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持續高溫 專家:注意避暑謹防熱射病
21日14時左右,上海的日最高氣溫達到40.9攝氏度,打破上海145年氣象史上的高溫極值紀錄,上海當天也發出了今夏首個高溫紅色警報;22日上午8時44分,江蘇省氣象臺升級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22日,浙江杭州、金華、麗水多地也發布高溫紅色預警,預計最高氣溫達40攝氏度……《中國天文年歷》顯示,7月22日23時15分,帶來滾滾熱浪的大暑節氣正式登場。專家提醒,值此時節,公眾要注意避暑,謹防熱射病,養生宜去濕健脾。
大暑逢中伏
宜去濕健脾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今年大暑節氣這天,也正巧是“三伏天”里的“中伏”第一天。今年的“中伏”共計20天,直到8月11日才出“中伏”。而7月22日至8月6日為大暑,剛好都在“中伏”內。
持續高溫天氣且較為悶熱,對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會帶來種種不利影響。趙之珩提示,在此時節要多喝白開水、多吃苦菜,衣服搭配要得當,每天午后最好有半小時的午睡。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指出,大暑節氣也是一年中濕氣最重的時節,此時養生重點為消暑寧心,去濕健脾。她建議經常吃具有清熱、健脾、利濕的食物,如綠豆、冬瓜、黃瓜、胡蘿卜、西紅柿、山藥、鴨肉等;盡量不吃辛辣溫燥的食物,少飲酒,不抽煙,少熬夜。
中暑莫小覷
謹防熱射病
正值三伏天,易發中暑。中暑處理不當可能延誤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專家提醒,處理中暑應避免誤區,出現癥狀后立即進入密閉空調房,或全身尤其是心臟部位涂抹酒精、敷冰塊或浸泡冷水等都不可取。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王威解釋,人體散熱主要靠皮膚。如果中暑后立即進入空氣不流通且溫度過低的空調房、全身范圍涂抹酒精或敷冰塊,或者全身浸泡冷水等,都會導致全身皮膚毛孔劇烈收縮,阻礙毛孔正常排汗散熱,反而加重病情,甚至發展成熱射病。
專家介紹,熱射病是最為嚴重的中暑臨床類型,正常情況下病死率為40%至50%。中暑后應迅速撤離高溫環境,迅速降溫,可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適當飲用冰凍的淡鹽水,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液等解暑藥物。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