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余家企業集聚,匯起生物醫藥產業“強磁場”
青島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重點項目密集“上新”,產業發展群鏈效應持續釋放
●園區已集聚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省級及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3家、瞪羚企業9家、高新技術企業90家
●擁有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67個
●累計獲批二、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421項,取得醫療器械備案1030項
近期,在青島醫療醫藥圈,備受關注的阿斯利康頻傳佳音——
在第五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跨國公司投資交流合作會上,阿斯利康宣布,進一步擴大阿斯利康青島吸入氣霧劑生產供應基地產能。這次增投后,阿斯利康項目總投資由7億美元增加至7.5億美元。
作為青島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占據“C位”的項目,阿斯利康項目的推進是園區不斷招大引強,實現強鏈、補鏈、延鏈,激發產業集聚效應的一個縮影。記者采訪獲悉,截至今年上半年,園區已集聚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相關企業1000余家。其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省級及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3家、瞪羚企業9家、高新技術企業90家。擁有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67個。累計獲批二、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421項,取得醫療器械備案1030項。
重點項目密集“上新”
眼下,阿斯利康吸入氣霧劑生產供應基地項目正加快建設,項目動力中心實現主體封頂,生產廠房、倉庫正在推進主體建設,建成后將成為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產能最大、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先進的吸入氣霧劑類產品生產基地。阿斯利康對青島吸入氣霧劑生產供應基地項目第二次增投,也將進一步擴大阿斯利康呼吸疾病領域藥物產能。
發力新項目招引,2024年園區已簽約海爾大健康(盈康一生)醫療器械數智產業園二期項目、合成生物產業技術轉化平臺項目等產業鏈重點項目、配套項目11個。創新研發方面,目前,園區共有2款生物藥進入臨床試驗,其中,奧克生物的結腸炎干細胞藥物是省內唯一進入臨床試驗的干細胞類藥物;康立泰的細胞免疫激動劑藥物已進入臨床二期。恒業生物的乙腦疫苗已完成工藝驗證,目前正在進行穩定性研究,擬于今年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報材料。
“多鏈融合”放大磁吸力
從上海、蘇州等城市經驗來看,生物醫藥產業要發展壯大離不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空間鏈深度融合。特別是在創新鏈上,上海擁有同步輻射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等大科學裝置集群以及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醫學中心、國家部委重點實驗室和生物醫藥技術創新平臺。
青島也在不斷發力。在公共平臺方面,園區集聚了康復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青島中醫藥科學院等院所平臺以及康龍化成CRO新藥研發服務平臺、易邦生物P3實驗室、立菲生物醫療器械3C平臺等企業平臺;引進青島市首家全國性專業商會組織——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舉辦醫藥業商會年度峰會,打造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東部醫藥產業基地。連續承辦兩屆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20余個獲獎項目落地。創建高新區“e企矩鏈”品牌,打造產業鏈上下游之間資源對接、產業交流平臺,組織舉辦多輪專題對接活動,促進產業鏈企業進一步強化供需對接,實現共同發展。
此外,園區還依托孵化器等資源,為初創企業發展創塑優良環境。位于康復產業孵化器的青島安融生物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深耕細胞基因治療技術領域,建成了誘導多能干細胞資源轉化服務平臺。依托該平臺,安融生物正在開發組織工程材料與干細胞結合治療骨關節炎產品等。其中,治療骨關節炎產品預計今年底可申報新藥臨床試驗。截至目前,康復產業孵化器共引進科技創業項目50余個。
用“耐心”澆灌
需清醒看到的是,生物醫藥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行業,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等特征,實現商業化落地過程中,耐心資本的支持至關重要。
“在青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要有‘梯隊’意識。藥的研發處于塔尖,對于在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已具備一定體量的企業,可引導其往健康食品、化妝品等方向延伸,有了現金流,可以更好支持藥的研發。”對于“耐心”,青島市生物醫藥產業協會秘書長孔若霞如是說。對于如何利用好阿斯利康、康復大學等優質資源,孔若霞認為,阿斯利康主打診療一體化,致力于打造生態,協會正配合政府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雙向融合,吸引有需求的藥企、醫療器械企業聚攏。康復大學資源要挖掘好,在發揮好研發優勢外,要有大的產業公司支撐才能形成真正的產業生態。因此,招商政策可適當往產業方向傾斜。
圍繞下一步工作,青島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也列出了計劃:積極發揮阿斯利康、國藥等頭部企業優勢,深度挖掘潛在項目,靶向招引重點外資企業,爭取更多優質外資項目落地;加快推進蘇州醫工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產業化項目、腹膜透析液生產基地、斯坦德青島生命健康未來技術產業園、佰世醫療器械供應鏈服務項目等項目簽約;同時,依托青能所、康復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用活市級產業園專項資金,進一步推動生物醫藥類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有效發揮各商協會、中介機構等招才引智作用,加大高層次人才全職引進和自主培育力度。(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