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熬了8年終于睡上囫圇覺
不吃安定睡不著、年齡越大覺越少……正確應對失眠成當務之急
睡覺與飲食、運動并列為健康的三大支柱。睡眠與空氣和水一樣,是機體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的一生中約1/3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2001年,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睡眠日”, 旨在提高公眾對睡眠健康的關注,倡導科學睡眠習慣。
3月16日,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了《2025年中國睡眠健康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擾率為48.5%。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困擾率逐漸上升,65歲及以上人群最高,達73.7%。對近半數成年人來說,想睡個好覺并不容易。在全球范圍內,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逐漸發生變化,睡眠問題也日益突出。
失眠8年一到晚上就發愁
晚上10點,徐迪(化名)準時鉆進被窩,選擇一個舒服的姿勢,進入了夢鄉。而在一周前,她晚上一想到睡覺,一股煩躁感就會涌上心頭,雖然早早準備好入眠,但隨著時針轉動,11點、12點、凌晨1點……她不但毫無睡意,甚至越躺越清醒,最終不得不打開抽屜拿出一片安眠藥助眠。徐迪雖然已經有8年睡不好覺了,但她不想在三四十歲的年紀,就被困在安眠藥里。
《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對失眠的定義是:盡管有合適的睡眠機會和睡眠環境,依然對睡眠時間和(或)睡眠質量感到不滿意,并且影響日間功能或引起軀體不適的一種主觀體驗。失眠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下降,并導致日間疲勞、情緒焦慮、軀體不適和認知障礙等。
說起失眠的起點,徐迪的記憶已經模糊,只是覺得“毫無征兆”便來了。那年她36歲,上班忙于工作,下班忙于照顧孩子和家庭,像上足了發條的時鐘,充滿活力。徐迪起初沒有拿失眠當回事,以為是工作壓力大、上火所致,平時多喝水,睡覺前泡泡腳,自我調整一下就能重拾好夢。然而,隨著夜復一夜地失眠,她整日提不起精神,變得煩躁易怒。她以為自己得病了,于是去醫院做了全身檢查,結果令她在欣慰之余心生疑慮:“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是什么導致的失眠?”
徐迪曾懷疑是每晚愛人在旁邊玩手機、打呼嚕影響了她的睡眠,于是選擇與愛人分床睡。醫療器械生產商瑞思邁在全球范圍內發起的3萬人睡眠調查顯示,人們為了尋求一個好睡眠,催生了“枕邊人難題”現象,全球18%的伴侶因一方打鼾或睡姿不安穩而選擇長期分房睡覺,22%中國受訪者認為伴侶打鼾、大聲呼吸或喘氣是主要的睡眠干擾因素。
但徐迪與愛人分床睡后,失眠并未好轉。時間久了,一到晚上她就焦慮發愁,而且越害怕失眠越睡不著。睡眠不足導致徐迪的脾氣越來越大,人際關系越來越差,經常會將“無名火”發泄到丈夫和孩子身上,而且還出現了軀體不適——胸悶氣短。
上周,經朋友介紹,徐迪走進中醫館。中醫診斷為肝氣郁結、憂思多慮,給她開了滋養肝腎、補氣活血的湯藥。服用一周后,徐迪欣喜地發現,雖然她仍舊會天沒亮就醒來,但能睡個囫圇覺了。
安眠藥不是解“困”良方
一位中醫告訴記者,失眠是身體五臟六腑失調的表現。人體具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子時(夜里11時至次日凌晨1時)是臟腑排毒的時間,這個時間段需要讓臟腑充分地休息,身體機能才能不斷煥發生機。如果失眠不及時干預,會產生其他疾病。這位中醫說,近年來,前來治療失眠的女性人數有增加趨勢,年齡聚集在50歲左右。
《2025年中國睡眠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成年女性的睡眠困擾率為51.1%,高于男性的45.9%。與徐迪一樣,劉桂芝(化名)也是女性失眠人群中的一員。女性的身體激素周期性變化,以及比男性承擔更多的社會壓力和家庭責任,讓她們的睡眠更加脆弱。
劉桂芝今年63歲,睡不好覺已有10多年了。剛開始失眠時,她去醫院看門診,被告知是更年期內分泌紊亂、身體機能退化所致,過了更年期情況就會好轉。此后,劉桂芝便不拿失眠當回事了。
劉桂芝說,晚上睡不著就閉眼躺著,躺到凌晨2點多,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前幾年孫子出生,她夜里幫忙照看孩子,那段時間睡得踏實、睡得香。后來孫子長大了,不用她照顧了,失眠便又找上了門。她經常和同齡姐妹們交流,得知很多人都有失眠問題,大家達成了一致意見:該吃藥還得吃藥。起初,她服用安眠藥后第二天起床頭昏腦漲,后來在朋友建議下換成了半衰期短的安眠藥,以減少藥物作用對第二天日間生活的影響。
科學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類的睡眠時間呈現出規律變化。嬰兒每日能睡16個小時,青年每日睡7—8個小時,到了50歲時可能每日只能睡6個小時。瑞思邁調查報告顯示,盡管人們對睡眠重要性的認知呈上升趨勢,但仍有22%的受訪者選擇默默忍受睡眠問題而不尋求幫助。
“年齡大了,覺自然少。”劉桂芝雖然這么安慰自己,但困擾還是有的,有時晚上睡意很濃,便上床躺下了,可過了一會,腦子又清醒了,因為擔心安眠藥吃多了有副作用,于是忍著不吃。劉桂芝并沒有把失眠當成病,而是忍著忍著,便與失眠為伴了。
《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指出,多數失眠患者可同時存在抑郁、焦慮、軀體化癥狀(胸悶、胃部不適等軀體病態反應)。近些年來,劉桂芝經常會胃不舒服,胃酸反流。她沒有選擇頻繁地奔波求醫,她覺得如果失眠是“起因”,一片安眠藥是最便捷的方法。
“久病成醫”,劉桂芝也曾思考,自己睡眠不好的原因會不會是“胃不和則臥不安”。近來,她去醫院看胃病,大夫明確表示,不能排除失眠焦慮等心理因素引發胃部不適。劉桂芝說,是時候正視自己的睡眠問題了。
“淺睡眠”可能埋下健康隱患
當作息時間正常的人遇到失眠來敲門,會思考一番失眠原因,并努力將其拒之門外。上夜班的人群則是下班后和失眠一起進家門。李溪(化名)已經上了10年夜班,每天凌晨1點左右到家,要拖延到凌晨兩三點鐘才能入睡,而且整夜都是淺睡眠,斷斷續續的,多夢易醒。
為了睡個好覺,李溪每晚服用一粒安眠藥或小酌2兩白酒,即便是在休息日依然如此,不然根本無法入睡。“安眠藥的副作用是傷腦,偶爾用酒替代一下,助眠效果也不錯。”李溪說,應對這種碎片化式睡眠,安眠藥是他的最后一招。
面對長期的失眠困擾,李溪只去看過一次門診,還是去開安眠藥的。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些失眠的人覺得,失眠只是因為“壓力大”或者“想太多”,不是真正的健康問題,而且擔心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看診會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簽,所以他們傾向于自我調理,比如食療、用助眠藥包泡腳等。
輕度失眠人群在長期與失眠的“斗爭”中,總結出一些看似有用的方法,比如飲酒助眠、依賴白噪音、加強鍛煉等,認為失眠是在自己可控的范圍內,低估了失眠的潛在危害。對于安眠藥,他們因為沒有醫囑指導,往往“自我把脈”式用藥,既把安眠藥當成“救命稻草”,又擔心長期服用產生依賴等副作用。
新聞延伸
正視失眠
走出“困”境
那么,當失眠來敲門時,應如何正確應對?
3月19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釋義》,明確指出如果睡眠問題已影響到健康和日常的工作生活,應盡早去醫療機構尋求專業幫助。不同睡眠障礙的致病原因、發病機制等各不相同,需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可通過調整飲食、運動和作息改善睡眠環境,采取調節心理壓力以及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治療手段,促進形成健康睡眠。中醫治療睡眠障礙的方法很多,如中藥湯劑、中成藥、中藥膏方、中藥茶飲、針灸、推拿按摩、耳穴治療、芳香療法、五行音樂療法以及飲食調理、情志調節、導引療法等,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癥候辨證施治。各類睡眠障礙都是可以治療和改善的。
本版撰稿
青報全媒體/觀海新聞記者 陳小川
到這里找回“丟失”的睡眠
市精神衛生中心睡眠門診為“睡個好覺”開良方
什么是好睡眠?答案是入睡快、深度睡眠充分、夜間覺醒次數少、持續睡眠6個小時、日間功能不受影響。一個月前,在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睡眠門診,一位飽受失眠折磨的老人向接診大夫表示,他想睡一個好覺。最初促使老人到醫院就診的不是失眠,而是肩部疼痛。他有4年的雙肩痛疼史,曾做過肩部微創手術,術后疼痛并未明顯減輕。軀體不適、失眠、焦慮、心血管疾病等像是一團線球,纏住了老人的健康。后來,醫生發現,睡眠問題是這個“疾病線球”的線頭。后來,老人走進了睡眠科,從提高睡眠質量入手,身體狀況日漸好轉。
這位老人的情況不是個例。近日,記者走進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睡眠門診,探尋如何讓軀體化疾病掩蓋下的睡眠障礙浮出水面。
失眠讓他3個月暴瘦30斤
3個月暴瘦30斤,吃不下任何食物,需要靠輸液維持生命……今年60歲的吳凱(化名)以為自己得了大病,但到消化內科做全面檢查未見異常,住院治療也沒能讓病情好轉。后來,吳凱被消化科大夫轉介到市精神衛生中心睡眠門診。在與睡眠門診接診大夫面對面的交流中,吳凱描述了自己的完整病史:失眠6年,胃部不適,便秘,沒有食欲,體重從120斤跌到90斤。
在睡眠門診接受心理評估后,吳凱住進了病房,進一步排除軀體性疾病之后,他接受了藥物治療輔助心理治療。入院第二天,他說睡了個闊別已久的踏實覺,食欲也隨之提高。治療4周之后吳凱出院,體重增加了10斤,睡眠、精神面貌和胃部不適都有了明顯好轉。
這場“大病”對吳凱來說,來得快,去得也快。他說,多年以來自己的身體一直很健康,家庭經濟條件寬裕,兒女的事業和家庭生活也很好,怎么忽然得病了呢?“精神科疾病通常與失眠共病,沒有明確的病因,不像內科或者外科診治的疾病,軀體不適可以查找出明確的病灶。失眠、焦慮、抑郁都有可能導致軀體化癥狀。”市精神衛生中心睡眠三科副主任李璐表示,具體到睡眠問題上,生活中的促發因素包括逆境、壓力、刺激、環境改變,個人原發因素如性格、心理反芻、焦慮等,都有可能導致睡眠困擾。還有很多經常被大家忽略的“睡眠小偷”行為,如日間小睡、午后飲用咖啡或濃茶等不良習慣,都有可能加重失眠。
一旦睡眠不足,疾病便會趁虛而入。李璐表示:“長期失眠與多種健康風險升高相關,如肌肉骨骼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軀體發病率增高,如頭暈、頭疼、胃疼、憋氣等軀體感受加重等。長期的失眠還會對情緒產生影響,導致煩躁、情緒低落、焦慮等。失眠和情緒的影響是交互的,抑郁、焦慮會伴有睡眠障礙。”
一項對24萬余人進行的為期12.5年隨訪的研究結果顯示,與每天睡7—8小時的人相比,每天習慣睡5小時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16%,每天習慣睡3—4小時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41%。
中青年人失眠就診率高
小劉在金融機構上班,工作忙,職場壓力大,經常出現睡前焦慮,會反復回想當日辦理的金融業務是否存在紕漏,睡眠質量差。近期因身體不適,出現胸悶、憋氣癥狀,他去醫院呼吸科就診,但各項身體指標檢查正常。小劉被轉介到了睡眠門診。
小劉對大夫說,晚上睡前總是忍不住對白天的工作“復盤”,越想越睡不著。白天上班時精力跟不上,還特別容易煩躁,慢慢形成了惡性循環,越不想犯錯卻越容易犯錯。近日,小劉聽取大夫建議住院治療,通過改善睡眠和焦慮情緒,他的胸悶癥狀逐漸消失。
李璐表示,來看睡眠門診的中青年人主要在20—45歲年齡段,他們面臨的工作壓力大,有時夜間仍要加班,經常犧牲睡眠時間“強迫性”使用電子設備,接觸藍光較多,導致出現入睡困難等睡眠困擾。有的年輕人喜歡鍛煉身體,白天忙于工作,便把健身時間挪到夜間,睡前3個小時的劇烈運動導致大腦活躍,也會出現睡眠困擾。
睡眠正常的人群在30分鐘以內便可以入睡,而出現睡眠困擾的中青年人的入睡時間往往達到1個小時,甚至更長,白天又要在正常時間起床上班,這必然影響到機體的日間功能,如注意力、記憶力減退,頭暈等。如果開車的話,還容易發生車禍,出現損害自己和他人的極端情況。
“中青年人出現失眠后,因為對日間效率要求高,他的就診率也很高。”李璐告訴記者,這與老年群體的失眠就診率呈現出反差。老年人因生理機能退化,失眠經常合并軀體疾病,失眠率較高,超七成65歲以上老年人存在失眠困擾。老年人多數有不良的睡眠習慣,如日間小睡補覺等,這也導致他們的失眠耐受率較高,就診率不高。
“對于老年人來說,失眠影響情緒,情緒帶來身體變化。老年人因此來就診的,往往是失眠病程超過10年。”李璐表示。
像吳凱和小劉這樣,主訴的是軀體疾病,但實際病根是睡眠不足導致心理精神問題的市民不在少數。睡眠障礙與其他顯性疾病不同,沒有明確的原由,這也導致失眠人群沒有給予睡眠足夠的重視。還有不少失眠人群“自己給自己當大夫”,如失眠就診率偏低的老年人群,存在自行服用安眠藥物的情況。李璐表示,不少來就診的老年人往往自述在家服用一種或幾種安眠藥物,雖然短時期內有用,但并不合理,極容易產生藥物依賴。
為“睡個好覺”開良方
如何在正確認識睡眠困擾的情況下睡個好覺呢?李璐表示,中青年群體要學會釋放壓力,睡前可以嘗試正念冥想、放松自我。中青年群體睡眠困擾主要表現在入睡困難,有時候入睡需要幾個小時,對此可以采取“睡眠限制”,即上床準備睡覺后,如果20分鐘內沒有入睡,就要暫時下床,遠離臥室。同時,中青年人要減少睡前對手機的依賴和使用,避免手機藍光刺激帶來的睡眠困擾加重。
李璐說,白天接受15分鐘光照對睡眠很有幫助。晚睡早起的人群可以上午曬太陽,模擬人體褪黑素的分泌節律,讓睡眠時間前移,以此改善睡眠;習慣早睡的老年人,則可以在下午或者傍晚時接受光照,讓睡眠時間后移。
如果自我調節對睡眠困擾沒用,則應及時到睡眠門診就診。李璐表示,睡眠門診有睡眠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中醫中藥特色治療,經綜合治療后,70%—80%的睡眠障礙人群回家都能睡上好覺。
物理治療以經顱磁為例,利用磁場穿透顱骨,在腦組織產生微弱電流,改變神經細胞興奮性,有利于睡眠;同時影響腦組織的代謝,調整患者精神狀態,對焦慮抑郁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經顱磁治療會根據每個失眠者的不同情況選擇頻率,沒有電極,沒有疼痛,沒有創傷。
專家支招
別讓失眠惡性循環
李璐表示,睡眠門診有睡眠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中醫中藥特色治療。睡眠認知行為治療旨在讓失眠者掌握睡眠心理衛生,學會控制對睡眠產生刺激的因素,調整睡眠認知,減少對失眠的恐懼、焦慮,打破因為失眠而焦慮、越焦慮越失眠的惡性循環。
目前安眠藥物有多種,如苯二氮?類和非苯二氮?類,有的能長時間維持睡眠;有的以改善入睡時間為主,藥物作用時間較短。藥物治療需根據每位失眠者的特殊情況量身定制藥物使用方案,需遵醫囑使用,切忌“自我把脈”,以減少藥物副作用,避免成癮。
本版撰稿
青報全媒體/觀海新聞記者 陳小川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