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
打造社區失智照護全國范例
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上,位于27號的惠康老年公寓并不起眼。走進院里顯得有些安靜,突然3樓的失智照護專區傳出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社工正在和失智老人一起進行益智活動,而這也是每天進行的內容,通過娛樂、益智等活動,給老人更多精神慰藉,延緩他們的病情。據悉,入住這里的老人不到40人,有能自理的,也有失能半失能的,還有失智的,對于護理員來說,最難護理的就是這些失智的老人,而這些老人也是很多養老院不愿意接收的。
“把老伴送來后,我終于可以舒口氣了,實在照顧不動了。 ”今年63歲的曲春光就住在惠康老年公寓旁邊小區,老伴患病10多個年頭了,近6年越發嚴重,一刻也離不開人,走到哪里都要帶在身邊,晚上也無法睡個踏實覺,因為她經常自己起來亂走,一時沒看緊就走丟了。自從今年,老伴雙眼失明了,大小便失禁,曲春光也上了年紀,感覺照顧起來越發力不從心,在查看了多處養老院后,發現這里照顧得更專業,這才放心地送進來,這也讓他得以喘口氣,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保守估計,我市目前至少有10.5萬失智老人,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受到極大影響,而專業照護的缺失,不僅對失智癥患者的病情不利,還會給病人家屬帶來很大的負擔,很多養老機構不愿意接收這樣的老人,并且費用相對也比較高。
在關愛和照護失智老人方面,我市又在全省率先進行了探索。去年中英(青島)社區失智者照護體系建設試點項目落地青島。據悉,我市聘請國內著名專家組建了專家團隊,選定了8個社區作為試點單位,計劃用一到兩年時間打造起失智友好社區的雛形,探索建立起社區失智照護的管理模式,打造青島社區失智照護的全國范例。
創新
養老“互助點”達1800多個
“我們都是鄰居,有空就來小王這打牌、聊天,有時還一起做飯。 ”在市南區八大峽街道設在王女士家的互助養老點中,正在一起聊天的4位老人告訴記者。在“頤養青島”建設中,青島把握區域居住特點,創立了特有的家庭互助式養老,截至目前,全市建立養老互助點1800多個,參與老人達1萬多名。
家庭互助式養老即在有條件的熱心獨居老人家中開辟活動場所,附近老人自愿結合,形成政府搭建平臺、老人牽手互助的良好局面,結合我市實際,能夠引導青島市“9073”養老服務格局中90%的老人們走出家門。同時,每月為每個互助養老點發放運營補貼100元,統一配備棋牌等娛樂設施。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社區為主、社會參與、民間操作”的互助養老運作模式。
“家庭互助式有效解決了老城區社區養老服務場所不足的難題,利用很少投入解決了部分老人的精神養老、心理慰藉問題,減輕了社會壓力和兒女負擔。 ”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16年12月,市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中,延續了對養老互助點的補助政策,并將補助標準從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使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互助養老的便捷服務和生活樂趣。
據介紹,市民政局計劃到2020年,使社區居家養老設施覆蓋所有城市社區、鄉鎮和90%以上的農村,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基本養老服務覆蓋城鄉所有居家老年人。
建設
全市養老床位達到6.2萬張
青島市是全國老齡化發展速度快、基數大、程度高、高齡化和空巢化突出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底,全市60歲以上戶籍人口168.5萬,老齡化率達到21.3%;80歲以上老年人口26萬,占老年人口的15.4%;全市空巢率達到56%。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業發展,每年把養老服務列入市辦實事,納入對各區市的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市、區市兩級財政每年投入養老服務業資金約4.2億元,其中,每年的福彩公益金預算50%以上用于養老服務業,約1.3億元。
我市每年把養老設施建設、新增養老床位列為市辦實事,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為主體開展養老服務,給予較高標準的資金扶持。對養老機構發放建設補助、運營補助、保險補助等,對社區養老場所給予5—15萬元的運營補助。鼓勵各類養老模式融合發展,2016年建成市辦實事社區小型養老機構項目30個,每處面積300—900平方米,共新增床位702張。在開展機構養老服務的同時,便于將服務向社區居家延伸輻射。截至2016年底,全市登記養老機構232家,公辦養老機構24家,其中公建民營14家。民辦養老機構208家,床位3.03萬張,分別占機構數和機構床位數的90%和76%,涌現出圣德、新華錦、福山、萬科等一批知名的民辦養老機構品牌。
目前,全市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322個,覆蓋城市社區的100%和農村社區的73%,設置助老大食堂420個。持續扶持發展互助養老模式,設置社區養老互助點1726個。每年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發放3—15萬元的運營補助,培育扶持居家養老服務組織81個。今年,建設10處社區失智者照護示范中心項目已列入市辦實事,目前已全部完成選址。截至6月底,全市養老總床位達到6.2萬張,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7.4張。
福利
160多萬老人享免費意外險
都說生活在青島的老人特別有福氣,這可不是空口說白話。全國各地發生的老年人跌倒及“扶不扶”的問題屢屢成為社會輿論焦點。為減輕老年人意外傷害事故帶來的經濟精神負擔,我市繼成功推行養老機構意外傷害責任保險之后,啟動了普惠性老年人保險項目,讓保險業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撐。去年,我市統一為全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戶籍人口)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增強老年人特別是困難老年人抵御意外傷害風險的能力,全市約161萬多名戶籍老年人受益,成為全國首個政府全額出資、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實現普惠的城市。去年5月1日起,我市實行60-64周歲老年人半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65歲以上老人則早已免費乘坐公交,在出行方面,不論本市還是外市的老人都能享受到這一優惠政策。
據悉,這幾年來,我市持續提升全市老年人福利水平,發揮好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職能,困難老人居家養老實現全覆蓋,開展城鄉一體化的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政府為本市戶籍未入住養老機構的城市“三無”老年人、農村五保老年人、城鄉低保人員中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貧困重度殘疾老年人以及經濟困難的 “失獨”老年人購買基本養老服務,其中半失能和失能老年人的服務時間分別為每月不少于45小時和60小時,城鄉分別按每小時20元、15元的標準予以補助,覆蓋7788名城鄉困難老人。建立80歲以上低保老人高齡津貼制度,80—89歲每月發放120元,90—99歲每月發放220元,百歲以上所有老人每月300元。
規劃
建立老年人長期照護保險
與嚴峻的老齡化形勢相比,目前我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和老年人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我市將著力推進全市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培育打造區域發展高地,促進老有頤養。
今后,我市將建立老年人長期照護保險。作為全國15個長期照護保險試點城市之一,學習借鑒上海等地做法,配合人社部門在完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的基礎上,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方式,拓寬籌資渠道,創新保險產品,建立老年人長期照護保險,保障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減輕老年人養老費用自付壓力。
在農村養老上下大力氣,開展農村養老服務試點。在城陽區、即墨市進行試點,整合鄉鎮衛生院、敬老院、幸福院、村衛生室等醫療和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完善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
發揮大型養老機構專業化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探索建立“養老聯合體”,推進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融合發展,優化養老服務體系,實現養老服務區域化品牌化發展。
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全面建立針對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的補貼制度;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支持政策;推進常住老年人與戶籍老年人享受均等基本公共服務;加強老年友好城市建設,適當配備老年人輔助器具;建立家庭養老支持政策;推進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
數
說養老
●為60周歲以上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全市161萬老年人受益。
●自2016年5月1日起,全市60-64周歲老年人享受到半價乘坐市內公共交通工具優惠政策。到去年底,已累計辦理半價卡37.17萬張,占全市60-64周歲老年人數的74.3%。
●全市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322個,覆蓋城市社區的100%和農村社區的73%,設置助老大食堂420個。
●截至2016年底,全市登記養老機構232家,公辦養老機構24家,其中公建民營14家。民辦養老機構208家,床位3.03萬張,分別占機構數和機構床位數的90%和76%。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