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頭陣、當先鋒,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李勛祥
11月13日,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再次吹響了青島向海圖強的“沖鋒號”。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是青島最大的特色和優勢。近5年來,青島海洋經濟年均增長8.5%以上。2023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達到5181.3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到32.9%,分別占全國、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30.5%,穩居全國第三位。今年前三季度,青島海洋生產總值4026.5億元,同比增長7.9%,增速比全國高2.5個百分點。
海洋發展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日前印發實施的《青島市2035年海洋發展遠景規劃》明確未來10年發展目標:到2035年,預計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2萬億元,全面建成現代海洋中心城市。
產業集聚
青島海洋產業門類齊全,28個海洋及相關產業均有布局,海洋漁業、海洋裝備、海洋藥物、海水淡化等產業在全國都有引領力。截至目前,青島已有規上涉海企業3121家、占全省的30%左右,海洋領域雛鷹企業80家,瞪羚企業78家,獨角獸企業7家
人才集聚
青島深入實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動和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聘請10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院士擔任海洋薦才專家,著力提升海洋人才層次和規模。目前青島海洋經濟活動從業人員總量約103萬人,海洋人才近40萬人,占全市人才的15%左右
創新集聚
在海洋科研領域,青島具有三個“第一”:涉海院士數量全國第一,海洋高端平臺數量全國第一,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全國第一。以三個“第一”為依托,青島在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助力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企業壯大,產業升級
現代海洋城市一定是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達的城市,現代海洋中心城市則意味著更進一步,體現引領示范作用。
青島海洋產業門類齊全,28個海洋及相關產業均有布局,海洋漁業、海洋裝備、海洋藥物、海水淡化等產業在全國都有引領力。
但也應該看到,青島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夠強,一些產業仍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海洋新興產業規模仍舊偏小。為此,青島提出加快構建“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一要推動海洋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漁業,持續發力水產種業、深遠海養殖,提升海洋牧場建設水平,建設“藍色糧倉”;發展港口航運服務業,推動青島港向樞紐港、貿易港、金融港、服務港轉變,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發展海洋文旅產業,做好濱海游、海上游、海島游等文章,深度挖掘海洋文化,打造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發展海洋化工產業,推動化工園區擴容升級,提升綠色化、精細化發展水平,打造世界級海洋化工產業集群。二要推動海洋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突破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業,提升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和自主配套水平,努力打造總部型產業基地;發展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強化海洋藥物、海洋生物醫療器械和醫用材料、海洋生物制品開發,打造“藍色藥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著力降低淡化成本,進一步拓展淡化水應用場景;發展海洋新能源產業,聚焦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海洋能等領域,推動海洋新能源多元化開發利用。三要超前布局海洋未來產業,積極發展深海開發產業,搶占深海采礦、深海基因、深海資源勘探開發裝備等新賽道,努力形成先發優勢;發展海洋電子信息產業,圍繞感知探測、數據傳輸、處理應用等領域,構建從硬件到軟件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作為“配套措施”,青島實施“海洋之星”企業倍增計劃,建立“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全市現有規上涉海企業3121家、占全省的30%左右,海洋領域雛鷹企業80家,瞪羚企業78家,獨角獸企業7家。
青島還聯動推進“海創計劃”“沃土計劃”“碩果計劃”,2023年,青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增至638家,同比增長27.1%;涉海技術合同成交額69.35億元,同比增長70%。近三年,青島聚焦海洋高端裝備、海洋信息等領域,布局海洋技術攻關項目80余項、經費近2.3億元,爭取省級以上科技資金支持近23億元,加快海洋重大創新產品研發和重大創新成果示范應用,拉動社會資本科研投入過億元,有力帶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開展高成長性海洋企業評選活動也是服務海洋企業、發展海洋產業的舉措之一。自2023年啟動以來,青島每年發現和樹立20家創新性強、成長性高、發展潛力大的海洋企業,支持海洋企業做大做強。今年,國信中船(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業獲評2023年度青島市高成長性海洋企業,截至目前,已有40家企業獲評青島市高成長性海洋企業。
企業壯大,產業升級。目前,青島在海洋漁業、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等領域不斷發揮引領力:國信中船(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建造的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開啟運行,引領深遠海養殖,“國信2-1號”養殖工船預計年內交付;青島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攻克關鍵技術,研發出國際唯一用改性殼聚糖制成的體內可吸收手術止血材料“術益紗”,產品已在百余家三甲醫院、千余家二甲醫院應用;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打破國際壟斷,成為全球第二家實現超純度海藻酸鈉制備及產業化的企業,推動該材料在人體植介入材料及細胞移植領域的發展……
人才引育,層級提升
人才是第一資源。隨著經略海洋的深入,海洋經濟越來越呈現出知識、技術、資金密集型特點,持續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人才的作用尤為關鍵。
青島一向重視海洋人才。2022年,專門出臺第一部精準激勵海洋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暫行)》,旨在通過評選活動重點激勵兩類海洋人才:一是在青島行政區域內,主營業務符合青島現代海洋產業重點支持發展方向的龍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二是在一線從事海洋領域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創新活動的科技人才。
在2023年全市經略海洋工作會議暨市委海洋委全體會議上,青島宣布了首屆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名單,開展了首次“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表彰環節。這既是對海洋人才創新創業的激勵,也是廣納天下英才的宣言書。
13日舉行的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再次給予海洋人才禮遇,宣讀了2023年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名單和近日出爐的2024年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名單,并為現代海洋英才獲獎代表頒獎,激勵他們在促進海洋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海洋競爭,關鍵在人。近年來,青島多措并舉推動海洋人才招引不斷實現新突破——
強化產業聚才。賦予頭部企業政策定制權和自主薦才權,加大海洋領域工程項目引進和建設力度,強化海洋人才集聚。深入實施青島市海洋人才集聚行動和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聘請10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院士擔任海洋薦才專家,著力提升海洋人才層次和規模。目前青島海洋經濟活動從業人員總量約103萬人,海洋人才近40萬人,占全市人才的15%左右。住青涉海兩院院士總數23人,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搭建平臺引才。擁有涉海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143家,其中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4家、省重點實驗室16家。部省市共建“深海三大國家平臺”已完成協議簽署。依托嶗山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中國海洋大學等“國字號”海洋平臺,加快海洋高端人才集聚。其中,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聚集清華大學團隊超20個、海內外科學家等五類人才逾百人。
科創引領,培新提質
實踐證明,海洋產業、海洋經濟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轉變,海洋科技創新引領是前提條件和突破口。這也正是青島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的緣由。
在海洋科研領域,青島具有三個“第一”:涉海院士數量全國第一,海洋高端平臺數量全國第一,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全國第一。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將海洋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青島基礎雄厚、前景廣闊。
事實上,青島多年來致力于此,加快以上述海洋科研三個“第一”為依托,不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助力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比如,深入實施藍色糧倉、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大科學計劃,正依托“國信”養殖工船和“深藍”深水網箱,引領我國以深遠海養殖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依托研發的海洋領域國際首款免疫抗腫瘤多糖一類新藥BG136等海洋藥物,加快臨床試驗進程,推動我國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產業取得新突破。
《青島市2035年海洋發展遠景規劃》圍繞“2035年建成現代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愿景,系統性地提出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區、海洋產業發展先導區、海洋高端人才引領區、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海洋命運共同體試驗區、世界一流的國際航運中心等“五區一中心”的戰略定位。其中,“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區”被最先提及。
眼下,青島還在加快制定《關于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全面推進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意見》《青島市以科技創新引領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培育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2025-2027年)》。其中,《行動方案》提到將加快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因地制宜培育青島海洋新質生產力,比如在海洋裝備領域,提出著力突破LNG動力、氨動力、甲醇動力等新型動力船型,提升超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等深遠海油氣開發裝備建造能力。
《行動方案》還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27年,青島涉海規上企業超過3500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海洋新興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成為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當前,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海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海洋合作向著多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發展,海洋事業進入歷史最好發展期。在海洋領域“走在前、挑大梁”,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青島大有可為。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