我們還將以《朗讀者》的形式開展書友會,邀請家長、孩子和老師共同參與,孩子朗誦自己創作的詩歌,講述詩歌創作背后的故事,這也是我們對于打造詩韻校園新形式的一種探索吧。”王麗嬋說。(記者 余瑞新)
[編輯:帛幼]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