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服務業,邁上萬億臺階之后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2024年,青島服務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0495.5億元。
在衡量一座城市現代化水平時,服務業增加值是一個頗具參考意義的數據。城市之中,從餐飲、住宿、零售、旅游到金融、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科技創新、檢驗檢測等涉及生活、生產各個領域的行業都要通過提供服務來創造價值、延伸價值鏈。也正因如此,服務業增加值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它折射著城市經濟結構的變化、演進,反映著區域經濟的活躍程度。
拆解青島服務業的統計數據就會發現,伴隨著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的,是服務業作為城市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的持續顯現。2024年,青島全年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0%,占生產總值比重62.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6.0%。賦能先進制造業提質增效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921億元,增長6.6%,對服務業增長貢獻率為74.2%。
邁上新臺階,青島面對的是服務業能級躍升的新挑戰。如何突破?在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青島明確提出,要“在升級發展現代服務業上聚力攻堅求實效”“實施現代服務業提升行動”。對青島而言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升級,聚焦重點領域、放大城市優勢是關鍵。要在創新型產業體系的構建中,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的賦能效應;在生活圈的構建中,提供匹配市民需求的服務;在流量經濟的風口上,優化配置城市資源打開產業新空間。
與創新型產業體系融合發展
與高質量制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環境和土壤。
過去一年,青島工業保持強勁增長。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4%。其中,對創新能力要求突出的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8%,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3.4個百分點。
要想保持乃至進一步放大城市在制造上的競爭優勢,生產性服務業就不能成為“短板”。尤其是當前,青島聚焦發展先進制造業,正在加快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需要布局與創新型產業體系發展相匹配、可賦能的生產性服務業,從而在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中,進一步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
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在服務型制造上見長的青島,培育了一批積極探索“制造+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的企業,從以加工組裝、出售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延伸和提升價值鏈。眼下,正逢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數字前沿技術逐漸降低技術門檻、加速走向百行千業的拐點時刻,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賦能制造的程式不斷被顛覆,為更多行業更深層次的數字化轉型創造了黃金窗口期。
搶抓機遇,積極擁抱產業變革,青島也提出,新一年深化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設,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柔性定制,新增“兩業融合”試點企業10家以上。強化信息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等創新技術賦能,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提升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研發能力,軟件業務收入增長10%以上。實施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提速工程,挖掘金融、物流、醫療等領域數字消費場景,新培育服務業平臺企業10家以上。
在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進程中,科技創新所扮演的引領角色不可替代??萍挤?、檢驗檢測等行業的深度賦能可以有效提升制造業的成果轉化質效。新一年,青島試圖抓住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關鍵環節搭建服務平臺,提出布局概念驗證平臺和中試基地30家左右;積極推動中國計量院國家碳計量實驗室、招商檢測華北基地建設。
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是在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中關系到供應鏈效率的關鍵一環。2024年,青島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支持城市,是中國唯一前兩批政策已覆蓋省份中再次入選的城市。示范期內,青島將獲得中央財政10億元獎補資金支持。這為青島創造了交通基礎設施完善、精準補鏈強鏈的“機遇期”。以此為助力,青島將進一步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運輸鏈安全穩定暢通,推動交通物流提質降本增效。
金融是先進制造業突破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近些年來,青島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4.6%和17.6%,構建了一個創新性的融資服務生態系統。
生產性服務業依托產業鏈而成長,產業集聚中生產要素之間的“化學反應”,可以持續拓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空間。青島一方面要積極引導信息、商務、物流、金融、科技、會展、培訓等服務資源向先進制造業園區集聚,另一方面要持續開展商業樓宇更新改造和業態煥新,形成現代服務業集群的規模效應。
用“生活圈”兜住便利服務
離市民最近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的重要抓手。
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青島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聚焦發展“一店一早”、補齊“一菜一修”、關愛“一老一小”等維度推動社區生活圈便利化、標準化、智慧化、品質化水平全面提升。2024年完成新改造便民生活圈達65處,惠及居民約80萬人。
一刻鐘是時間尺度,更是市民生活品質的量度。用“一刻鐘”圈起生活,要“圈”起的其實是基于社區不同人群差異化需求提供的便利化服務。2025年,青島將新改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60處,推動試點全覆蓋。在加大試點覆蓋力度的同時,如何在有限的資源空間內加載多重功能更為關鍵。這需要精準對接圈內居民的民生需求,因圈施策、系統發力,更需要撬動社會力量參與,做精服務、做強品牌。
養老助餐服務圈是青島“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出圈”特色之一。青島以現有的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服務站等為基礎,統籌規劃和布局老年人助餐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已運營助餐機構近1400家,初步建成“15分鐘養老助餐服務圈”。這是青島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一個縮影。
銀發經濟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是生活性服務業中潛力巨大的細分領域。在銀發經濟從零星散發逐步向產業歸集的發展階段,如何更好地滿足適老需求、如何發展從“養老”到“享老”的產業生態,是產業精進的方向,也是青島破題的思路。日前,《青島市促進銀發經濟發展增進老年人福祉實施方案(2025—2027年)》從做大做強傳統養老產業提質升級、打造智慧康養新業態、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推動生命健康產業發展、創新養老金融產品、加快老年旅游產業發展等多個賽道出發,大力培育銀發經濟潛力產業,打造更完善的銀發經濟產業發展體系,促進養老事業產業協同。
將康養服務與青島正在加快發展的“中國康灣”特色產業相結合,青島還將支持康復大學圍繞康復輔助器具、康復醫療等進行研發,擴大認知、失禁、睡眠等障礙評估和康復等設備供給,創新研發智能矯形器、可穿戴式外骨骼機器人等設備;全面推進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試點工作,探索共享租賃、個性化定制服務等多元化供給。
打開流量經濟新空間
3月1日,搭載約500名外籍游客的“歐羅巴2”號緩緩停靠在青島郵輪母港,是山東今年以來最大的歐洲入境旅游團。在港口客運中心“跟著電影游中國”活動現場,外國游客對多條既能體驗銀幕精彩故事和電影文化內涵,又能感受中國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的電影主題旅游精品線路產生濃厚興趣。
郵輪、海岸、電影,這是一個將青島擅長的文化和旅游要素深度融合的項目。挖掘青島服務業的城市特色,被寫入《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這一城市核心功能定位,蘊藏著青島流量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
文旅產業是流量經濟的載體。作為青島服務經濟的活力引擎, 2024年,青島文旅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全年接待游客達1.4億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100億元。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文化旅游品質,開展旅游強市建設行動。
圍繞發揮青島海洋文旅特色,新一年,青島提出“完成全市海上旅游發展規劃編制,深化海上旅游資源整合和海島旅游開發攻堅”。過去一年,青島海上旅游取得突破,青島海上旅游聯合運營發船9.4萬航次,接待游客260.59萬人次,為2023年的2.59倍,濱海旅游底蘊不斷豐富。日前,竹岔島綜合開發相關招標計劃的發布,引發各方關注。根據該招標計劃,竹岔島將布局度假村、酒店等業態,一個現代化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呼之欲出。這也意味著青島推進海島旅游度假產品開發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依托青島國際郵輪母港,青島還將推進郵輪旅游消費體驗中心建設,目前已儲備國際航線40余條,2025年力爭接待郵輪出入境游客8萬人次以上。
在海洋這一天然的城市稟賦之外,青島還在努力創造流量經濟新的支撐點。2024年,649項區級以上賽事撬動直接經濟收益18.58億元,GDP貢獻值達46.45億元;實現演唱會票房3.3億元,年度演出項目數量、演出場次、入場人次均有大幅度提升;今年春節假期期間,青島蘿卜·元宵·糖球會兩大會場聯動,吸引客流量1000余萬人次,實現銷售額5億元……無論是賽事經濟、演唱會經濟還是節慶經濟,每一個蓬勃的現場背后都是生態鏈的構建,是“吃住行游購娛”多方資源的配置整合。
抓住流量的紅利,拓展文旅經濟新空間,青島需要更深層次的全域文旅消費轉型,在更多跨界融合場景的打造中,把這座城市打造成更具吸引力的美好生活體驗地。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