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患者給市婦兒醫院醫護人員送來自己親手繡的“愛心鞋墊。”醫院提供
圖2:小患者送給市立醫院本部神經內科醫護人員的畫 記者 劉海龍 攝
癲癇病女孩送給醫護人員一幅自己畫的畫、病人家屬一針一線繡出“愛心鞋墊”、患者出院前認護士作姐姐……
“感恩的心無法拒絕”
癲癇病女孩送給醫護人員自己畫的畫、重病患者出院前認了護士作姐姐……類似“催淚紅包”這樣的感恩方式還有很多種。連日來,全市醫療機構就青島早報“催淚紅包”連續報道展開討論,記者在深入采訪時,挖掘出更多發生在醫院的暖心故事。當事人的講述,還原出一幕幕感人的場景。
“女兒病重時遇到了鄭醫生”
“女兒今年15歲,上初一那年患了癲癇病,之后就一直休學。兩年時間,我帶著女兒跑遍全國各地,醫藥費花了十幾萬,但仍然斷斷續續地反復發作。”劉愛華說,都說“有病亂投醫”,后來她從別人那里打聽了一種偏方,讓女兒服用。
“春節前,女兒的癲癇病突然復發,比以前都要嚴重,意識模糊,飯都不吃了,甚至前兩天剛發生的事也記不清了。”電話里傳來了劉愛華哽咽的聲音。“是我害了女兒,不該讓她吃什么偏方。”就在劉愛華一籌莫展的時候,她在電視上看到青島市市立醫院鄭乃智醫生正在講如何治療癲癇病。
“鄭醫生救了女兒的命”
“第二天一早,我就帶著女兒去看鄭醫生的門診了。鄭醫生仔細詢問了病情及復發情況,當天就辦理了住院手續,讓我們安心治療。用藥當天,孩子的表現就正常了。”劉愛華說,鄭醫生每天兩次查房,每次都特別認真,而且會對她說怎么照顧孩子,怎么減輕孩子的思想壓力。“我們就是普通老百姓,之前也不認識鄭大夫,孩子因為這個病休學兩年,這次僅住了7天就出院了。女兒自己說,要給鄭伯伯畫一幅畫,表達對鄭伯伯的感激之情。”劉愛華說,在鄭醫生的救治下,孩子一天天好了起來,性格逐漸變得開朗,寫字、畫畫能力也得以恢復。“女兒畫了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小女孩代表她自己,小男孩代表其他鄭醫生治好的患者。”劉女士說。
癲癇病女孩畫出感激之情
“這兩天在網上看到青島早報關于‘催淚紅包’的連續報道,真的是太感動了,句句話都說到我們患者心里去了。”昨日,正帶著女兒在菏澤老家探親的劉愛華撥通青島早報記者的電話,希望通過早報開通的“醫和患 咱們說說心里話”互動平臺表達對島城醫護人員的感謝。
“看到孩子的畫 我很感動”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市立醫院本部神經內科護士站,護士長王培娟展示了劉愛華寫的感謝信及她女兒畫的兒童畫。“很不巧,鄭醫生在黃島坐診,一周只能回來兩次。平時也很忙,手術、門診、病例討論、夜班、查房,打電話也得在他有空的時間。”王培娟說,她記得這名小患者,當時她住在38床,出院的時候送來了這幅畫。
“真不好意思,工作太忙了,到現在晚飯還沒顧得上吃。”昨晚8時30分,市立醫院本部神經內科副主任鄭乃智終于接聽了記者撥打的電話。“看到畫的那一瞬間,真的被孩子的童真感動了,我認為這和‘催淚紅包’是一樣的,很多情況下,患者是很理解醫護人員的。醫護人員用心服務、加強溝通、積極治療,是贏得患者信賴必要的條件。”鄭乃智說。 記者 劉海龍
每一只鞋墊上都繡著“love”
“這兩天在網上看到青島早報關于‘催淚紅包’的連續報道,真的是太感動了,我也想借青島早報搭建的平臺感謝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童心臟中心的醫護人員。”昨日,臨沂在青打工的薛先生與青島早報記者取得聯系。
“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做手術,所以一直靠藥物維持治療。”薛先生說,在一次中美聯合組織的慈善義診中,他帶著女兒到市婦兒醫院兒童心臟中心體檢。“醫生檢查完女兒的身體后,發現我臉色也不好,順道也給我查了一下,說我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薛先生說,其實,他早就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病,但因為家里經濟負擔太重,他只能先想辦法治好女兒。“萬萬沒想到的是,醫院考慮到我們家庭情況特殊,為我們父女一起做了手術,我們兩人的病現在都好了。”薛先生說。
當青島早報記者向市婦兒醫院兒童心臟中心主任曹倩詢問此事時,她馬上就想起了這對父女。“這個家庭很不容易,雖然手術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但我們全體醫護人員至今仍記得他們送來的 ‘特殊禮物’——一雙雙親手繡的‘愛心鞋墊’。”曹倩說,薛先生的愛人弱視非常厲害,她卻花費一年多的時間一針一線地繡出了一沓“愛心鞋墊”。記者看到,每一只鞋墊上都繡著英文的“love”、中文的“愛”或“間”字,以及象征生命力的花草。“這樣的禮物我們真的很難拒絕,對這個家庭來說,拒絕是打擊,接受才是對他們的尊重。但我們特意囑咐她,千萬不能再繡了,否則,我們心里有愧。”曹倩說,現在他們仍然經常會對這個家庭電話回訪,一直保持著聯系。 記者 劉海龍
出院前認了個護士姐姐
青島市胸科醫院胸二科護士林密昨天給記者講述了她遇到的一件感人事。
前幾天林密正在上班,忽然有人在背后拍了她一下,緊接著又是一個大大的擁抱。“別別,快放開,我的工作服會臟了你的衣服。”林密著急地說。“不臟!你為我護理都不覺得臟,我怎么能嫌棄你的衣服臟呢!”來人說著。林密回頭一看,原來是要出院的患者萌萌。
萌萌剛入院時因為患有繼發性肺結核和支氣管結核,加之她食欲不振,貧血嚴重,身體非常瘦弱。當時萌萌對結核病充滿恐懼,既擔心同事朋友嫌棄和疏遠自己,又害怕把疾病傳染給家人,對康復極度缺乏信心,精神狀態很差。“了解到她的情況后,我抽出更多時間給萌萌講解結核病的相關知識以及從飲食、用藥上配合醫生積極治療的重要性。”林密說,她手把手地教給萌萌如何進行霧化吸入、如何進行肺部康復功能鍛煉,有時反復多遍。
萌萌伴有支氣管結核、氣管狹窄,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需要通過做支氣管鏡治療。“可是治療時會胸悶憋氣,非常難受,她曾一度抵觸治療,甚至一聽說做支氣管鏡便害怕得流眼淚。看到她流淚,我也跟著難受。”林密說,每到這個時候她就安慰萌萌說:“別害怕,有我們在呢。”每次穿刺前,林密會灌好溫度合適的熱水袋送到床邊,幫助她熱敷手臂,減輕穿刺時的痛苦。4個月后,萌萌的病情明顯好轉,如今終于可以出院了。“林護士,謝謝你一直以來對我的照顧,以后你就做我的姐姐吧。”萌萌出院前認了林密當她的姐姐。 記者 王磊江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