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著良好的初衷出發,校園網貸應該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實現更多自我價值,彌補學生金融服務領域的空缺。但有的機構初衷就有問題,采用一些夸張甚至是虛假的宣傳去誘導學生。
目前,校園網貸基本上沒有準入門檻、標準,一些地方下發的相關文件可操作性幾乎為零,各地各自為戰,應該全國統一起來,推進校園網貸規范化發展。
今年以來,圍繞校園網貸風波不斷。不久前,湖南一所大學大四學生黃某利用十多名大學生個人信息網貸,貸款50余萬元,此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針對校園網貸現象,教育部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利用秋季開學一段時間,面向學生特別是大學新生集中開展校園網貸風險防范專項教育。
除了風險防范教育,還有什么辦法治理校園網貸?就此,記者采訪了相關業內人士,從多個方面進行解析。
超前消費心理作祟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校園網貸已經日益融入校園生活。
張成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學生,他告訴記者,“網貸行業對于學生們來說比較陌生,我也看到過不少可以提供網上借貸網站的廣告和宣傳語,不過一直沒有嘗試。后來有一段時間想換個筆記本電腦,于是就想到使用校園網貸”。
張成說,校園網貸辦理過程很簡單,拿著身份證然后填上個人信息就可以借到錢。“我當時都沒想到這么快就能借到錢,后來經過仔細計算發現,校園網貸的成本還是比較高”。
和張成一樣,北京高校學生陳辰也是在接觸到一些廣告和宣傳語之后開始考慮校園網貸的。
“當時各種各樣的校園網貸在學校的廣告和宣傳語很多,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都說得天花亂墜。光看廣告和宣傳語就挺讓人動心的,有的網站還承諾只要注冊就送錢。”陳辰說,“當時我想換一臺新的相機,還差一點錢,于是就使用了校園網貸。我覺得,如果想要買某個東西或者說進行某項消費的心理特別強烈的話,可以考慮校園網貸,但必須要按時還,否則就會產生很高的利息。”
“我當時的心理就是特別迫切,于是一沖動就用上校園網貸了,后來好歹還是按時還上了。現在想想還是有點后怕,以后不會再用校園網貸了,如果真需要錢的話還是盡量找家里幫忙。”陳辰說。
在采訪中,一些同學向記者提到,不切實際的消費欲望是學生使用校園網貸的重要動機之一。
記者查閱了陳辰所提到的一家校園網貸的網站,在這上面可以分期購買很多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比如電子產品、化妝品還有衣服鞋子。網站說明中寫到,“我們成立的動機,就是為了幫助年輕的你提前實現夢想”。
有些機構打擦邊球
教育部下發的通知中提到,隨著各高校相繼開學,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加大校園業務力度。部分不良網貸平臺通過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等手段,誘導學生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甚至為此背上高利貸。各地各高校要利用秋季開學一段時間,面向廣大學生,特別是大學新生集中開展校園網貸風險防范專項教育工作。
賀鋒(化名)是一位創業者,如今他已經決定放棄校園網貸業務,此前他也曾經一度開拓過校園網貸業務。
“校園網貸發展到現在,確實媒體關注較多,也出現了一些負面新聞,最大的問題就是一些從業機構良莠不齊。有些借貸機構的初衷就有問題。如果本著良好的初衷出發,校園網貸應該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實現更多自我價值,彌補學生金融服務領域的空缺。”賀鋒說,但是有的機構并不這么想,而是采用一些離譜的方法,比如裸貸、高利貸等。這些機構進入這個行業之后,牟利性表現得很強,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會采用一些夸張甚至是虛假的宣傳去誘導學生。總體來看,做這些事情的都是比較小的機構。相對而言,小機構出事之后,對于校園網貸大環境的破壞還是存在的。
“對于一些比較大的、正規的借貸機構而言,還是希望這個行業能夠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賀鋒說。
學生信用教育缺失
對于校園網貸在短時期內迅速普及的原因,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現在的高校學生自身具備了這樣的基礎,“有需求就會有供給,現在的大學生喜歡購買各種消費品,客觀上而言,校園網貸也是有市場的”。
郭田勇認為,校園網貸的一大風險在于,高校學生比較強的消費需求和他們的收入不成正比,“這會帶來一定的信用風險”。
“現在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在于,對于學生在契約、信用方面的教育還不夠。但是現在的市場環境就這樣,很多企業和機構比較急功近利,沒時間等學生養成應有的信用意識就大張旗鼓地推廣和銷售。”賀鋒說,“令人欣慰的是,這次教育部下發的通知中也提到了金融知識、信用意識的輔導和培訓。這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部下發的通知中指出,做好校園網貸風險防范工作。提升防范能力,教育引導新生謹慎使用個人信息,不隨意填寫和泄露個人信息;對于推銷的網貸產品,切勿盲目信任,尤其警惕熟人推銷,增強學生對網貸業務甄別、抵制能力,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普及信貸知識,會同金融機構、網貸監管機構、網絡安全等部門組織舉辦報告會、講座、知識競賽等活動,普及金融信貸和網絡安全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
“要讓學生明白有能力甄別哪些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是正規、合法的,哪些又是高利貸。不少學生對金融機構的性質分不清,他們只關心到手多少錢,每個月還多少錢,一旦還不起也沒有太多考慮后果。”賀鋒說,“以后可能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學生信用體系。我們發現,有的學生喜歡到處借錢,這里借500元,那里借1000元,這在無形中提高了信用額度,這樣的情況還很難監控。應該通過完整的信用體系把學生的貸款額度鎖定。”
據媒體報道,今年3月自殺的河南大學生鄭某就是利用多名同學的個人信息到處借款,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賭球。
“那名自殺的大學生就是從多個機構借錢,這些機構之間又沒有可以溝通或者約束的平臺,使得這個學生越借越多。而且他還借了同學的身份證借錢,那么意味著他的同學對這個事情一點也不敏感,這也暴露出現在的大學生在金融意識、法律風險防范方面有所欠缺。”賀鋒說。
一些地方規定難操作
“還有一個問題是,校園網貸要提高準入門檻。現在基本上沒什么門檻,要明確什么樣的機構才能從事校園網貸。關于校園網貸的門檻、標準,感覺還是各地各自為戰,應該全國統一起來。一些地方下發的相關文件讀起來感覺可操作性幾乎為零。比如說裸條借貸,就是一些小機構、不正規機構亂來所致,也暴露出監管方面存在的空白。”賀鋒說。
郭田勇認為,推進校園網貸規范化發展很重要,但需要一個過程。未來校園網貸就是要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盡量實現規范化,但適用過程并沒有那么快。
“各類校園網貸機構一定要規范。同時要對家庭背景,包括擔保人、收入能力進行調查,真正就大學生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調查。校園網貸最好由合法合規的正規金融機構或者經驗比較豐富的機構來做。”郭田勇說。
賀鋒認為,大學生即將走入社會,也有了一定的賺錢能力,借貸對于他們而言是一種客觀的需求,要想完全遏制這種需求不太現實。“學生借貸就是比較靈活,借個一兩千塊錢,如果風控到位,比傳統金融機構效率要高。大學生的信用意識包括金融常識、法律意識一定要不斷加強,這不僅事關校園網貸,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說也是必須要推進的工作。普及信用意識實際上就是普及契約精神”。 (記者 郭子菡)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