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孩時代為“彈性離校”點贊
新學期伊始,江蘇省南京市的小學生家長迎來一個驚喜:根據市政府規定,全市小學自本學期起實行“彈性離校”,每天下午放學后,學校可將孩子托管至18時(冬季是17時),以解決部分小學生家長按時接孩子之難。托管期間,學校將安排專人照管學生自行學習和課外閱讀等,并確保學生安全,由市級專項獎補經費為該制度“買單”。
時間上的無奈,恐怕是很多為人父母者最焦心的事之一。從產假結束到3歲入園,足足兩年多;小學六年也不輕松,孩子放學與家長下班之間有兩三個小時的“時差”,讓不少家長要么疲于奔命、焦慮不已,要么丟掉工作、全職照管,要么讓老一輩“披掛上陣”,再上“前線”。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近80%的嬰幼兒都是由祖輩參與日間看護。
彌合“孩子放學”和“大人下班”之間的“斷茬”,南京在全國率先邁出了第一步,值得嘉許。有人說,不就是每天多管孩子幾個小時嗎?不要小看此事,有了這幾個小時,很多老人就不必“拴”在接孩子上,連遠門都不敢出;很多家庭就不必另外開支請保姆,花錢不一定買到放心;很多資質堪憂的社會“托管班”就可以偃旗息鼓,消除了很多社會隱憂……特別是在如今的“二孩時代”,這一步顯得尤為可貴。
如今,二孩政策已經落地,可這“落地”和“落在心坎里”還有很大差距。比如,在托幼方面,幼兒園能否敞開大門,接收3歲以下的嬰幼兒?在接孩子方面,小學能否多擔點責任,讓托管時間長一點?
當然,“彈性離校”雖好,也要避免可能會引發的副作用。比如,要防止借托管之名,行補課之實,加重學生學業負擔;防止借機亂收費,變“自愿托管”為“強制托管”,把善意的政策變成牟利的手段……
貫徹落實“彈性離校”,還需要政府格外“給力”。因為學校師資有限,讓老師在本該下班的時間繼續托管學生,顯得有些不切實際。加之老師本身也有生二孩的問題,“老師扎堆生娃,學校師資緊缺”已不是什么新聞,而是嚴峻的現實。所以,落實這一政策,政府不僅需要出錢,還要“出人”,盡可能增加師資投入,并積極支持引導學校用足用好放學后的這段時間,讓孩子們的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我們欣喜地看到,南京市不僅敢于“吃螃蟹”,還做了一系列周密的制度安排,以期好政策能收獲好結果。當前,要想在全國推廣“彈性離校”,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不管怎樣,南京的做法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二孩時代”,“彈性離校”不僅可以有,而且必須有!
據《人民日報》(張 爍)
[編輯:帛幼]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