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什么你會越減越肥?
青島多家醫院開設“減重門診” 專家:減肥不只是掉秤
你的體重,國家要管起來。今年兩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花了7分鐘談體重管理,而在2024年,16個部門聯合啟動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體重管理”火速出圈后,醫院設立體重門診、體重門診爆滿等話題屢上熱搜。記者近日了解到,青島多家醫院已開設體重管理的相關門診,這些門診不僅包括內分泌科、減重與代謝外科、營養科,還整合了中醫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心理科等多個科室,為肥胖癥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記者近日走訪“體重門診”發現,不少人前往醫院的減重門診、體重管理中心咨詢、就診,希望通過科學的醫學方法減重,讓自己健康地瘦下來。為此,記者采訪了青大附院、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相關科室的專家,一起學習科學減重。
多學科提供
健康管理服務
肥胖是200多種疾病的危險信號,更是我國第六大致死致殘主要危險因素。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成年人中平均每2人就有1人超重或肥胖。“超重”“肥胖”已經超越了審美范疇的評價,越來越多人理解到這是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解決肥胖問題往往需要團隊作戰。很多人想象中的減重門診,可能就是醫生簡單詢問幾句,然后開點減肥藥。但實際情況大相徑庭。真實的減重門診是一個多學科協作的門診,匯聚了外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營養科醫生、康復醫學科醫生、心理科醫生等。
青島早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包括青大附院、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在內,多家醫院均開設有不同形式的MDT(多學科聯合診療)門診。
今年年初,青大附院體重管理中心正式運行,通過成立體重管理標準化診療專家委員會,指導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科、臨床營養科、中醫科、胃腸外科、消化內科、兒童保健科、產科、老年醫學科、臨床心理科、康復醫學科等十余個學科開展全生命周期多學科體重管理工作,制定體重管理相關診療規范、工作流程、質控標準等,采取體重管理??崎T診和多學科協作相結合的模式,為患者提供科學化、精準化、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與此同時,青大附院開設體重管理多學科診療門診,以有效整合醫療資源、推動醫患共同決策。該門診通過綜合評估患者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疾病情況、用藥現狀、家族遺傳、運動模式、睡眠習慣、心理狀態、代謝狀況以及減重意愿等,由多學科專家共同制定包含醫學營養治療、行為心理干預、運動干預、呼吸睡眠調整、中醫埋線針灸、藥物治療、減重與代謝手術等在內的綜合性治療方案,并通過遠程指導及隨訪管理,密切監測與評估患者的減重速率、減重程度以及相關疾病改善情況,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實現理想體重的長期維持。
越減越肥
年輕人轉至減重門診
32歲的張女士一直受肥胖問題困擾,最近,她得知青大附院體重管理多學科診療門診開診的消息,隨即進行了預約。“醫生,我這體重從小就沒降下來過,身高156厘米,現在有80多公斤,最輕的時候也有70多公斤。我和丈夫近期有生育計劃,但我又有多囊卵巢綜合征,我該怎么辦才好?”張女士一臉擔憂地向專家們傾訴著自己的煩惱。專家們為張女士定制了個體化的體重管理方案,尤其是根據她的整體身體狀況,制定了嚴謹的健康管理處方,從每日飲食的具體建議,到鍛煉時長、鍛煉強度等,都有明確細致的要求。在多學科診療門診的幫助下,張女士的體重得到了明顯控制。
23歲的小孫平常以肉食為主,不喜歡吃蔬菜,不愛運動,目前體重已經接近140公斤。近日,他來到青大附院體重管理多學科診療門診就診。“別擔心,我們有多種方案幫您減重,可以結合身體情況量身定制健康食譜,配合有氧運動。”臨床營養科專家表示,如果選擇飲食結合運動的方案,臨床營養科可以制定一份專屬健康食譜,營養成分配比可以詳細到每一餐,根據減重情況隨時進行調整。
診療過程中,多學科專家還建議小孫應從改善生活方式出發,調整飲食攝入種類、改善膳食結構,并對減重期間遇到的困難實行階段性分散管理,同時建議家庭成員在其體重管理過程中發揮正向作用,配合臨床心理科治療予以正向引導。
“重量級選手”
用減重手術幫忙
小王是一名剛剛步入花季的少女,一直有模特夢的她卻在這個懵懂又美好的年紀被160公斤的體重困擾。她在青大附院體重管理多學科診療門診就診,后被收入醫院胃腸外科病房。胃腸外科李宇主任醫師聯合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科、營養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專家,制定了個體化的麻醉和手術方案,為她實施了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術,術中切掉了患者80%的胃,術后經過營養科、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科、臨床心理科等協作治療,目前身高172厘米的小王體重維持在55公斤左右。
記者了解到,減肥門診對于肥胖問題的治療策略主要包括飲食、運動、行為干預等生活方式治療,藥物治療,減重代謝手術等。“肥胖患者的治療方式不具復制性,因為肥胖的原因有很多,一定要對癥下藥,一人一策,不能簡單模仿。”李宇告訴記者。
李宇介紹,通常來說,BMI在24至28之間的屬于超重,28至32.5屬于輕度肥胖癥,32.5至37.5屬于中度肥胖癥,37.5至50之間就屬于重度肥胖癥,如果BMI超過50屬于極重度肥胖癥。對BMI≥28且靠控制飲食和運動等方法減不下來的人群,醫生會根據情況給予藥物治療,BMI>32.5的中度、重度肥胖癥可以選擇減重代謝手術。
醫生提醒
純節食減肥不可取
改變生活方式很重要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來減重門診就診的患者,都有過單純節食減肥的經歷。體重變化呈現出“悠悠球”現象,即減得越快反彈得越多,就像悠悠球一樣。
還有些患者通過不吃晚飯來減少食物熱量的攝入,這也是不可取的??祻痛髮W青島中心醫院內分泌風濕免疫科主任張方華告訴記者,人在饑餓狀態下,通過飲食攝入的熱量將更容易被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也就是說,要是前一天晚上不吃飯,第二天的早餐、午餐將更容易轉化為脂肪。
為什么有的人不吃晚飯,體重確實稍有下降呢?張方華表示,這其實是肌肉大量流失造成的,而這又會使身體的基礎代謝消耗降低,這是非常危險的。“比如一個人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那么身體的器官發現這個情況后,會作出反應,會通過代謝降低來維持基本的運行,而身體代謝一旦降低,也就是你的消耗變少,反而妨礙減肥。”
“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能長期保持下去。” 張方華說,曾有一名患者身高153厘米,體重73公斤,體重指數(BMI)達到了31.1。采用生活方式干預后,兩個星期減重了8.5公斤。但后來她丈夫看她減肥很辛苦,勸她放棄,加上夫妻倆長期生活在一起,生活習慣必然會相互影響,后來又吃吃喝喝體重重新反彈。“從這方面看, 一個家庭中一人減肥,其他人的配合也至關重要。” 張方華說。減肥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醫生建議,不要追求過快掉秤,重點在于減脂。這需要提高身體的卡路里消耗值,降低熱量攝入。最科學的方式是每天形成500大卡的熱量差,相當于一個雙層牛肉漢堡的熱量。
跟去健身房、美容機構、訓練營相比,去醫院減肥有何不同?受訪專家紛紛表示,首先需要認識到,肥胖是一種疾病,而不單純是審美問題。治療疾病需找準病因,醫生會通過檢查排除高胰島素血癥、高尿酸、甲減等代謝異常,再來有針對性地控制體重。從專業性上看,醫生給出的減重方案更科學,手段更多樣,安全性也更高,這是醫療機構區別于社會面減肥機構顯著的優勢。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徐小欽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