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養老機器人向我們走來
島城養老院來了一群“智能保姆” 智能機器人幫忙送藥、提供日常看護服務等
從DeepSeek潛移默化改變人們的生活,到春晚機器人扭秧歌爆火,再到如今養老機器人的應用行業標準開始落地……進入2025年,“人工智能”“大模型”“機器人”等相關話題熱度不減,其中,以養老機器人為代表的“智慧養老”更是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機器人智慧化養老,這個曾經只存在于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如今正在島城逐漸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養老院里的“智能保姆”
近年來,我國在養老服務設備的機械化、數字化上已經有不小的嘗試和突破,比如衛生護理、日常看護和康養等,都已經實現相當程度的智能化。
在青島市福山老年公寓,就有幾位特殊的“智能”保姆,穿梭忙碌于老年公寓的各個角落,靈巧地躲避障礙,輕車熟路地選擇電梯樓層,準確無誤地將藥品送到用藥老人的床位前。據了解,這是公寓內的智能機器人,可以為各個樓層的老人提供送藥服務。
“我們為送藥機器人取名為‘小福’,‘小福’可以根據需求,前往指定樓層,為全公寓的老人送藥。除了‘小福’,我們還有清運機器人‘大福’和專業的掃地機器人、巡檢機器人。”福山老年公寓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四款機器人各有分工,“大福”可以替護理員們將老人的生活垃圾帶去回收站,掃地機器人可以保證各個樓層的地面清潔,巡檢機器人可以幫助醫護人員查房巡視,每天定時拍攝記錄老人的狀況并及時反饋,除此之外,巡檢機器人還可以提供娛樂服務,老人可以通過語音指令,讓機器人為自己播放音樂、講笑話。這幾款智能機器人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力,優化了護工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養老服務的品質。
除此之外,福山老年公寓內還引入不少智能設備,包括智能鼻飼進食設備、紅外感應護理床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通過廣泛應用數字化的業務管理平臺,對老人信息、財務信息、醫護人員信息、服務記錄等數據進行集中管理,實現了對老人信息的高效共享。為了保證給老人的服務“有跡可查”,福山老年公寓要求護理員每次提供服務前,都需要“刷卡”選擇提供的服務,結束后再“刷卡”記錄,這樣一來,不但服務可以留痕,更可以“一屏顯示”已經為老人提供的服務。
智能機器人未來將走進家庭
最新人口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2.0%。預計到2035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我國養老是“9073”的格局,即約90%老人居家養老,7%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入住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是人們的優先選擇,但與此同時,年輕人大多在外工作,無法做到居家照護。而當下全國養老護工也很緊缺,缺口達550萬。
智慧養老的出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養老難題:機器人不知疲倦、“情緒”穩定、功能豐富,可謂“全能”,有了它們的幫助,既能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還能夠大大提高獨立居家養老的可行性和舒適性。“陪伴型機器人可能在未來三年左右進入家庭,能對失能半失能老人進行護理的機器人有望在未來五年左右進入家庭。”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預測道。
樂聚機器人合伙人、樂聚智家(青島)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CEO魏成峰告訴記者,未來,人形機器人市場拓展將從工業領域向家庭服務、養老、醫療康復等領域延伸。在他看來,人形機器人技術大概經歷基礎科研、工業應用、生活服務三個發展階段,目前正處于探索第三階段的關鍵期。
如今,智能機器人正在逐漸深入人們的生活,逐漸活躍于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3月20日,中國電科21所的活動展廳內,最新研發的白虹3.1外骨骼機器人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活動現場,多位銀發體驗官首次體驗了這款智能助行設備,它不僅能輔助爬坡、行走、站立,還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步態調整助力,讓腿腳不便的老人也能自在行動。
事實上,這款專為老年人設計的“助行神器”,最初是為消防員打造的。其核心技術包括智能識別穿戴者意圖和柔順控制技術等。最早的外骨骼機器人主要用于消防等特殊場景,幫助救援人員在高溫、高負荷環境下增強體力,提高作業效率。但后來發現,它同樣適用于老年人、行動不便者甚至術后康復人群。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很多老年人面臨著諸多生活難題,像白虹3.1這類智能化設備的出現,不僅讓他們重新站穩腳跟,也讓幸福養老、有尊嚴地老去變得不再遙遠。
科技力量守護老人尊嚴
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AI芯片、傳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也日漸成熟,從產業基礎來看,我國已經具備了發展養老機器人的良好條件。
但與此同時,也有問題在逐漸浮出水面:隨著養老機器人對老年群體隱私數據需求的增加,如何防范老年人敏感信息泄露的風險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出現因技術故障導致的責任糾紛時,如何明確人工智能的責任主體及其歸屬,同樣需要進一步探討。對此,新標準明確要求養老機器人須具備故障自檢、緊急制動、隱私保護等功能。不少企業已經開始優化設計,比如在進行監測時,將老人替換為簡化形象,保護隱私;用語音指令、手勢控制代替復雜按鈕,減少老人的誤觸風險。
看著機器人的“技能點”越來越豐富,更多“智能保姆”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有人不禁產生疑問:機器人究竟能不能徹底取代人工?它們是否可以代替兒女,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
“把繁瑣、重復的工作交給人工智能去完成,這樣一來,護理員們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科技無法替代的‘情感化’工作上,為老人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這也是人工智能的意義所在,不是為了替代人力,而是讓人們將精力放在更有意義的地方。”福山老年公寓信息中心主管杜健說道。
“它們再好也替代不了兒女的陪伴。”今年78歲的王大爺在體驗過機器人服務后感慨道,雖然有了機器人的輔助,日常生活方便了很多,但每周女兒休班時的看護與陪伴,仍然是王大爺最為珍惜的時光。這正是智能養老的正確打開方式:機器人負責監測血壓血糖,護工則提供人文關懷,傳遞溫暖笑容;機器人為老人翻身拍背,子女們則專注于傾聽老人的心事。智慧養老不是用機器替代人,而是讓科技成為傳遞溫情的橋梁,機器人養老的核心理念,始終是“科技與人性相得益彰”,要用科技力量彌補人力的不足;用溫情力量守護老人的尊嚴。
新聞內存
各地養老院紛紛引進
機器人“上崗”
在江蘇無錫,某科技企業研發的“大頭阿亮”智能養老機器人,能隨時關照老人吃藥、吃飯和休息,還能播放新聞、幫忙網購;北京為700多戶老人配備養老機器人,能叫家政、緊急呼救……各地養老院紛紛引進機器人“上崗”,除了日常看護,智能機器人還能照顧到老人的情感需求。最近,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也迎來了一群“新朋友”——智慧養老情感陪護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可以結合AI心理學,創新多模態情感大模型,能通過面部識別、情緒識別、語音識別技術,敏銳洞察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及個性特點,提供陪聊和心理疏導模式,精準滿足老年人在情感化人機交互方面的需求。
此外,還通過開發認知訓練小游戲和社交訓練等娛樂功能,為老年人提供音視頻娛樂、棋牌與認知類游戲、知識宣傳培訓等,無論是提供子女雙向視頻通話,還是克隆數字家人陪伴,機器人都能以溫暖的方式回應需求。
新聞延伸
中國牽頭制定
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
近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發布由中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這一標準的發布,標志著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邁入了規范化、標準化的新階段,也為智慧養老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該標準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和行為特點,從養老機器人的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方面為養老機器人立好了“規矩”,不僅涵蓋了可用性、可靠性、無障礙、能耗和噪聲等通用要求,還特別關注了健康監測、通信、生活輔助、移動支持、數據管理等方面。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涵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