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略海洋,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的重要講話激勵青島海洋工作者矢志不渝向海圖強
5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指出,“要大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綠色環保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青島海洋部門將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優化海洋產業布局,加快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動海洋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孟慶勝表示。
青島因海而生、向海而興。近年來,青島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青島海洋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定不移推進海洋事業發展,奮力譜寫海洋強國建設青島篇章。2023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5181.3億元,同比增長6.5%,總量居全國第三位。
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是青島最大的特色和優勢。多年來,青島充分發揮海洋資源稟賦優勢,堅持經略海洋、向海圖強,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動海洋產業提質升級。
海洋漁業加快轉型。繼引領“魚、蝦、貝、藻、參”5次海水養殖浪潮后,首制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首創游弋式“船載艙養”模式,累計上市3000余噸大黃魚。建成全球第一座全潛式深海智能網箱“深藍1號”,實施三文魚規模化收魚,開創全球溫暖海域三文魚養殖先河。以深遠海養殖裝備為支撐,青島加快引領我國以深遠海養殖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興起。
船舶海工產業加速提質。誕生了多個世界最大、中國第一的海洋工程裝備,建成交付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全國最大作業水深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海洋石油119”等大國重器,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FPSO“海葵一號”完工交付。落地中船船舶設計研究中心總部,海工裝備進一步向“高端、深水”邁進。
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持續提升。實施“藍色藥庫”計劃,國際公認的16個上市海洋創新藥物中,有2個來自中國,全部來自青島。自主研發的免疫抗腫瘤一類新藥BG136完成一期臨床試驗,抗乙肝病毒藥物LY102獲得臨床試驗批準。“藍色藥庫”開發形成聚集開發、梯次產出格局。
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產業發展壯大。海水淡化規模達到34.1萬噸/日。建立涵蓋科技研發、裝備制造、工程建設、投資運營等全產業鏈的海水淡化體系,全球首個海水淡化濃鹽水提鋰項目落地青島。依托科研優勢、技術儲備及前期示范成果,推進海洋新能源多元化開發利用,中船青島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中電建115萬kW海上光伏發電、金能棋子灣海上光伏發電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建設,近三年海洋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11.26%。
海洋交通運輸產業不斷進階。山東港口青島港常年“不凍不淤”,開辟海上航線220余條,涉及180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全國首個全國產全自主自動化碼頭——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三期)投產運營,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2023年,青島港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別位居全球第四和第五位,集裝箱海鐵聯運量連續9年位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在全球海運城市中,青島由2022年的第30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28位。
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
縱觀青島,海洋科創資源富集,擁有嶗山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等涉海科研機構55家,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58個,全職駐青涉海院士23位,海洋人才總量突破37萬;這里海洋產業基礎良好,28個海洋及相關產業門類均有布局,涉海規上企業達到3100余家;這里海港樞紐地位突出,青島港鏈接全球700多個港口,海鐵聯運量連續9年保持全國第一;這里海洋自然魅力獨特,山、海、城相連,渾然一體,擁有905公里海岸線、49處海灣和120個島嶼,海景海韻已經成為亮麗的城市名片。依托于此,青島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要向著關鍵核心技術發力。科技創新平臺作為集聚創新要素、匯聚創新人才和開展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是原始創新的“策源地”。經過多年發展,青島海洋高端科創平臺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立足該發展基礎,青島正進一步推進一批海洋高能級平臺建設,通過支持嶗山實驗室高質量發展,推動部、省、市共建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等國家深海三大平臺,努力突破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形成更多現實生產力。
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需要形成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閉環。近年來,青島推進“海創計劃”“沃土計劃”“碩果計劃”,加快科技創新,形成“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體系。2023年,青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38家,同比增長27%;涉海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9.35億元,同比增長約70%。當前,青島正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制定《青島市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加快推動海洋新興未來產業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等文件,通過實施一批引領性創新平臺和標志性重大項目,健全完善海洋產業基金等若干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海洋向“新”力。
因地制宜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青島正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是當今世界最具前景和影響力的科技領域之一,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人工智能與海洋相結合,將深刻賦能海洋預報、海洋管理、產業升級等領域,催生海洋新質生產力。把握這一戰略先機,今年5月,青島出臺全國首個系統謀劃和推進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指導性文件《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6)》,將充分發揮海洋特色資源和算力、數據、應用場景等優勢,集聚各類要素資源,搶占“人工智能+海洋”新賽道,推動數字技術與海洋發展深度融合,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