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爸爸媽媽想再給你添一個弟弟或妹妹,來跟你商量,你會說些什么?”14日上午,廣州市天河區小學三年級語文期末考的一道題在互聯網上“炸開了鍋”。
人們一邊在微信朋友圈轉發題目,點贊出題者“切中時弊”“務實開放”的命題思路,一邊也對小學生們的各式答案嘆為觀止。
在這些不到10歲孩子的小腦袋里,“要不要二娃”多數成了技術活:“媽媽您太高齡了”;“要是有了弟弟妹妹,起床吃飯睡覺會是噩夢”;“要個弟弟可以,因為男的可以賺錢”;“要是一個死了,還有另外一個”……
然而,在讓人“腦洞大開”的答案背后,準備要二孩的父母也同樣面臨“大考”:隨著“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一個獨生子女家庭該如何去愛和培育兩個孩子?
【人生命題】
父母要“二孩”,大寶怎么看?
廣州小學期末考前天和昨天陸續開鑼。在各區語文考卷中,14日上午天河區小學三年級的“語文實踐題”一被曝光就在朋友圈“刷屏”了——
如果你的爸爸媽媽想再給你添一個弟弟或妹妹,來跟你商量,你會說些什么?請把你想要說的話寫在線上,盡量把你的意見說明白,把理由說具體。
“我同意添一個弟弟或妹妹,可是你們就會很累,花費就會很大”“如果真的有了弟弟或妹妹,那起床、吃飯、睡覺、作業這些都會成為噩夢,您可要三思而后行啊”“如果你們太忙,交給奶奶,怎么辦”“我覺得應該再添一個弟弟,因為男的可以養家”……
千奇百趣的答案在微信朋友圈內兜兜轉轉讓人們腦洞大開,但也折射了許多客觀問題。命題者之一、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教研室語文教研員劉江明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從批卷結果來看,多數學生希望父母生二孩。
出生在冼村的某天河區小學三年級學生曹思琳(化名)告訴記者,她希望有個弟弟,可以和她一起聊天,一起睡覺,一起做游戲,“關鍵是他是男孩子,我被人欺負的時候,能幫我”。
曹思琳今年9歲,還沒有搬往珠江新城的時候,家里親戚經常走動,表兄妹、堂兄妹多不是獨生子女,因而總是一個人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她從小就希望有一個伴。“我們兩個人都是公務員(課程),沒有政策的時候想都不敢想生二孩,不是怕罰款,主要是怕丟了工作。”思琳母親說,他們夫婦倆都不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有兄弟姐妹,所以也能理解女兒的孤單,“去年底政策一放開,我們就開始思考究竟要不要再生一個”。
但畢竟女兒已經9歲,他們一直很謹慎地對待這個問題,怕真的再多一個時,女兒會有情緒。“所以有機會就會旁敲側擊地給她講一些故事,或者不經意地做一些思想工作,教育她要多鼓勵分享等等。”思琳母親說,“特別感謝天河區今年出了這個題目,讓孩子說出心里話。”
“出這道題是基于對三年級語文教學階段的訓練要點來考慮的”,劉江明說,著重考察學生能否圍繞一個主題自由表達,并且觀點清楚。從出題范圍來看,對這種語文實踐題,出題需符合學生實情,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切入,以便于學生能充分展開。
“以往老師們批改試卷時都是唉聲嘆氣,這次期末卷的答案倒是令大家忍俊不禁。”他表示,孩子處于這個年齡段大多都童言無忌,有話直說,并且這種實踐題本身沒有明確答案,鼓勵孩子表達個人觀點。“只要學生回答有理有據,能自圓其說就可以得分。不過,如果發現學生對該問題有極端的觀點,老師可能也會找家長溝通。”
據了解,期末卷出題時間是2015年11月上旬,恰好是10月底“二孩政策”剛出臺之后。這個命題在互聯網幾乎獲得一邊倒的“點贊”,但一些孩子的“童言無忌”卻也令人心酸,比如“我出了事也不會全力去救我,因為你們心里一定會想著:沒關系,死了一個,還有一個呢”。
“我不想他們再生弟弟或妹妹了,”天河區東部某校三年級學生林嘉華(化名)告訴記者,他在答題的時候也是表示“不愿意”,他覺得有了弟弟或妹妹后,他不再是獨生子女,“如果添了的話,爸爸媽媽的錢就不會都花在我身上了,要給他買玩具、買衣服,還有他們肯定都疼他了,沒有人會理我了。”
據悉,在天河區某省一級名校,超過七成孩子的答題為不愿父母生二孩。而在全區的答題中,不愿意父母再生二孩的理由多為“怕缺愛”或“擔心父母(家庭)壓力大”。
【過來人】
生了二寶,要“特愛”大寶
“這個題目不僅是給孩子的題目,事實上也是給父母的人生考題”,廣州幼兒教育專家、靈格風幼兒園督導關萍說,在一個已經趨于穩定的家庭架構內新增一名成員,目前人們考慮更多的是經濟、人力等問題,但實際上是孩子的健康心理才是最值得關注,“這個題目出得好,好就好在讓社會、家庭、學校對孩子們成長的心理都有了進一步的關注,尤其父母要答好這道題一點都不簡單”。
2015年12月14日,一段男孩要求媽媽不生二胎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男孩邊哭邊控訴,“媽,我今兒就把話撂這兒了,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我不想要弟弟妹妹,你們把愛分給弟弟妹妹更多,就不愛我了”“你要是敢生二胎,你就等著,等哪天晚上你們都睡覺了,我就自個穿點衣服,拿幾塊錢自己下樓打個車……一直到餓死。”
事實上,近年來,這樣的視頻或新聞每隔一陣兒就會抓住人們的眼球,讓許多家庭都再次陷入“生或不生”的糾結中。甚至最近在山東青島市一所小學四年級班內還出現了一個“反弟弟妹妹聯盟”。該班主任王老師說,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提到生弟妹的事兒,他們都不太情愿。“有的孩子對弟弟妹妹從一開始就不歡迎,有些痛痛快快答應的老大,等弟弟妹妹真正來到身邊時,臉也變了。”
但據某微信公眾號發起的《二孩意愿及養育調研》結果顯示,在已生育二寶的家庭中,85.01%的大寶都在父母詢問時表示“同意生二寶”;“反對生二寶”的大寶僅為6.45%。
那為什么一旦家里有了新成員,“大寶”就會有反常表現,甚至出現威脅母親打掉腹中胎兒的極端情緒呢?
關萍從事幼教工作超過30年,在近5年中也常常遇到單獨、雙獨父母生了二孩后的困惑求助。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前,她梳理了30多個相關問題的咨詢案例發現,來咨詢二孩問題的,并不是因為重男輕女等性別原因,多是生了二孩后,老大的種種表現,讓家長揪心。
本身為獨生子女的張女士是某外企中層,丈夫做生意,家境殷實。但是夫妻二人忙于工作,一直請外婆外公帶孩子。兒子9歲時,生下女兒,又請了保姆照顧。但生女兒以后,大兒子在學校經常犯事,不是今天砸了消防栓,就是明天與同學打架,父母焦頭爛額。
關萍說,二孩或者二孩以上家庭,心理學有個“同胞競爭”的專用名詞,意思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間有潛在的比較或者競爭的關系。
已經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分享意識與能力的老大,當家庭中有兩個孩子時,會明顯感覺到父母的愛被剝奪。在目前大多數家庭還是獨生子女的背景下,對父母愛的獨占欲會讓老大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往往變得敏感、敵對,父母處理不當,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這些老大故意的調皮搗蛋;或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打罵、作弄弟妹;或直接出現一些退化行為比如尿床等,其實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關萍說,當父母沒有足夠關注時,一味責備孩子不懂事時,老大的心理壓力無法得到疏通,就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在廣東某國企工作的林明悅(化名)前年剛生下女兒,當時兒子已經快3歲了。問及林明悅兩年多的“二孩經驗”,她最深的感觸就是“要及時體察兩個孩子細微的情緒變化,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
雖然在妹妹出生之前,林明悅夫婦已經接受過心理醫生的指導,學習如何公平對待兩個孩子。但是妹妹出生后,哥哥的敵對情緒還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林明悅回憶,某天吃早飯時,哥哥突然把妹妹餐椅推倒在地上,開始大發脾氣。“一切都是在毫無預警的情形下發生的。”她說,“我們知道哥哥這么做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所以這個時候大人不能顯得情緒激動更不能去指責或者維護其中一方。”因此,林明悅選擇先讓哥哥在一旁冷靜下來,之后再與他溝通。
“這種問題肯定會一直伴隨著兄妹二人的成長,父母必須隨時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在二孩剛出生的時段里,還要特別偏愛老大多一點。”林明悅分享說:“因為小的還不懂事,一切都是白紙,但大的卻已經有了‘地盤意識’,要多跟老大說愛,才能讓老大不對新成員產生敵意或者出現過激表現。”
林明悅還有個小竅門:他們常為哥哥準備一些禮物,并說是妹妹送的,讓他感受到,家里多一個新成員,意味著多了一個愛他的人。
【專家支招】獨生子女父母先做“有愛”的榜樣
“如今生育二孩的都以‘70后’和‘80后’為主。”在關萍看來,在已有的二孩家庭中出現的兩個孩子爭寵現象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教育觀念的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家庭基本以421為主”,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成為家庭的重心,家長都圍繞孩子轉,這也導致“80后”一代的孩子相較“70后”的孩子更為自我,當他們成長為父母后,很容易在教育的潛意識里把這樣的自我灌輸到“老大”身上;二是“老大”作為獨生子女的家庭已經有個社會的常態屬性,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成長的孩子較難接受弟弟妹妹。
隨著“二孩時代”的到來,這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家長面臨的難題:該如何學會愛和養育好兩個孩子?
首先,可以多與“老大”溝通。
“為了迎接二寶的到來,我們特意給大寶做了情感、思想與物質上的鋪墊,比如專門買了一本小兔波力的繪本《我要當哥哥了》,跟女兒談談爸爸與伯伯、媽媽與小姨的故事,讓他了解兄弟姐妹的親情與快樂。”去年有了“二寶”的張女士告訴記者,當弟弟出生后,她總會跟姐姐說,“你是媽媽第一個孩子,沒有經驗,現在我花在弟弟身上兩小時,以前得花6小時在你身上才學會,你是媽媽的老師”。
不僅如此,每天等兒子睡著后,張女士還會再來到哥哥的房間,跟哥哥聊天,“比過去跟他講故事的時間還要長”。
廣州市先烈東路小學校長張錦庭也建議,家長們要多與孩子溝通,在決定要二孩前可先讓孩子參與這一重要的家庭決策;在交流時,多從正面去引導;在有了二孩后,適當增加與“老大”的交流時間,讓他也參與“老二”的成長,從中產生成就感、擔當感和體味成長的快樂。
其次,從小建立一個“愛分享”的氛圍。
“每個孩子的天性都不同,兩個孩子怎么教沒有標準答案。”在關萍看來,不管是否生二孩,在第一個孩子出生時,父母就要讓孩子學會分享,明白分享并不會讓自己失去什么,而是得到了快樂。比如,給孩子一包餅干,不要讓孩子一個人全部吃掉,而是拿一些分給在座的親友,或與身邊的小朋友一起品嘗美味。
此外,作為多數本身就是獨生子女的父母也要在各方面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孩子的榜樣,家庭內和睦相處,兄弟姐妹謙讓有禮等,孩子們會效仿和學習,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讓孩子學會友善和分享。
再次,要一碗水端平。
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強調,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在平時要注意做到一碗水端平,這種公平應該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體現出來。
“其實有兩個寶寶的家庭,兩個孩子會相互模仿、相互影響”,比如“老大”生活習慣好、認真學習,會給“老二”樹立榜樣,關萍說,“兩個孩子如何相處,關鍵看家長如何引導,家長要公平對待兩個孩子,并積極引導老大樹立榜樣的力量。”
最后,要客觀對待“反對”聲音。
越來越多的父母在準備要“二孩”時都會“旁敲側擊”地詢問“老大”的意見,希望能征得首肯。然而,有的答案卻是否定,甚至是以極端方式來反對的。這個時候怎么辦?華南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專家建議,先要學會接納和允許孩子的“負面情緒”,相信他有負面情緒的同時還會有正面情緒;繼而嘗試理解和明白孩子此刻也在尋求幫助,一旦父母情緒陷入對立面,就會產生“妥協”或“威迫利誘”等不健康的局面;最后是通過疏導共同面對尋找和解決焦點問題所在。“只有當我們接納了孩子的反對,允許他提出反對意見,他們才能從牛角尖中退出來,看到二寶到來的另一面——血脈親情、相伴成長的光明一面。”
贊成派
“如果媽媽再生一個弟弟,可以把弟弟給我帶,這樣我就可以感受爸爸媽媽帶我有多辛苦。”
“那你們一定要好好注意身體,不要太操勞,不然就沒辦法給我添弟弟妹妹啦!最后祝爸爸媽媽早日給我添一個弟弟妹妹!”
反對派
“媽媽如果你要做剖腹產的話,后面的結果我真不敢想象,所以為了您的身體著想,求您別再生了。”
“我同意你們生,可你們會很累,花費也很大,雖然嘛我已經長大了,可以照顧妹妹,她畢竟是個小生命,萬一奶奶不愿意來照顧,那你們怎么辦呢?所以為了對小生命負責還是不要生了。”
“如果有了弟弟妹妹,你們就不那么愛我了。萬一我遇到危險你們也不會全力去救,心想反正死了一個還有一個。”
“不用添弟弟妹妹了,如果你生出來,他會亂叫,亂拉屎。”
“我們家沒有女生的玩具,買一個很貴的。”
■鏈接
來自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保專家的具體建議:
1.要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而不要撒謊。比如,“有個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等他長大一點兒,他就會成為我們家里的一部分”,而不要用“媽媽肚子不舒服,所以會鼓起來”等善意的謊言。
2.當孩子意識到另一個孩子要出生時,可能會使他覺得沒有安全感,必須花一點時間讓他接受新寶寶的到來。比如,他可能會暗自擔心父母和他玩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可能不再那么愛他,所以要給第一個孩子更多的擁抱和微笑,告訴孩子父母同樣會非常愛他。
3.讓老大對孕育過程也持有積極的態度,覺得他在和媽媽一起做一件將會很有成果的事,在過程中產生老大的成就感、責任感和愛。
4.不舒服時用具體癥狀回答孩子的關心。媽媽不舒服的時候,要用具體的癥狀來回答孩子的“為什么”,別只是籠統的說因為“弟弟”或“妹妹”,這會讓很關心你卻又不懂其中道理的老大對折磨媽媽的任何人懷有敵意。
5.出生后,處事要公平。不要總是讓老大把他的東西分給弟弟或妹妹,比如小床或玩具。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強迫他懂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大孩子”。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