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尋找面條加工機械化的“最優解”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自動潤滑系統由集中式升級至分布式,高鉻合金軋輥的耐用性得到充分驗證,上桿速度實現21桿每分鐘連續穩定生產,產能由每天實際入庫量75噸提升至100噸。”在青島海科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萍?rdquo;)的米面制品實驗室,柳先知正和技術人員探討著掛面主機設備的細節。
作為??萍讯麻L、總經理的柳先知,兼任研發總工程師。這個身高一米九的山東大漢笑起來豪爽,但談起技術又心思縝密。“米面食品是中國人最基礎、最普遍的主食,??萍训漠a品布局就是圍繞全國不同區域的主食文化去創新研發,這是我們的主線。”柳先知說,“在條狀食品包裝及生產領域,我們做到了全球領先。”
專注于為主食加工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自2007年成立至今,海科佳已獲多項PCT國際專利、400余項國內專利授權,其中“片絮復合壓延機”“米粉稱量機”“仿生手工拉面智能化生產線”等多項新技術新產品,經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合作伙伴涵蓋了魯花、克明面業等知名品牌,產品出口38個國家和地區。
手握多項國際領先技術
柳先知于2007年成立海科佳,開始做掛面包裝單機生產線。當時的掛面生產,作坊式生產是主流,無法滿足產業的快速發展。
“那時因為公司規模較小,對機械電氣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吸引力。我就招聘高中生、技校生,帶著他們深入一線調研,自己動手畫圖,從一臺最簡單的包裝機開始,去突破每一項技術。”柳先知說,經過兩年潛心研發,他們生產出具有稱量、捆扎、紙包功能的全自動掛面包裝設備,從而在行業內打開了局面。
此后,從世界首臺1000克稱量機問世到行業首臺觸摸屏控制稱量機誕生,從世界首臺掛面紙包裝機研發成功到完成引進捆扎帶項目、大包裝機試制……目前,柳先知擁有300多項專利,這些專利成果從原材料的預處理到主食加工、成品包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其中,“片絮復合壓延機”的研發讓他記憶最為深刻。為了尋找面條工藝“最優解”,在研發鮮濕面生產線之初,柳先知帶領其他研發人員走訪了大量鮮面條市場后發現,民間部分從業者利用作坊式半自動壓面機對面帶進行壓延的時候,會在上部撒入一些面絮,讓面帶和面絮復合,使面條具有層次感。這也成為企業設備工藝創新的靈感來源。然而其他問題隨之而來:片絮復合壓延工藝的最佳片絮比是多少,最佳壓延次數是幾次,面絮向外復合還是向內復合,面條怎樣具備口感好、耐泡、易熟等優勢……
“研發過程中,我們確定了7種不同的片絮比例以及10項不同的壓延次數,展開比對驗證。”柳先知說,研發團隊還從硬度、粘性、彈性、咀嚼性、拉伸力、拉伸距離等六大指標維度入手,反復調試優化。檢測數據顯示,與日本面片復合工藝和傳統手工工藝相比,??萍哑鯊秃蠅貉庸に囍谱鞯孽r濕面咀嚼性分別高出1.06%和2.82%,彈性高出1.6%和9.8%。“片絮復合壓延機”通過新產品鑒定,其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瞄向“柔性生產”
柳先知和團隊前幾年開始了米粉智能化生產線的開發。2023年5月30日,世界首條全流程、全工段智能化米粉生產線在江蘇投產運行。
“米面制品裝備發展至今,除了解決食品企業生產效率、成本、品質標準問題,工藝需求導向和智能裝備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應用。”深耕行業多年,在柳先知看來,把傳統手工工藝深度融合到智能化裝備中,生產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傳統食品,這是消費升級對供給側提出的新命題。
如今,他和團隊正在研發仿生包子智能生產線、低GI雜糧擠出裝備。??萍阎鳡I業務也涵蓋了掛面智能生產線、智能仿生饅頭生產線、米線智能生產線、鮮濕面智能生產線、節能烘干生產線等多種食品裝備生產線。
“新消費需求下,主食智能裝備正在向著‘工藝型裝備’和全流程一體化解決方案方向發展。”柳先知說,“未來10至20年,以前規?;踔翆崿F自動化生產的產品有可能不再適應市場需求,要生產相對多元化的產品,不是跨界的多元化,而是同一產品的多元化,比如說一根面條的多種形態可以在一條生產線上生產,這也就是柔性生產。再就是品質的升級,以適應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的更高要求。”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