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時代的到來,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在2月16日下午的市政協分組討論會上,“全面二孩”話題引得醫藥衛生界別的委員們熱烈討論,部分委員表示,2016年即將迎來新的生育高峰,新生兒數量預計比去年翻一番。加之高齡和曾有剖腹產史的產婦增多,這也將給產科醫生帶來巨大壓力。如何緩解一系列的社會壓力,代表、委員們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新生育高峰來臨
今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正式落地實施。根據市衛計委的統計,青島市約有100萬個已經生育過一個孩子的已婚育齡婦女符合“全面二孩”政策。據測算,近三年全市每年生育人數可能達到12萬左右。
16日下午,市政協醫藥衛生界別的分組討論開始不久,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鄒淑花委員就拋出了尖銳的問題,“二孩放開后,對婦科、產科和新生兒科帶來的壓力特別大,從去年的分娩量來看,在我們醫院分娩的有7000多人,但產科的醫生一共才52人。而從今年1月份的門診量來看,相比于去年已經提升了30%,所以這個生育高峰給產科醫生帶來更大的壓力。”鄒淑花說,加之現在助產專業已經取消,在各個三級醫院里都沒有助產專業,學校里也很少有助產專業,所以產科醫生不僅僅負擔著醫生的任務,還作為一名助產士來進行接生,承擔的壓力空前巨大。
鄒淑花的一席話立即引發了現場委員們的熱烈討論,不少委員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市政協委員、市衛計委主任、黨組書記楊錫祥補充:“去年年末統計,全市有6萬多新生兒,比前年減少了約3萬人,去年的新生兒比較少,但是2016年預計全年新生兒數量將突破12萬人,相當于翻了一番。”他感嘆,新的生育高峰的確給產科帶來極大的壓力。
七成家庭想生二胎
“全面二孩放開后不得不考慮更多的后續問題,醫院生育二孩的床位夠不夠?兒童醫院夠不夠?幼兒園夠不夠?”市人大代表,嶗山區中韓街道牟家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牟吉忠也非常關注二孩的話題。
牟吉忠是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他在社區的工作中切實感受到了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所帶來的沖擊。“我調研了一下,我們社區符合生育政策的家庭,其中7成左右明確表示會生二胎。”牟吉忠說。
據市衛計委統計,島城目前擁有產科床位2508張,2016年計劃增加產科床位354張,全市產科床位將達到2862張,2016年床位數可以滿足16萬新生兒出生需求。雖然床位數量基本可以滿足需求,但資源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主要是部分優質醫療資源(部分大醫院和部分區市二級以上醫院),一直是床位緊張,醫護人員滿負荷,而部分醫院和一些基層的醫院卻吃不飽,接生的人數并不多。“這是需要大力建設和優化布局的一個方面,另外醫院兒科、兒童醫院的建設步伐也應該加快,不僅要加快硬件建設,在建設前應該合理調配資源布局。”牟吉忠說。
產科壓力大幅增大
而產科面臨的巨大壓力不僅是生育高峰所帶來的,鄒淑花介紹,現在WHO要求剖宮產率一定保持在20%甚至12%以內,而現在國內二孩政策放開以后,受益者主要是75后以及80后的一部分,這些分娩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高齡產婦以及有剖腹產史的產婦,上世紀80年代前后那代人,恰恰是經歷了剖宮產的旺盛期,是剖宮產率非常高的群體,婦兒醫院就達到50%至60%,有的醫院甚至高達80%。“我們現在接待的30%以上的產婦是面臨二次剖腹產的。”
除此之外,現在妊娠并發癥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產后出血癥等,而現在孕產婦糖尿病的風險加大,這甚至讓孩子也受到牽連,容易出現糖尿病等癥狀,而且沿海地區會出現甲狀腺等問題。這些加上高齡產婦和瘢痕子宮產婦,導致產科的壓力大幅增大。
培訓家庭助產士
“那么這種壓力我們該如何緩解?我思考能不能區域化開展轉運或急救的通道,真正讓三級醫療、分級診療實行下去,讓更多正常產婦能在基層醫院進行生產,不一定讓所有產婦都集中到市級最中心的醫院生產。”鄒淑花提出,“現在兒科醫生不足的問題也比較嚴重,有的說兒科醫生不足內科醫生來補,我倒想能否提高全科醫生的素質,也能來補救、代替一部分助產士和兒科醫生的功能。”
市政協委員、青島大學醫學院教授馬愛國談到:“現在荷蘭、丹麥等國家已經有了家庭助產士,很多孕婦第一個孩子可以在醫院生產,以后生育都可以在家庭中進行,這些國家已經具備了成熟的家庭助產士的培訓和職業體系,而在我國還沒有這方面的條件。”
鄒淑花說,“我聽說國家現在也傾向于做家庭助產士的培訓,如果能落實,這也能分擔一些產科醫生的壓力。”
市政協委員、市衛計委副主任薄濤補充道,“的確,接下來即將面臨新的生育高峰,而生育高峰帶來的不僅僅是醫療衛生方面的壓力,未來還會在上學、就業等方面都出現很大的競爭壓力。因此我認為家庭應該錯開生育高峰,同時這也倒逼政府進行資源配置,例如不得不增加產科兒科醫生的培養數量,提升全科醫生的培養標準,進行專項培訓等。”記者 朱薪雨 魏海洋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