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們都爭當班主任時,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也就回歸到了對學科專業能力的考評。
開學前,幾乎所有學校都會碰到一樁棘手的事:誰當班主任?近日有多家媒體報道,中小學班主任工作量大、事情雜、責任重、待遇低,很多老師都不愿意接這個“燙手山芋”,有的地方甚至出現“班主任荒”。有媒體發問:老師,你愿意當班主任嗎?這問題問得滑稽。面臨那么多的困難,誰還愿意當班主任呢!
但班主任總得有人當,于是就少不了行政推動,最常見的做法是將當過班主任作為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有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是一種利益綁架。筆者認為,將兩者掛鉤既是職稱評定的應有之意,也是眼下保證工作順利開展的無奈之舉。但誰當班主任這個問題是個真問題,需要予以重視,要在經費投入和人員編制上出實招。
其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班主任工作的辛勞無論怎么描述都不算夸張。做班主任免不了與學生和家長打交道,其勞心費力程度遠非講課做題可比。2009年8月,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強調“班主任是中小學的重要崗位,從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學教師的重要職責”。也就是說,班主任工作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的一部分,一個稱職的教師應當是一個稱職的班主任。中小學教師的職業成就感、幸福感和榮譽感更多來自班主任工作。所以,在中小學教師專業職務評審時,將從事班主任以及相應工作作為“要件”是合理的。
《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也有“待遇保證”和“降低工作強度”的相關規定,如“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課時工作量,確保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但從現實看,如果編制標準不調整,這條就落實不下去。1000萬中小學教師起碼有300萬人同時擔任班主任,怎么來調整他們的工作量?是再增加150萬教師,還是大幅降低700萬教師的待遇,用以提高300萬班主任的待遇?沒有強有力的配套政策,相關規定便只能是紙上談兵。
另外,“超課時津貼”哪里來?要么“傾斜”力度小,沒意義;要么拆東墻補西墻,班主任待遇上去了,其他老師待遇下去了。只要用心辦過學校的校長都知道,沒有一支好的班主任隊伍,學校是辦不好的。但只有班主任做德育工作,同樣辦不好學校。在大幅提高班主任待遇遙遙無期且原有福利還有縮水的當下,將擔任班主任工作與職稱評定掛鉤,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教師從事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
比較而言,筆者更贊成逐步落實“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這一規定,這需要增加15%的編制。當然,最終還是“錢”的問題,因此要“逐步落實”。同時,還要切實落實課程標準和課時計劃,避免隨意增加升學考試學科的課時量,提高教師編制利用率,用10年時間過渡到班主任只須擔任課任教師一半教學工作量的狀態。這樣,既可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精力專心從事學生教育工作,又不至于造成教師待遇過于懸殊。
30年前,班主任并不像今天這么辛苦。那時,班主任并不比其他科任老師更勞神。今天,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單是手機、QQ、微信、電子郵箱、網絡平臺,就給班主任增添了太多煩惱,更何況還有升學壓力、安全壓力。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給班主任減負也許比加薪更實惠、更現實。而當老師們都爭當班主任時,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也就回歸到對學科專業能力的考評。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