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用生活化物理課打造未來工程師
17中全國模范教師李會民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在校生設計制造出汽車防盜器、霧霾報警器、壓榨機等優(yōu)秀作品
在課堂上,有的學生在把充足氣的氣球打開排氣孔,向同學們展示當氣球向后噴氣時,氣球向前飛行的現象;有的同學將制成小船的模型放在水中,演示以噴氣的爆竹為動力做反沖運動的精彩成果;還有的小組請學校物業(yè)師傅配合,在他們給花園澆水時,先將塑料水管盤在一起,當水管噴水時,發(fā)現水管如同一條大蛇般劇烈扭動起來,將拍成的微視頻在課堂上播放……這可不是創(chuàng)意大賽,這是青島十七中卓越班老師李會民的物理課堂,學生在展示《反沖運動》的精彩制作與創(chuàng)意。
他鼓勵學生動手制作教具
李會民,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優(yōu)秀教師;青島拔尖人才等。并被市委、市政府榮記二等功。從事物理教學工作三十多年,他重視將生活中的物理融入課堂,再把物理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去解決問題。
李會民將物理思維的發(fā)展過程簡化為“物——理——物”,“物”既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終點。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在教室里來回走幾步,是在演示路程和位移;讓學生在課堂上拔河,是在感受著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一張紙片和一個紙團就可以演示重的物體下落不一定快;就連一片樹葉,也可以演示機械運動等等,讓學生感到生活中物理無處不在,養(yǎng)成聯系生活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
下課后,李老師與同學們一起來到操場的秋千架旁,現場講解和體驗圓周運動以及超重問題。李老師還鼓勵學生動手研發(fā)教具,參與到教學中來,提高課堂探究學習的效率。如學生制作的力的合成演示儀、火車轉彎模型、吹不掉的乒乓球、用毛刷演示靜摩擦力等,都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學生在參與中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更加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熱情。在學校舉行的科技周活動中,他的學生設計出的汽車防盜器、快捷式磁場演示儀、霧霾報警器、簡易壓榨機模型等,都讓李老師激動不已,看著眼前的學生,仿佛看到了一個個未來的發(fā)明家、工程師。
在李會民教過的學生中,有承擔大型公路、橋梁、隧道等項目的總工程師,有小米科技公司MIUI工程師,有格力電器的工程師等等,他們都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這得益于李會民生活化的物理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在高中階段就形成了較高的理工素養(yǎng)。
引進大學課程教“卓越工程師”
近年來,十七中結合高考改革方案、學校育人目標以及與青島理工大學聯合育人的優(yōu)勢,設置“卓越工程師班”,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有創(chuàng)新精神、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建設者。作為青島十七中首屆 “卓越工程師班”的物理教師,李會民開始更多思考“為什么教”和 “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探索由物理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轉變的途徑。
由于理工大學相當多的專業(yè)課程都能在高中物理中找到對應的基礎部分,李會民深入了解大學課程及內容,在學習中及時進行相應的銜接,組織“卓越工程師班”學生進入大學課堂聆聽相應內容,提前了解了高中學習與大學學習之間的關聯,了解了大學專業(yè)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參觀大學創(chuàng)新實驗室,感受科技成果的研發(fā)過程以及產生的效益,讓學生體會到社會最需要大量的有創(chuàng)新思想和動手能力強的人才。他在教室設圖書角專門開辟了一個高校教材區(qū),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通過社團和沙龍活動的形式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討,幫助學生樹立目標。(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趙黎)
[編輯:帛幼]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