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布局大健康產業市北打造高端智能醫療集聚區
“看病難、看病貴”,都是“以疾病為中心”帶來的困擾,市北區反向而攻之,著眼于“以健康為中心”,探索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
今年,市北區在濱海新區北部規劃青島大健康產業園,打造以健康、醫療、康養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園區。該項目位于唐河路、膠濟鐵路、孤山北麓及長沙路合圍區域,占地面積約1300畝,項目一期工程將于明年啟動。市北區將整合片區內醫療健康企業,尋求互聯網化醫院管理、遠程診療、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醫藥電商、智慧健康管理、健康大數據等方面的創新突破,以期形成醫療服務、總部辦公、醫療研發、創新孵化等高端智能醫療產業的集聚區。
“華佗工程”
布局遠程醫療,解決“看病難”
今年9月,市北區人民政府與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以青島大健康產業園作為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的探索基地,全面推進中國醫促會倡導的“華佗工程”,構建立足市北區,輻射魯、蘇、冀、豫等周邊省市的大健康服務格局。
據了解,市北區將依托“華佗工程”建設大數據人工智能診療系統,為群眾提供全面檢測、建檔、分析、評估、健康咨詢和指導,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對健康數據做動態跟蹤。“發燒感冒不用非往醫院里跑,居民可足不出戶看病” ,告別“看病難”對于市北區居民來說已經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指日可待。
“治未病”
布局中醫科學,緩解“看病貴”
在著力解決“看病難”的同時,市北區就如何緩解“看病貴”問題再次布局。市北區衛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醫的預防醫學近年來被國家提上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日程。預防醫學在中國古代也稱為“治未病”,始于《黃帝內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魏文王問扁鵲’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治未病’理念。在疾病還沒有顯現的時候,就以預防為主,防微杜漸,醫養結合,避免病入骨髓再尋醫問藥。”市北區衛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市北區乘青島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東風,依托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在康復養生、醫養結合、養生保健等中醫藥健康服務相關領域開展政策研究,共研共推中醫藥健康服務業領域的技術標準、產品和成果轉化,培養傳承型中醫藥人才。
“人才戰略”
布局醫療平臺,填補人才缺口
今年9月,在國務院辦公廳、國家衛計委、山東省衛計委、山東省公安廳的大力支持下,世界華人醫師協會駐中國大陸地區唯一代表處落戶青島大健康產業園,并確定從今年起,每年的年會定點在青島舉行。
據了解,世界華人醫師協會于2014年9月21日在澳門成立,是由13個國家、地區的華人醫學團體共同發起組成的國際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協會的宗旨是“團結服務,溝通協調,交流合作”,通過聯系世界各國華人醫師和華人醫師組織,整合世界華人醫學資源,增進相互之間的醫學交流與合作,為中國醫學乃至世界醫學的發展服務。青島代表處這一行政管理中心和平臺基地,將承接協會在中國的活動開展,同時為世界華人醫師提供回國講學、遠程醫療、回國執業、跨境醫療等服務,共促中國醫學領域的發展。
今年9月,“2017世界華人醫師年會暨智慧醫療·傳承與發展高峰論壇”在青島舉行,郎景和、詹啟敏、張伯禮、樊代明、陳香美、郝捷6名院士與1000余名海內外華人醫師匯聚島城,對醫療創新和行業發展提出前瞻性觀點,共同推動島城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本次年會上簽約的醫學專家科研項目,為青島大健康產業園區后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有利于實現醫療健康產業和醫療專家人才集聚,從而推動園區從原有的傳統工業倉儲產業向醫療健康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區域新舊動能轉換新標桿。
據了解,市北區還在青島大健康產業園內打造青島大健康產業發展大廈,建設國內外醫療企業孵化基地和加速平臺,引進國內知名健康醫療機構,在醫療企業的初創期及成長期給予產業基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實現優勢健康醫療資源集聚,打造青島乃至山東健康產業發展高地。截至目前,園區企業百洋醫藥已與甲骨文(Oracle)、IBM、飛利浦等全球頂尖企業達成意向,在人工智能與醫藥互聯網技術領域展開合作。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