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求,高校每年寄出的錄取通知書中,總少不了一份國家高等學校資助政策簡介,明確告知學生申請國家助學金的相關要求。
吉林省某高校負責助學金發放工作的教師張明指出,基本申請條件最核心的兩個詞就是家庭經濟困難,生活簡樸。一年一評,國家在高等學校學生政策資助簡介有家庭經濟狀況調查表,家幾口人,幾畝地,人均年收入多少,村里或者同學所在的高中包括鄉鎮街道的民政部門,包括縣市的民政部門對他的家庭經濟狀況有個認定,都是從家鄉所在地或者生源所在地了解他家的狀況。
由于錄取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因此高校對學生提交的信息無法一一核實,這成了助學金管理發放過程中最大的難題。
貧困程度難以認定,那么,第二個必要條件,在校期間是否生活簡樸就成了決定助學金取向的關鍵因素,在這方面,目前不少高校仍延續民主評議,投票選人的方式。根據日常表現或消費能力、基本判斷,每個高校都是這樣。省里要求非常嚴格,評審情況報告要有圖片,有文字說明,有評議小組,非常透明,每次評獎評助時都進行公示,有電話有信箱。
大多數高校的通行做法是將認定了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一個信息庫,在助學金評定時首先由班主任、輔導員、班級學生代表組成評議小組,根據申請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評定助學金等級,再上報院系、學校,經公示后發放助學金。而在三級評議的最初階段,同學間的親疏關系就會影響到評議的公正性。
參與過評定的一名班干部告訴記者,隨著國家對高校學生獎助力度進一步提高,一個學院、一個班級中可以申請助學金的學生比例也在擴大,名額多了,一些家庭經濟狀況不算差的同學也開始提交貧困生認定申請。為了不浪費名額,有些班級會人為地擴大貧困生的比例。
看來,助學金的發放過程中的確存在不少的現實困惑,高校怎么把助學金發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院教授楊偉東建議,第一,如何讓貧困生這樣的標準能夠更全面化。因為像學校當中,運用到評議吃飯的標準,未來應當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因素。第二,更客觀,學生評定學生必然會有利益沖突,雖然可能考慮到一個集體里邊的各種因素,但如何能夠讓客觀性的因素,能夠量化的因素讓大家能能看到,應當補助的得到補助,而不是靠著關系,靠著各種因素,或靠著面子能夠解決。第三,更公開,更公平。每個人的情況如何,特別是客觀來的數據是怎么樣的,都在學生、學校乃至于社會的監督之下,讓大家不僅能夠看到這樣的分配結果是合理的,更重要的讓社會,讓學生都能看到分配的過程是公開、公平的,這樣一來,就不會引起不必要的猜測。
今年8月,教育部發布了新版《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簡介》,目前我國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校內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的混合資助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失學。教育部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張光明也表示,在獎助學金發放的問題上,國家層面也在不斷完善相關機制和規定。
張光明指出,這些年來,國家在執行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完善、總結和規范這種各種評審評定的程序和標準。各個高校都在不斷完善獎助工作的機制,做到“三個公開”,切實做好獎助學金的發放和管理工作。 (記者 張瑞芳 何伶凌)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