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說
扔掉死記硬背那一套
古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很多中學生來說,古文艱澀難懂,學習起來“沒味道”。在昨日的“武漢市儒家文化進校園”活動現場,一些前來聽課的語文老師告訴記者,學生們調侃古文是第二外語,既難學又難懂。
一位初中語文老師坦言,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大多數老師上古文課時遵循著傳統的“三步曲”:先讓學生結合課后注釋自學,通讀全文;老師逐句翻譯,落實重點字詞句;最后要求學生背誦。
初中生為何把古文課講得比老師還好聽?安德義認為,游雅然講解古文如庖丁解牛,很有章法,具備六個明顯特點:背景介紹非常清晰;人物描述非常形象;文字解讀比較精準;引證廣博而準確;情節描述很生動;結構梳理也很完整。
“傳統的古文教學強調死記硬背,對學生毫無樂趣可言。”王先海說,把故事放到歷史的大背景中,還原人物、場景及其心理,枯燥的古文會變得形象生動起來,學生才能喜歡。
延伸
國學老師缺不缺?
武漢缺口約800人
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注重傳統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后,我省也將國學列為大中小學的“必修課”。
但記者了解到,專業師資的匱乏制約著國學的推廣。在昨日的儒家文化進校園活動現場,前來參加培訓的除了語文老師,還有部分數學甚至是英語老師。
據武漢市教育學會儒家專業委員會統計,武漢市中小學國學師資缺口約800人。
國學應該怎么學?
按年齡段選經典
教育界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的國學素養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循序漸進。
專家們認為,學國學分為四步:誦、行、講、文。誦即誦讀,行為借鑒,講為講解,文指落筆成章。 誦讀是基礎,要想將國學融會貫通,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是行不通的。專家們建議,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不多,閱讀能力有限,可選擇啟蒙類教材,如《三字經》、 《百家姓》等。而《論語》、《孟子》蘊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從認知角度看,現代語文中的許多典故、格言等均出自于此,比較適合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年級 的學生。《大學》、《中庸》等集中體現了儒家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對處于生長發育、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階段的初中高年級學生而言,更有借鑒作用。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