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藥特材
昂貴藥材醫保能報七成
新的醫保制度為了避免因病返貧致困的問題,建立和完善了大病醫療救助制度,該制度是本市特有的一項民生保障項目。大病醫療救助制度由市、區(市)兩級財政出資,個人不用繳費,城鄉所有參保人享受統一的救助待遇,特別是原新農合參保人可以享受到以前沒有的特藥特材救助,將醫保范圍外治療惡性腫瘤、罕見病等重特大疾病的26種特效高值藥品耗材納入保障范圍,給予70% 報銷,同時對醫保范圍外費用超過5萬以上部分給予報銷60%的大額救助,緩解了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
特藥特材救助是本市新醫保制度的亮點,早在2012年7月9日,市人社局就初步嘗試建立城鎮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將8種特藥、1種特材納入第一批特藥救助范圍內。
當時的嘗試就讓參保人嘗到甜頭。在首批納入特藥特材范圍的,有一種特藥特材是治療帕金森的美敦力腦深部電刺激(DBS,俗稱腦起搏器)。今年70多歲的李淑惠自2008年被確診為帕金森,一開始是吃藥控制,后來隨著癥狀加重,她的肢體震顫變得十分嚴重,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診治過程中,她得知腦起搏器手術是治療帕金森的有效手段,但是數十萬的手術費用讓她望而卻步。2013年4月,李淑惠了解到這項“惠民政策”,得知經過特材報銷自己承擔的費用大約在4萬左右,在可接受的經濟幅度下,她進行了腦起搏器手術。
今年,新醫保進一步完善了特藥特材救助制度,種類增加至26種,而且城鄉參保人享受統一的報銷待遇。嶗山區沙子口街道村民王先生50多歲,去年他查出患有非小細胞肺癌,自費服用靶向藥物凱美納,一年的醫藥費支出近15萬元。2015年初,王大爺得知本市實施了醫保新政策,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大病醫療救助制度,農村人也能和城里人一樣享受特藥特材救助,自己用的凱美納就在其中,醫保能報銷70%。王大爺在辦理了醫保救助手續后,現在一直免費服藥,后續治療得到了有效保障,也減輕了醫療負擔。
市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參保患者享受特藥特材救助待遇,應當符合特藥特材管理服務協議約定的準入條件與遴選標準,并按規定程序申請特藥特材救助待遇資格。據統計,今年1~6月份,本市大病醫療救助資金共支出1.11億元,其中特藥特材救助6760人次,支出6073.84萬元;大額救助40357人次,支出5002.75萬元。
■長期護理
4萬失能老人解養老難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嚴重,醫療和養老問題越來越被社會關注,特別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面臨“醫院不能養,養老院不能醫”困境,老人健康難以保障,家庭也承受著開支巨大的負擔。為解決這個問題,作為本市醫保新制度的一項“子制度”,青島在全國率先進行了探索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
本市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起自2012年,今年實施的醫保新制度將其完善,覆蓋范圍擴大到廣大農村。與早期的制度相比,本市參加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居民社會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均納入護理保險覆蓋范圍,覆蓋人群810多萬人。
家住市北的趙女士的母親今年80多歲,去年突發中風被送到醫院搶救,雖然生命保住了,但是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整個身體都不能動彈,吃喝拉撒全部需要兒女照料,但趙女士和弟弟今年都60多歲了,照顧起來非常吃力。今年趙女士得知本市的長期護理制度,把老母親送到青島乳腺病醫院醫療專護中心,按照本市長期護理制度,趙女士的母親可以享受制度中的醫療專護待遇。根據規定,趙女士的母親作為職工參保人,符合規定的醫療護理費,報銷90%。
青島市社保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青島市各類護理服務機構已發展到500余家,民營護理服務機構占95% ,醫療、護理及其他服務人員已近萬人。其中,提供“專護”和“院護”服務的護理機構50余家,提供“家護”和“巡護”服務的護理機構500余家。據統計,享受長期醫療護理保險患者個人自負比例僅10% ,年人均負擔1400元,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住院難、看病貴”問題。本市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實施3年來,已有約4萬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享受了護理保險待遇,平均年齡80.2歲,支出護理保險資金9億多元,8000多名臨終關懷老人有尊嚴地走完了生命最后旅程。
長期護理保險被國外稱為繼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之后的“第六大保險”,本市的探索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山東已在全省推廣青島經驗。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