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各地因地制宜搶抓春耕備耕 夯實糧食豐收基礎
眼下正值農忙時節,山東各地因地制宜,展開大面積春灌,夯實豐收基礎。
這兩天,山東多地正在利用大中型灌區和引調水工程,統籌調度、配置各類水源,科學制定灌溉用水計劃,全力保障春耕春灌用水。目前,122處大中型灌區已啟動春灌工作,累計引蓄水12.32億立方米,覆蓋面積1665.75萬畝。在德州寧津縣10萬畝糧食高產示范種植基地內,一臺大型平移式水肥一體化設備正在進行灌溉作業,這臺設備操作簡單,每小時可以灌溉10多畝小麥。
湖南:因地制宜 搶抓春耕備耕
在湖南,當地積極組織春耕備耕工作,針對不同地形條件,科學指導春耕。
湖南整體屬丘陵山區地勢,平原耕地面積不到30%,當地因地制宜,推動耕地“山上”換“山下”、“小田”改“大田”、分散變集中,確保耕地布局不斷優化,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00萬畝以上。在平原耕地,湖南華容團洲垸自去年一線堤防發生決口險情之后,緊抓農業生產恢復進度,充分利用土壤和平坦優勢,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確保糧食安全。
目前,當地已搭起一座1萬平方米的育秧大棚,以“育秧工廠”的形式通過智能溫控、精準播種等科技手段,為春耕按下“加速鍵”。
而在湖南漣源,大部分耕地則是起伏不平的丘田,當地通過“小丘改大丘”整合耕地,種糧大戶也充分利用地形特征,擇優選種,在保證產量的基礎上提高稻米整體質量。
廣東:各地早稻陸續插秧
眼下,在廣東,早稻開始陸續插秧,各地推廣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助力糧食畝產提升。
在廣州市增城區朱村街道近五千畝的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里,當地通過應用智能插秧機、側深施肥技術及導航插秧等農機技術,實現同步施肥與插秧,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還選用了三個主要水稻品種,并計劃推行合理密植等7項技術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每畝地水稻種植可以從1.1萬株提高到1.6萬株,單產增幅將超20%。
在高州市八角山村的千畝稻田里,10多臺插秧機聯合作業,剛剛改造完成的高州水庫灌區為周邊超20萬畝的農田改善了灌溉條件,更充足的水利條件也極大提高了農戶的種糧積極性。
據了解,今年,廣東早稻種植面積1307萬畝,較去年增加3.5萬畝。
[來源:央視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