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3月11日訊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探索發展相關行業特色企業征信機構",推動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我國企業征信體系發展進入垂直化、場景化建設的新階段,企查查作為極具代表性的大數據征信機構,正憑借其廣泛的行業應用場景,龐大的用戶基數,成為特色企業征信服務市場端的重要推手。
自2014年成立以來,企查查以"查企業,上企查查"為應用場景抓手,逐步構建起覆蓋國內3.6億家市場主體、總查詢量突破萬億次的大數據征信平臺。其核心優勢在于將官方公開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通過超算平臺和深度學習算法,構建企業信用畫像,為金融機構、投資者及中小企業提供決策支持。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市場透明度,更在防范金融風險、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信息聚合到信用基建,多維穿透企業信用畫像
在企查查總部,每天有超過2700萬企業信用數據“流經”企查查自主研發的數據中臺,進行更新核驗。這個覆蓋國內3.65億家市場經營主體、整合工商、司法、知識產權等400余項核心指標的超大型數據庫,正在成為企業信用數據流通的新型基礎設施。
"科技企業的科創屬性誤差率從傳統模型的45%降至18%,綠色項目的快速觸達時效提升20倍。"企查查技術人員向記者演示其多個垂直領域信用模型。通過深度挖掘企業背景、管理水平、經營狀況、資質評價和履約歷史等5大維度17項子維度,以及400多個特征標簽因子庫,對企業進行綜合研判,企查查讓企業信用評估不再局限于財務指標。
“部分銀行采用智能風控技術,將小微企業貸款審批時間從7天縮短至3分鐘,有效加快了資金流轉。”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劉勇說,大數據征信和AI信貸模型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數據模型不僅大大提升了信用評估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還進一步推動了金融資源的精準配置。例如,在科技金融領域,企查查的科創分模型能夠更準確地識別出具有真正科創屬性的企業,為金融機構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從而引導資金流向真正有價值的創新型企業。在綠色金融領域,通過快速識別綠色項目,企查查助力金融機構高效響應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力度。
技術創新驅動場景化服務
企查查的技術實力是其差異化競爭的核心。依托35000+VCORES計算能力的超算平臺,其數據處理速度達到秒級響應,支持PB級存儲和TB級數據更新。通過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技術,企查查將工商信息、司法訴訟、知識產權等數據結構化,形成上百項數據產品,覆蓋企業風險預警、投融資決策、供應鏈管理等場景。
在杭州某商業銀行的風控中心,客戶經理正在使用企查查專業版。這個日均處理數億條企業風險信息的智能平臺,通過分布式數據獲取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了三個維度的突破:
動態監測:實時捕捉產業鏈上下游風險傳導,預警準確率較傳統方法提升63%
模式識別:開發"科創分、企查分算法",精準識別硬科技企業的科技硬實力
關聯穿透:通過深度挖掘企業間的股權、投資、高管等關聯關系,構建企業關系網絡。
"如果說傳統征信是平面鏡像反映,企查查的大數據征信更像是棱鏡,可以在垂直領域展現出更多維度的適配性。"企查查算法團隊負責人比喻道。通過將信用數據治理體系與機器學習結合,其特色評估模型已服務海量金融機構。
生態協同:公共與市場的雙軌共振
在江蘇某銀行風控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該銀行打造的小微企業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運作機制。這個公共基礎設施與企查查等市場化平臺的協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征信生態:
數據維度 | 公共平臺 | 企查查特色補充 |
基礎信息 | 工商注冊、司法記錄 | 產業鏈數據、技術專利圖譜 |
資金流水 | 銀行賬戶往來 | 財稅版企業信用報告 |
風險評估 | 信貸歷史記錄 | 經營風險動態實時監控 |
這種互補架構既保障了基礎數據安全,又釋放了市場化創新活力。據悉,企查查與江蘇某地方金融部門合作的"科創企業信用畫像平臺",已幫助該地區科技貸款審批效率提升40%。
從企業信息查詢工具到行業特色征信服務商,企查查的轉型軌跡恰是我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微觀映射。其通過"數據深加工-技術強賦能-生態廣連接"的三級躍升,不僅驗證了大數據企業征信技術的可行性,更探索出一條兼顧市場效率與數據安全的中國特色征信之路。在金融強國建設的征程中,這種以數據為鑰解構行業密碼的實踐,或將催生出信用基建的中國范式。(信網記者)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