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省消費者協會、山東省民營整形美容協會聯合發布醫療美容常見陷阱和避坑指南
隨著大家對美麗的需求不斷增加和升級,“變美三件套”從曾經的美甲、染發、種睫毛,到如今的水光、玻尿酸、熱瑪吉等。醫療美容也逐漸成為一種熱門消費。為幫助廣大消費者科學、理性消費,山東省消費者協會、山東省民營整形美容協會聯合發布以下消費知識和提醒:
一、什么是醫療美容?
“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達到美化改善人們容貌、體形的目的。常見的醫療美容項目包括:光子嫩膚、肉毒毒素注射、玻尿酸注射、開雙眼皮、妊娠紋治療、牙齒美白、中醫美容、打耳洞等。
二、醫美常見的5個“美麗”陷阱
1
虛假信息誘導
有的醫美機構通過夸大宣傳吸引消費者誘導消費。例如聲稱某項技術可以“逆齡十年”“無創修復”或“快速見效”;部分機構甚至虛構案例或使用明星效應來增強可信度,但消費者做完醫美項目后效果與宣傳相差甚遠;還有的商家宣稱店內醫生是國際醫師,實際上可能連醫師資格證都沒有。
投訴案例:消費者刁女士聲稱其在某醫療美容中心進行玻尿酸填充共消費4.66萬元,在機構面診后工作人員推銷打蘋果肌絕對好看又持久,強調效果起碼年輕十歲。打完后現已出現蘋果肌疼痛不止,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消費者認為商家存在虛假宣傳、夸大宣傳誘導消費,承諾效果未做到,要求退賠費用。
2
低價引流,套路營銷
部分醫療美容機構為了吸引顧客,對外宣傳單上的產品都是最便宜的,如199元水光針,299元雙眼皮綜合手術等。但消費者到實體店內,卻發現價格與宣傳單嚴重不符,而店員也直言不諱單子上的產品都是最低端。此時,商家會聲稱根據消費者情況推薦合適項目,消費者往往陷入兩難境地,在一番糾結后會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接受高額醫美項目推薦。商家通過低價誘惑“掛羊頭賣狗肉”不僅侵害了消費合法權益,還嚴重擾亂了醫美市場秩序。
投訴案例:王女士聲稱其在某電商平臺上看到“秒殺價299元就可做原價1299元超聲炮”的團購信息,于是前往線下咨詢,結果到店后銷售人員稱該項目的團購時間已經過了,但可以加2000元升單做黃金超聲炮。消費者認為商家存在低價引流,拒絕升單后,商家服務態度急轉直下。
3
制造容貌焦慮
有些機構使用“18歲就要抗初老”的概念進行宣傳,給消費者制造容貌焦慮,誘導年輕人進行醫療美容。每次消費者踏入醫療美容機構,迎接他們的總是銷售人員帶著審視目光的挑刺行為,試圖從消費者的外貌細節中挖掘“問題”。更有甚者,銷售人員為了促成高額項目的銷售,話術毫無底線,甚至編造出諸如“不做這些項目便會有損運勢,破壞夫妻感情,乃至危及父母壽命”等荒誕的說辭,致使有些消費者因擔憂而接受高價美容項目。
投訴案例:李女士聲稱其在某醫美機構想解決臉上痘痘問題,但被商家告知臉部鼻梁不夠高,嘴唇不夠飽滿,眼袋比較明顯,讓其產生容貌焦慮,情緒抑郁低落,甚至不敢出門見人,隨后花了88000元做針劑注射項目。消費者認為商家制造容貌焦慮,誘導消費,收費高出正常市場價格且沒有效果,遂進行投訴。
4
醫美貸——簽訂不公平協議
部分美容機構與第三方金融平臺合作,推出“醫美貸”服務,允許消費者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高額醫美費用。這種模式看似降低了消費者的經濟門檻,但實際上可能隱藏著高利率、還款壓力大等問題。部分不法機構利用“醫美貸”進行詐騙,例如收取高額手續費后卷款跑路等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
投訴案例:消費者劉男士稱其在某美容中心進行美容體驗,結果在工作人員的勸說下,通過貸款方式辦了年卡,工作人員告訴他,這個貸款是“0利息0首付”的。結果,辦完卡以后,消費者頻繁地接到借貸公司的催收電話,原來他已經背上了近5000元的貸款及高額利息。消費者投訴商家要求取消一切開通的服務,并對扣款項目進行退款,賠禮道歉。
5
生活美容機構超范圍開展醫療美容項目
大街小巷、小區院內,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美容院。有的店面裝修高檔,店名為“某某美容院”“某某美容中心”;有的則是“某某美容會所”“某某皮膚管理中心”“某某工作室”,且都會在門窗或者電子屏上展示出“瘦臉、吸脂、除皺、水光”等字樣,用以招攬顧客。實際上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是有區別的,生活美容機構主要涵蓋向消費者提供無創傷性和侵入性的美容知識咨詢與指導、皮膚護理、化妝修飾和形象設計等服務范疇,此類經營活動從業者無需具備特定的法定資質條件,相關人員持有“健康合格證”就能上崗服務。但他們卻“越界”經營,違規開展注射美容、激光治療、微針治療等高風險性的醫療美容項目。而消費者對什么是醫療美容,哪些項目屬于醫療美容的范疇并不清楚,以至于盲目選擇無資質、無保障的生活美容機構開展醫療美容項目,導致自身合法權益受損。
投訴案例:消費者張女士稱其在經常做面部護理的生活美容機構做面部注射,注射結束后臉上出現像網格一樣的紅疙瘩,但美容師也不知該如何處理,導致臉紅腫疼痛蛻皮,一年后臉依舊發炎嚴重。消費者認為商家使用的是三無產品,且不具備醫美的法定資質條件,要求退賠費用。
三、幾點消費提示
結合日常投訴和消費者反映,山東省消費者協會聯合山東省民營整形美容協會共同提醒消費者在追求美麗的過程中,需要理性看待醫療美容的效果與風險,選擇醫療美容時應注意以下五點:
一要認清資質,選擇正規機構。醫療美容機構不同于生活美容機構,消費者不能將二者混淆。醫療美容機構必須具備衛健部門發放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行政審批部門頒發的《醫療機構備案證》,沒有執業許可證或備案證不允許進行醫療活動。消費者要謹慎辨別如“某某抗衰中心、某某研究院、某某皮膚管理中心”等這些特殊機構,這些機構單純從名稱上看像是醫療機構,甚至有較強的學術性,但很可能只具備生活美容或科技公司的資質。消費者在選擇醫美機構時,應優先登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s://www.nhc.gov.cn)查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并查看醫美項目是否在診療范圍內。(查詢方式:進入網站后選擇“服務”-信息查詢-醫衛機構-醫院執業登記-輸入省份、機構名稱即可查詢機構是否擁有合規資質)
二要核驗職業資格,警惕“偽醫生”。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凡涉及醫療美容臨床操作的,執業人員必須具備國家認證的執業醫師資格或護士執業資格,其他任何形式的“證書”均不具備法律效力。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激光美容、注射美容這兩個領域,普遍存在非醫療資質人員違規執業的現象。這類人員雖常展示各類“培訓證書”或“專業委員會認證”,但實質上都是無效資質證明。建議消費者在接受服務前,務必登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http://www.nhc.gov.cn/),對醫師執業資格證書等信息進行核實。尤其要注意,資質核驗應以官網實時數據為準,不可輕信紙質證書復印件,避免遭遇偽造證照的非法從業者。
三要查證認證信息,選擇合規產品。醫美所采用的設備、耗材應該為“械”準字號,即獲得國家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的產品;藥物應該為“藥”準字號,即藥品生產批準文號。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用于注射的玻尿酸、膠原蛋白等看起來像藥品,但實際上是按醫療器械進行管理,審批取得的是“械”準字號。很多產品如果只為“消”“妝”字號,則屬于衛生消毒用品、化妝品范疇,只能外用,不能用于注射。建議消費者在進行醫美項目前,可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http://www.nmpa.gov.cn)或“中國藥品監管”APP,核驗醫美機構所用藥品、醫療器械等產品是否合法合規。
四要簽訂正規合同,留存消費憑證。建議消費者在接受美容服務前簽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制定的《醫療美容消費服務合同(示范文本)》,明確項目名稱、次數、收費明細、效果承諾、風險告知及售后條款,應避免在空白或有留白的文書中簽名。此外,術后務必保留病歷、繳費憑證、產品外包裝(可拍照留存),以便維權時作為證據。
五要科學應對風險,依法維護權益。消費者若術后出現紅腫、感染、功能異常等情況,立即到治療的醫美機構或其他正規醫院就診,避免延誤治療。如發生消費糾紛,應首先與商家積極協商,如協商不成,可撥打當地12345熱線電話反映,也可登錄全國消協智慧315平臺投訴或向當地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來源:山東省消協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