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健品推銷亂象:"忽悠"盛行" 隱患重重
2017年的春節,市民史先生一家都沒有過好,他今年80多歲的老父親因腦梗死住院后一直沒有完全康復,這讓史先生一家都非常擔憂。據史先生介紹,自己的父親2016年11月份在南京路一家生活館買了保健品,吃過以后發生過敏反應,就向銷售人員提出換一種保健品。隨后,史先生的父親在參加該保健品公司組織的洗溫泉活動中,因為藥品的退換問題和銷售人員發生了爭執,回家后就出現了意識不清,第二天家人將其送到醫院后診斷為腦梗死,高血壓3級,極高危。史先生認為,該保健品公司的銷售人員對父親生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目前雙方正在進行協商。市民左女士和幾位鄰居在另一家生活館里購買了數萬元的保健品,結果吃了以后也有不良反應,再想退貨時,這家店已經關門大吉。近日,本報熱線96663又接到幾起因購買保健品而發生了糾紛的案例,律師提醒老年人在購買保健品時要仔細辨別,并保留好相關憑證。
吃保健品過敏,要求更換起爭執
2016年11月份,市民史先生的父親在南京路一家生活館里購買了1萬2千元左右的保健品。“聽我父親說,對方宣傳這種保健品能抗衰老,還能治病。”史先生說,自己的父親80多歲了,身體一直還算硬朗,聽了對方的宣傳后就動心了。但保健品買回來吃了以后,史先生的父親卻出現了過敏起紅斑,就和推銷人員提出換藥。
“當時對方有個姓張的小姑娘和我父親聯系的,我父親提出要換藥,小張就說公司組織一個活動,到即墨去洗溫泉,去了以后可以商量換藥的事情,來回的旅游費用是100元。其實我認為就是他們推銷藥品的一次活動。”史先生說,2016年11月28日那天,自己的父親去了以后,繼續對小張提出來換藥的要求。后來一名姓袁的工作人員告訴史先生的父親,要換藥的話,還要再交1200元,同時又向其推薦了另一種藥,價格是4000元左右,合計算下來,史先生的父親還要再交5200多元。
“當時我父親就不愿意了,因為已經花了一萬多,本來以為就是把藥換了就行了,沒想到對方還讓再交錢,我父親氣不過就和他們爭執了幾句。11月29日那天,他們的工作人員把我父親送回來了,當時老人腦子就有點糊涂了。11月30日,父親身體不適到市立醫院就診,診斷為腦梗死,高血壓3級,極高危。”史先生說,他認為父親突發腦梗死就是參加洗溫泉活動期間和工作人員發生了爭執引起的。
史先生父親的入院記錄。
2017年2月10日,記者從史先生提供的產品照片和購貨收據中看到,其父親購買的保健品為南極磷蝦油3盒,價格約為12000元,屬于保健食品,生產廠家為青島銀色世紀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該保健品公司的趙主任告訴記者,他并不認為老人生病住院和他們有關。“老人是洗溫泉回來過了幾天才住院的,并不是洗著溫泉就犯病住院了。”趙主任說,事發后他們也去醫院看了老人,“如果有任何證據能證明,老人住院和我們有關系,我們一定會負責。”對于其公司銷售的產品,趙主任表示產品的功效是能“提高免疫力”。
對于趙主任的說法,史先生并不認可,他表示,自己父親的入院病例上都有時間是2016年11月30日,就是洗溫泉回來的第二天就住院了,“我父親的身體一直很好,如果不是對方宣傳他們的保健品能治病,老人肯定不會花上萬元去購買。”而對于老人住院的責任的問題,對方一直沒有給一個明確的說法。
本來是出于保養的目的購買了保健品,父親卻因此住進了醫院,這件事令史先生很郁悶,同時對保健品公司的營銷手段提出了質疑。“咱們國家明確規定的,保健食品不能當藥品賣,不能宣傳自己能治病,可是這些保健品營銷人員卻依然不斷地在忽悠老年人。”
生活館賣完保健產品就關門了
2016年10月,市民左女士聽鄰居介紹,市北區開化路21號百利生活館于10月中旬剛開業,辦卡成為會員買東西特別便宜,而且離家又近比較方便,左女士就辦理了一張會員卡并登記了聯系方式。過了幾天,左女士收到了來自生活館工作人員的電話,電話里說拿著會員卡去聽課可以免費送東西。第二天,左女士到了杭州路派出所對面坐上了大巴車,同行三輛大巴車載的都是去聽課的老人,一同去嶗山區某汽車駕駛員培訓中心聽課。
講課的是一位四川的“老師”黃歡,黃歡上來就以“替兒女行孝”為名,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給在場老人講了很多兒女不孝的事例,感化老人,隨后一句“給老人送健康”更是說到了老人的心里,左女士也深受感動,交了300元買了三盒羊初乳,第二天錢又退了回來。隨后,左女士又去了兩次,又送了蜂蜜等東西。連續三天交的錢都在第二天返還。
第四次的時候左女士被安排坐車去了華陽路一家酒店,黃歡便開始推薦一份名為“大自然牌柏葆康”的保健品,宣傳說這份保健品可以治療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老年人常有的疾病,連續吃一個月就可以停其他的藥,從根本上擺脫疾病。左女士以為還是會退款,并且自己本就有冠心病,就一下買了兩份共1萬元,每次三盒,一盒四瓶,同時還贈送了飲水機一個、玉杯一對、黑枸杞兩盒、燈泡一支。與左女士同行的鄰居還有四人,其中一人買了1萬元的,一人買了3萬元的,另外兩個人分別買了1.5萬元的,因為沒有帶夠現金,他們回家后去銀行取錢,下午交給了生活館工作人員。
左女士回家以后就打開了“柏葆康”,吃了一粒之后不僅疾病沒有減輕,反而很口渴,問了一起買的鄰居,他們也有同樣的癥狀。左女士懷疑買到了“假藥”,就打電話給黃歡留的聯系方式,電話卻一直沒有人接通。她又打電話給百利生活館的主任趙歡,希望退款,對方說保證退,起初電話還可以打通,但是最后一次通電話卻是關機,詢問了百利生活館其他工作人員,一名工作人員說趙歡的手機丟了,可以幫忙聯系一下。2016年12月,左女士又和鄰居一起去百利生活館店里找工作人員希望退款,但是店面已經關門,至今都沒有再開,打電話聯系工作人員,工作人員也沒有說明去向。
免費送東西,返現金最終還是掏錢買藥
對此,青島網友“J123”也在網上發帖反映了自己母親購買保健品的經歷。
網友“J123”發帖稱,自己的父母看到一家保健品公司發的小廣告說免費送老年人老花鏡,要2016年4月8日帶著身份證去南京路領取,還送紅酒。免費領取了紅酒和老花鏡以后,老人們又接到通知說要參加他們的活動,其實就是聽兩天的課,聽課的時候還送花生油。網友“J123”了解到,兩天的聽課,其實就是介紹一款叫海匯健膠囊的保健品,說這種產品是從海洋中提煉的保健品,能治療和預防各種疾病等等,總之特別神奇,最后一天上完課老頭老太太們紛紛掏錢購買。
網友“J123”的母親說,主辦方一開始說三千多一盒,一個療程兩盒就是七千多,在場的人普遍反映太貴,馬上就降價到四千多兩盒,然后大家還嫌貴,最后定在了2880元兩盒,給人感覺便宜了將近三分之二,簡直撿了大便宜了,不買就吃虧的感覺。不僅如此,還送一套治療儀。網友的母親就花一萬多元購買了10盒。
網友“J123”表示,買的這些東西沒什么治療效果是必然的,只祈求別有什么副作用。他認為保健品的營銷人員抓住了老人愛貪小便宜,給點贈品就上鉤的心理,再加上這個歲數的老人都多多少少有點身體上的疾病,或者就是想要提高免疫力之類的想法。只要照著老人們心里所想的可勁忽悠,再加上當時營造的神奇氣氛,基本上就拿下了,最主要是要現場掏錢,根本不給你回家跟孩子或者其他人商量的機會。律師:消費者購買后要保留好發票等憑證
“渴望健康,渴望關心和陪伴,這是每一位老人的需求,現在市場上的各種保健品銷售就是利用了這一心理需求,從而達到他們的經濟目的。”山東琴島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恩民表示,不少老人平時省吃儉用,但一遇到賣保健品的卻能一下子花費上萬元購買。也因為這種經濟利益的驅使,保健品市場出現了不少亂象和糾紛。王恩民表示,老年人盡量不要去購買那些過度宣傳其治病功效的保健品,如果一定要購買,也要選擇有國家批準文號的正規產品,購買后保留好收據和發票等憑證,一旦出現糾紛及時處理。
由于不少保健品有正規的批準文號和廠家,盡管現在保健品的銷售飽受詬病,甚至被稱為“掏老族”,但執法部門往往很難追究他們的責任。
王恩民認為,目前加強保健食品營銷市場管理,需要健全法律法規,盡快制定出臺保健食品監督管理辦法和條例,明確保健食品管理部門及其職責,建立完善“誰監管、誰處罰、誰擔責”的相關條例制度,為加強保健食品生產經營和監管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同時,認真做好保健品廣告審查監管工作,從源頭杜絕虛假廣告誤導公眾,并對違法廣告依法嚴懲,提高違法成本,引導企業回歸以質取勝的正道。
保健品業務員自爆銷售“內幕”
利用老年人對身體健康的追求,和渴望得到陪伴與關注的心理,這些保健品營銷人員的手段屢屢得手。本報記者也曾連續報道了幾起案例,都是老人不聽家人勸說,偏要購買保健品,有一位老人聽信保健品營銷人員的宣傳,直接把降糖藥給停了,導致自己糖尿病并發癥入院治療。
對于保健品公司的營銷策略,從網上一篇保健品業務員的爆料帖中可以看出一些內情。帖子稱,“幾年前,我進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浙江某保健品公司當業務員,盡管才干了兩個月,如今回想起來依然感慨:保健品銷售套路太深了。上班伊始,營銷經理便對我們培訓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特殊銷售‘技巧’:比如通過聽課有獎、免費旅游、回收藥品、免費體檢、家訪送禮等活動,跟老年消費者建立起聯系。聯系確立起來之后,便可以利用老人比較孤獨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先以關心換取對方信任,再告知老人體檢‘有問題’,這時候便可以大力宣傳公司的產品,例如保健棉被、棉墊、保健枕的功效,告訴老人這些寢具‘可產生特殊的遠紅外能量場,能有效控制或治愈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衰弱、失眠癥等疾病’。此外,公司還有一種離子水機,‘通過電解自來水產生堿性離子水,也可治愈許多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不用藥物治療,單靠飲用大量堿性離子水,血壓就能控制’。當同事們把這些原理向老年人不斷灌輸時,他們逐漸感覺有些道理,便稀里糊涂購買了上萬元的保健寢具和五六千元的離子水機。”
市食藥監局:不要盲目通過會議銷售購買保健品
記者從收到的讀者報料中可以看到,現在市場上在售的保健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的確有正規的生產廠家和批號的保健品,也就是保健食品。《食品安全法》規定,作為特殊食品的一種,允許“保健食品”聲稱具有保健功能,但其標簽、說明書及廣告宣傳中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作為食品的一個種類,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既可以是普通食品的形態,也可以使用片劑、膠囊等特殊劑型。但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療為目的,不能有任何毒性,可以長期使用。如果這類保健品有出現夸大宣傳稱可以治療疾病的情況,消費者就要提高警惕了,可以登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數據查詢”欄目查詢產品的真實情況。
還有一類就是完全是假冒偽劣的產品,就為了騙錢,這一類的銷售組織基本上是“打一槍換一地方”,營銷手段也是先送東西吸引老年人,然后通過講課等手段銷售,待產品銷售差不多了就一走了之,消費者即使發現問題再去找也已經找不到了。
對此,市食藥監局的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不要盲目參加任何以產品銷售為目的的健康知識講座、專家講座等;不要盲目通過會議銷售、電話銷售、免費試用等活動購買保健食品;不要購買無保健食品標識的非法保健食品。
保健品“坑爹計”升級三大新變化,維權更難
記者采訪了解到,與以往保健品市場曝光的打“親情牌”、“免費牌”、“專家牌”等銷售“陷阱”不同的是,如今市場上的保健品經銷商往往證照齊全,售賣的保健品多為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法產品,但在定價、銷售手法上“推陳出新”,讓不少老年人不但自己上當受騙,還會主動幫著商家推銷。
變化一:
保健品定價標準難尋
不少保健品的單盒售價高達三四千元,而市場上標價在萬元以上的保健品也并不少見,老年人購買保健品時并沒有價格標準可循。記者就保健品價格問題咨詢物價部門了解到,保健品價格為市場指導價,即價格放開,由經營者自行定價,物價部門不做統一的定價,消費者自行決定是否購買。如經銷商未明碼標價,物價部門在接到投訴后將督促其做好明碼標價工作。
變化二:
“游擊隊”變“正規軍”
記者調查了解到,如今保健品銷售商多有固定的經營門店并且具有合法的營業執照和《食品流通許可證》,但是銷售推廣則放在大酒店舉行,監督維權存在困難。“他們不讓年輕人到會場,主要是怕執法部門和記者。”
變化三:
消費者變身“銷售員”
過去,保健品銷售商往往通過專家現場講座、訪談進行宣傳、銷售,現在則轉向通過“老年人向老年人推銷”的方式進行推廣。作為普通消費者的老年人,即使現場如何夸大功效,執法部門也難以有效監管。據《經濟參考報》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