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陳龍是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哈甘鄉瓦屋村幼兒班的教師,他所帶的幼兒班租用的是村民一間帶圍墻的土坯房,屋里坑洼不平的黃土地面上,擺放著兩排塑料課桌椅,班里有14個4到6歲的孩子,8個男孩,6個女孩。圖為11月14日,陳龍和到校的12個學生在教室門前合影留念。
哈甘鄉瓦屋村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現存的19個“懸崖村”之一,現有戶籍人口約700多人。瓦屋村通向外界有兩條山路,都非常險峻,有些路段是幾乎垂直的懸崖,需要借助藤條、鋼索,或者攀爬藤梯才能上下。陳龍從家里到學校需要4個多小時。
由于孩子們不會普通話,教學時,陳龍要先用彝語來解釋,然后再教學生用普通話讀寫。每教一個字母,他都會手把手帶每個孩子寫幾遍。
上課時,頑皮的孩子會鉆到桌子下面爬來爬去。陳龍并不著急,蹲下來,頭探到桌子下,和孩子輕聲用彝語交流,扶起孩子,并幫忙拍拍對方身上的泥土,然后繼續上課。他說,“我剛來了兩個月,孩子們很多習慣需要慢慢養成。”
教室距崖邊只有幾十米,崖下是數百米深的大峽谷,崖邊沒有任何障礙物。為保證安全,陳龍不允許孩子走出院子。放學時,必須由家長把孩子接回家。圖為11月14日,上學路上的兩個孩子,后面跟著家長。
在涼山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實施“一村一幼”計劃前,高中畢業的陳龍,在自己村里當代課教師,月收入不足千元。
由于涼山地區很多村落交通不便,條件艱苦,“一村一幼”招聘要求按戶籍、專業、學歷、普通話水平等級依次優先聘用的原則。因為瓦屋村沒有符合條件的教師,陳龍戶籍所在地相對較近,就被分配到這里,月工資2000元。
陳龍每周上5天課,通常周日或周一到校,周五回家,遇到雨季下山危險,他索性不回家,等到下一周繼續上課。他每日兩餐,吃的是從家里帶的玉米面和梅干菜,偶爾會受邀到村民家里吃飯,夜里就住在教室里一張單人彈簧床上。
圖為瓦屋村靠懸崖邊處,打工回家的芳芳用手機聊天。這是村里唯一有信號的地方。
圖為11月19日,山下勒爾小學孩子們回家路上,家長隨身帶鋤頭清理路上的碎石沙子。
選擇在瓦屋村這樣艱苦的地方教學,陳龍知道,“孩子們如果不讀書,將來會有多難!”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