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廠房蝶變新銳設計師“搖籃”
南寧路25號青島服裝二十五廠老廠房打造成“設計宇宙”孵化器 匯集300個全球獨立設計師品牌
早報3月23日訊 斑駁的紅磚墻上鐫刻著服飾品牌的燙金標識,縫紉機的嗡鳴與咖啡拉花的輕響在挑高空間里交響,這一幕在位于南寧路25號——始建于1958年的青島服裝二十五廠老廠房中上演。這座承載著60余年工業榮光的建筑,如今悄然以“設計宇宙”的孵化器身份煥新重啟,不僅成為近百位新銳設計師成名前的培育基地,更以行業先鋒姿態,重構時尚產業生態鏈。
從縫紉機嗡鳴到創意涌動
走進“設計宇宙”,仿佛踏入一座流動的美術館。青島服裝二十五廠始建于1958年,曾以工裝制作聞名全國,鼎盛時期年產服裝超百萬件。隨著產業升級,2016年生產線外遷后,占地5000平方米的廠房一度閑置。在市北區工信局的指導下,“時尚匯”服裝產業孵化器聯合青島本土設計團隊對老廠房進行改造,在保留建筑主體結構與工業元素的同時,為其注入時尚基因。
帶著“讓所有人都穿上好設計”的美好愿景,“設計宇宙”匯集了300個全球獨立設計師品牌和700位主力中國市場買手。“我們刻意保留了部分車間的縫紉機桌臺和木門,讓歷史與當代設計展開對話。”園區運營負責人江世祥介紹,改造過程中發現的1978年生產日志、老式縫紉機零件等,均被制成藝術展品陳列于空間節點。
步入園區,工業遺存與現代設計的碰撞隨處可見。“對我來說,這里不僅僅是一個工作空間,更是一個充滿情感和記憶的地方。”江世祥告訴記者,這座老廠房至今已有67年的歷史。“縫紉機的‘噠噠’回響聲,縈繞在媽媽的青春中和我的童年里。我從小在這里長大,中午吃飯、晚上放學都會來這里。這個咖啡桌,以前就是我趴著睡午覺的縫紉工作臺。”江世祥說。
“現在,這里不僅是咖啡廳,更是年輕設計師的孵化器。”江世祥表示,通過秀場直播、藝術沙龍,老城區的歷史建筑正被注入新鮮創意血液。“老廠房里保留下來的,不僅是縫紉機,更是中國職業工裝40年的技術積淀。”江世祥指著墻上1994年質檢檔案做成的裝飾品說道,那些泛黃的紙張記錄著“莊正”品牌每季送檢服裝均超國標的嚴苛標準。如今,這些品質基因正轉化為入駐品牌設計師的核心競爭力。
重構時尚產業生態鏈
當縫紉機的節奏演變為創意產業的脈搏,這座城市的“時尚之心”,正隨著老廠房的鋼筋骨架一同向上生長。這里匯聚了眾多才華橫溢的設計師,他們的作品在店內各個角落展示,從服裝到配飾,每一件都透露著匠心獨運。園區獨創的“咖啡廳社交+產業鏈對接”模式,正催生獨特的創意生態。
“老廠房的層高和采光特別適合服裝創作,更重要的是這里有產業鏈‘活水’。”新銳設計師、KELLY.by.DF國風品牌主理人董芳表示,其團隊通過園區提供的高端版樣縫制團隊,將國潮新中式元素融入高定時裝,部分時尚單品售價突破萬元仍供不應求。
“我們整合了島城服裝行業的各類資源,包括生產工廠、相關數據等。比如生產棒球帽,我們可以在膠州李哥莊制帽小鎮找到最優質的生產商,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設計師只需在平臺上選擇喜歡的款式,加入自己的設計元素和logo,就能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品牌產品。這樣,設計師不僅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還能在保持設計感的同時,有效控制成本。”江世祥說。
南寧路25號“設計宇宙”不僅是一次空間再造,更是青島紡織基因的創造性轉化,為全國的老服裝企業轉型提供了“青島解法”。這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四層建筑正以“咖啡廳+產業平臺+秀場”的復合業態,書寫青島工業遺產活化與時尚產業升級的雙重篇章。(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文超 通訊員 丁飛)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